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本市3家医院300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年龄30~39岁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40~49岁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39,4.17;P<0.05);②工龄10~19年的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20~29年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成就感(F=4.18,4.21;P<0.05);③妇产科医护人员情感耗竭较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人格解体较高(F=5.02,5.40;P<0.05);④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t=0.94,0.96;P<0.01)。结论医护人员面对工作的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睡眠质量的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职业倦怠问卷(MBI-G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155名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护人员睡眠质量总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医生与护士睡眠质量比较也未见显著性差异;②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分存在差异(t=2.49,P<0.01),医生总体职业倦怠水平高于护士。医生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因子均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1;t=2.01,P<0.05);③医生积极应对因子低于护士,消极应对因子高于护士,差异有显著性(t=3.30,P<0.01;t=2.45,P<0.05);④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43,P<0.01);主观睡眠质量因子、睡眠时间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与情绪衰竭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0,0.218,0.568;P<0.01)。而睡眠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和消极应对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医护人员睡眠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医生的职业倦怠比护士更严重。与护士相比,医生更多的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并且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应对方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倦怠量表(CJBSMP),对肿瘤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测评,对测评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肿瘤医院医护人员的躯体化、消极怠工因子分及职业倦怠总分均高于综合医院医护人员(t=-2.90,P=0.026,t=-1.93,P=0.045,t=-1.75,P=0.048);独生子女的躯体化、自我评价、消极怠工因子分及职业倦怠总分均大于非独生子女(t=4.21,P=0.017,t=6.91,P=0.000,t=3.89,P=0.031,t=3.69,P=0.043);已婚者的成就感、躯体化及职业倦怠总分均大于未婚者(t=-3.71,P=0.040,t=-4.23,P=0.027,t=-4.61,P=0.013)。婚姻状况与躯体化呈正相关(r=0.138,P<0.05);月收入及付出、回报满意度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565,r=0.772,P<0.01);付出与回报满意度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消极怠工及职业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772,-0.249,-0.144,-0.258;P<0.05或0.001);独生子女与自我评价及总分呈负相关(r=-0.184,0.163;P<0.05)。付出与回报满意度、是否独生子女等是肿瘤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t=-0.197,P=0.004;t=-0.373,P=0)。结论肿瘤医院医护人员在成就感、躯体化及职业倦怠总分项目上相对较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与其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月收入、付出与回报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对138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户籍、是否值班(或中夜班)及职业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作年限在成就感低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01,P0.05);②医护人员情绪衰竭与收入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467,P0.01);玩世不恭与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负相关(r=-0.412,-0.209,-0.273;P0.05);成就感低落与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84,-0.238;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658,P0.01);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557,-0.407;P0.01);工作年限、家庭状况及年龄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β=-0.815,-0.401,0.653;P0.01)。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年龄、工作年限、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Job Burnout,MBI-GS)问卷为评定工具,对117名外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1)在是否行政、工作年限、职称、户籍及是否值班(或中夜班)上,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婚姻、工作岗位及受教育程度在玩世不恭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4,P0.01;t=-2.419,P0.05;t=-3.622,P0.01;F=3.847,P0.05);年龄在情绪衰竭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4,P0.05);(2)医护人员情绪衰竭与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家庭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256,-0.362,-0.259,-0.262;P0.01);玩世不恭与健康状况、收入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呈负相关(r=-0.308,-0.524,-0.193,-0.242;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两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情绪衰竭程度(β=-0.509,-0.416;P0.05);收入状况及人际关系状况两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玩世不恭程度(β=-0.889,-0.396;P0.05);工作年限1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医护人员成就低落感程度(β=-0.303,P0.05)。结论:外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收入、人际关系及工作年限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女性、未婚、31~40岁及大专的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方面的效果,降低医护人员负性情绪体验,有效预防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方法:选取潍坊市某中医院124名医护人员,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职业倦怠量表(MBI-HS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选取量表高分端的27%中的2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10人的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10人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实验组被试在CPSS总分、紧张感、失控感、MBI-HSS总分、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负性情绪水平维度上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4.58,3.58,4.92,5.60,3.34,8.17;P0.01);无工作成就感、正性情绪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t=-4.58,P0.01)。对照组被试在3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新技术、新理论的提出,出现了大量的新设备和新仪器,各大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大量引进和更新现有医疗仪器设备,作为医院物质基础的医疗设备在医院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加大,医疗仪器设备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公务员压力、人际健康素质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压力量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以及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对443名北京市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在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作用(F=90.207,P0.01),中介作用比例为10.65%。结论:压力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人际健康素质对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探讨高中生人格特质与坚韧性的关系。采用人格坚韧性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调查362名高中生。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后,人格特质能够预测高中生的坚韧性。具体而言,责任性、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可显著预测坚韧性的承诺维度,神经质可负向预测承诺维度;开放性和外倾性可显著预测坚韧性的挑战维度;责任性、开放性和外倾性可显著预测坚韧性的控制维度,神经质可负向预测控制维度。