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0名医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MF2)、父亲的严厉惩罚(FF2)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负相关,其中MF2对E的影响更为显著。(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FF6)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F6对P的影响更为显著。(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F1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拒绝否认(FF5、MF3)、父亲的过分干涉(FF3)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N的影响更为显著。(4)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母亲的拒绝否认(MF3)与医学生的掩饰(L)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L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医学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医学生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70名普通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上都存在性别差异。(2)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高中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消极的养育方式与高中生的不良人格特征有关。(3)创造性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没有表现显著的相关。(4)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方法对240名大学新生施测交往焦虑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巷。结果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EPQ中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人格中的精神质呈正相关;且父亲的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及EPQ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向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08和0.19。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0例神经症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 神经症患者EMBU-F1和EMBU-M1因子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EPQ-P分(P<0.05)和EPQ-E分(P<0.01)与EMBU-M5分呈显著正相关;EPQ-N分与EMBU-F5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EMBU-M1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EPQ-L分则与EMBU-F4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神经症患者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这与患者的个性素质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在神经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试用报告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报告 Perris 等人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在200名健康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问卷重测相关系数为0.84,反映内部一致性的 Cronbach 的α系数为0.85,同时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文还发现,不同职业的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其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为临床干预寻求突破。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防御方式问卷(DSQ)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表(16PF)对53名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并分别对53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父亲的过分干涉(t=3.34,P=0.001)、过度保护(t=3.75,P=0.000)、惩罚严厉(t=4.49,P=0.000)、拒绝否认(t=4.35,P=0.000)4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温暖(t=2.98,P=0.00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t=3.44,P=0.001)、拒绝否认(t=3.85,P=0.000)、惩罚严厉(t=3.97,P=0.000)各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温暖(t=3.66,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社交恐惧症患者组的不成熟型(t=4.23,P=0.000)和中间型防御机制(t=3.34,P=0.001)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型防御机制(t=2.40,P=0.018)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交恐惧症患者组人格特征16PF中的乐群性(t=6.64,P=0.000)、稳定性(t=6.11,P=0.000)、敢为性(t=3.66,P=0.000)、独立性(t=6.29,P=0.000)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敏感性(t=5.83,P=0.000)、怀疑性(t=5.37,P=0.000)、忧虑性(t=7.30,P=0.000)、紧张性(t=7.34,P=0.00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病态人格特征和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体测试。结果 ①SCL-90和STAI的所有因子与EPQ-RSC的N、P维度正相关显著.与E、L维度负相关显著;②SCL-90的不同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③N维度与YF!和YM!负相关显著,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正相关显著;E雏度与YF!和YM!正正关显著。结论 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征有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②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③父母养育方式可以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 ,在老师的统一指导语下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 ,不填写姓名。共发出问卷各 3 2 8份 ,收回各 3 2 8份 ,剔除填写项目不全问卷 ,各问卷均有效者 3 10人 ,占被人数的 94 2 %。采用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1] ,及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2 ] 测评。学生学习成绩以被测试者最近一学期各科成绩为记录内容 ,计算每一个人的平均分。将所得资料的各数据输入Windows 95计算机处理后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男女分组比较 ,显示男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男性抢劫罪犯的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探讨早期教育及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干预和预防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13名男性抢劫罪犯及97名正常男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PQ显示抢劫罪犯的精神质与神经均高于对照组,而EMBU显示父母偏爱、拒绝,过度保护、处罚严厉等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等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是人格偏差,以致于从事犯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 8~ 17岁小学至高中学生共84 2人 ,使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PS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多动 -冲动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均具显著性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有影响。结论 :多动冲动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存在不良教养方式 ,可能是造成孩子多动冲动行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究青少年人格特点和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93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不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的影响.分裂样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被动一攻击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的关系.方法:以湖南、四川、福建、北京四地的637名初二、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AP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青少年人格特点方面,女生的神经质均数显著高于男生(t=2.923,P<0.01),而男孩的人际和谐性、面子、防御性的均数显著高于女孩(t=2.049,P<0.05;t=2.904,P<0.01;t=2.103,P<0.05).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方面的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577,P<0.001;t=3.787,P<0.001;t=4.041,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版 )、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 34名成绩不良儿童和 4 7名成绩优良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学习成绩不良儿童较成绩优良儿童行为问题较多 ,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相关分析显示 ,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的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 ,与父母的偏爱呈正相关 ;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成绩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以及过度保护等与儿童自我意识的不同维度呈负相关。结论 :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特征与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22名私立学校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测查,通过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对测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发现私立学校普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恐怖倾向、身体焦虑方面值得关注;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性难度上,学生人格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选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 BU)对30名焦虑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对11个分量表(父亲6个,母亲5个)做相关分析。结果①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差异均无显著性(t=2.470,1.113;P>0.05);②两组EM BU评分比较,焦虑症患者的父亲严厉惩罚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③两组在"与父母共同生活到…岁"问题上的比较,焦虑症组(21.13±4.71)岁,对照组(17.68±4.03)岁,差异显著(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家庭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春蕾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及其与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某校春蕾班、非春蕾班学生各30名和中等学校4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EMBU、自我概念量表、NEO-PI-R和CAPI中的人际关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控制组学生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母亲偏爱高于春蕾班的学生;②春蕾班学生家庭自我概念高于非春蕾班学生;③春蕾班学生的神经质显著低于而外倾性、人情取向、灵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④父亲的偏爱对春雷班学生的外倾性、面子都有正相关。春蕾班学生的道德自我概念、个性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与人际和谐性有正相关。结论:父母对春蕾班学生无偏激的教养行为,形成了积极家庭自我概念、积极的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方法1317名中北大学本科生参与本研究。对所有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使用SPSS13.0和Lisret8.53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和路经分析。结果路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男女大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均会影响其网络成瘾行为。结论在探究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其家庭因素,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强调与其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沟通,找出网络成瘾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 )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PDQ-4 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筛查阳性人群在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筛查阴性人群。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中某些因素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