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健康坚韧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其与健康坚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健康坚韧性量表对40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倦怠总分上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低落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和倦怠总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健康坚韧性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和承诺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结论:健康坚韧性人格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分布情况和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为防控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对西安市二级及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347名医务人员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情感衰竭(20.50±7.60)分,人格解体(9.93±4.94)分,成就感降低(24.65±6.04)分。倦怠检出率:轻度倦怠162人(46.69%),中度倦怠131人(37.75%),重度倦怠42人(12.10%)。男性在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女性(t=-2.99,P0.05);各年龄段间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1);护士在情感衰竭(F=3.49,P0.01)、人格解体维度(F=4.22,P0.01)得分与医生和医技人员有统计学意义。医生客观支持得分与护士、医技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与人格解体呈显著负相关(r=-0.16~-0.22,P0.01),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18~0.22,P0.01)。结论: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显著,男性和护理人员突出,需要增加社会支持以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  相似文献   

12.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调查目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贵阳市多所医院173名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精神科护士的情感枯竭程度中等,冷漠程度较高,职业效能感较高。②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生在期末考试前焦虑情绪与唾液皮质醇、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Y)、唾液皮质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症状自评表(SCL-90)为评价工具。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于期末考前5周和考前3天,共测2次,调查某医学院二年级药学专业43名学生的焦虑状态与相关生理、心理指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高焦虑组的SCL-90总分、日间功能和主观睡眠质量均高于无焦虑组和轻焦虑组,但组间唾液皮质醇没有差异;4周后,状态焦虑没有显著变化,轻度焦虑组的皮质醇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焦虑与SCL-90总分、睡眠总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皮质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自评焦虑与心理健康综合水平、主观睡眠质量有较稳定的相关关系,而与唾液皮质醇的相关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研究县城医务人员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县城36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不同性别的医务人员在P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3.113,P<0.01);②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的医务人员在客观支持(t=4.184,5.558,5.046;P<0.001)、主观支持(t=6.797,6.826,7.841;P<0.001)、支持总分(t=6.294,7.217,7.408;P<0.001)上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③不同职位的医务人员在客观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t=2.686,P<0.01);④P、N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呈负相关(r=-1.107~-0.222,P<0.05或0.01);E与主观支 持、利用度、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9,0.261,2.258;P<0.01).结论 30岁以上、已婚、有子女的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现状好于30岁以下、未婚、无子女的医务人员,越外向的医务人员,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越好;通过增加社会支持可以使医务人员的情绪更稳定,可以降低医务人员的精神质倾向.  相似文献   

15.
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国外对心理卫生领域过劳问题的新研究,从过劳的背景、定义入手,涉及过劳的动力、症状、干预策略等旨在促使国内学术界对过劳问题的了解.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纵深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非典时期一线医务人员远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远期心理健康状态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康奈尔健康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标准对曾经参加抗击非典一线医务人员1年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对干预组和未干预组PTSD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参加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结论 非典对一线医务人员远期的心理健康影响值得重视.尽早提供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ere is no national survey on medical school faculty members’ burnout in Korea.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burnout levels and explore possible factors related to burnout among faculty members of Korean medical schools.MethodsAn anonymous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40 Korean medical schools from October 2020 to December 2020. Burnout was measured by a modified and revalidated version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ResultsA total of 996 faculty memb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Of them, 855 answered the burnout questions, and 829 completed all the quest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faculty members showed a 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each sub-dimension: 34%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66.3% in depersonalization, and 92.4% in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 total of 31.5% of faculty members revealed a 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two sub-dimensions, while 30.5% revealed a 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all three sub-dimensions. Woman faculty members or those younger than 40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Long working hours (≥ 80 hours/week) showed the highest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scores (F = 4.023, P = 0.018).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essor or burnout source was “excessive regul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r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was the most exasperating task, but the education was the least stressful.ConclusionThis first nationwide study alerts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faculty members in Korean medical schools seem to suffer from a high level of burnout.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for identifying the burnout rate, related factors,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physician burnou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州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使用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罗品超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5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t=-19.293,P〈0.001),其中只有心理动力素质较高于全国常模(t=4.472,P〈0.001);职业能力素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2.271,P〈O.05),在学习心理素质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t=-2.521,P〈0.05);各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素质上有显著差异(F=2.760,P〈0.05)。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生;男生职业能力素质优于女生,但学习心理素质不如女生;大三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比不上大一、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