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我国初中生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掌握初中生父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对沧州市及潍坊市30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城市与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父亲过度干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1.983,P0.05);2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内外向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2.071,P0.05);3在精神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r=-0.235,-0.256;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354,0.192,0.369,0.215;0.361,0.234,0.347;P0.01),在内外向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r=0.121,0.129;P0.05),父亲的过度干涉呈正相关(r=0.129,P0.05),在神经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195,0.171,0.174;0.262,0.247,0.264;P0.01),与父亲的过分干涉呈正相关(r=0.122,P0.05),在掩饰性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r=0.221,0.231;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70,-0.216;-0.224,-0.262;P0.01)。结论:1城市父亲较农村父亲过度干涉孩子较多;2城市孩子较农村孩子人格外向,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形成稳定、外向、坦诚的人格特征,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则易形成不稳定、内向、虚伪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价值观研究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山东某高校28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宗教型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16,P0.01),其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人际关系和精力维度与经济型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r=0.12~0.16,P0.05);②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15~0.16,P0.05),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呈显著负相关(r=-0.14~-0.35,P0.05)。结论持经济型价值观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不一定高,但生活满意度较高;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而采用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及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性青年罪犯与女大学生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以及其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个人自我评价问卷(PEI)对随机抽取的70名女大学生与70名女性青年罪犯进行研究。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极为显著(P0.05);②女性青年罪犯和女大学生在父亲严厉惩罚(t=2.98,P0.05)、父亲拒绝否定(t=2.73,P0.05)、母亲严厉惩罚(t=3.63,P0.001)以及母亲拒绝否定(t=3.45,P0.001)这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女性青年罪犯和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在体育自信(t=-2.29,P0.05)、学业自信(t=-3.13,P0.01)、总体自信水平(t=-2.93,P0.01)这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女性青年罪犯的社交焦虑、外表自信以及恋爱自信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青年罪犯的恋爱和学业自信与父亲教养方式有关;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仅与父亲的偏爱相关(P0.05)。结论父、母亲教养方式之间普遍存在分歧和极端化的倾向。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不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却与父母教养方式(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定)有关,较低的自信水平可能是促成其犯罪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关系,为高职院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特制应对方式》问卷对深圳高职院校的5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受到父亲"惩罚、严厉"(t=3.959,P0.01)和"拒绝、否认"(t=2.213,P0.05)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受到父亲"过分干涉"(F=3.414,P0.05)和母亲"拒绝、否认"(F=4.726,P0.01)影响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积极作用,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母亲教养方式对学生影响尤为突出,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自身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某高校161名大一到大三学生为被试,对其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低(r=-0.215,P<0.01),外倾性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高(r=0.180,P<0.05),神经质分数越高其内控归因的分数越高(r=0.284,P<0.01);②父母的惩罚严厉等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归因总分越高(r=0.176,0.165,P<0.05;r=0.271,0.241,P<0.01;r=0.280,P<0.001);③父母感情温暖理解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的分数越低(r=-0.160,P<0.05;r=-0.263,-0.264,-0.240,P<0.01),其外倾性分数越高(r=0.199,P<0.05;r=0.230,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和神经质分数越高(r=0.197,0.178,P<0.05;r=0.257,0.208.0.268,0.267,0.299,P<0.01).结论 大学生倾性人格特质及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易形成外控型归因方式,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质易形成内控型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积极完美主义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被试在积极完美主义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865,P0.05);文、理科生在问卷总分(t=2.52,P0.05)及条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3.10,P0.05);2被试在父亲严惩(t=2.54,P0.05)、过度保护(t=2.10,P0.05)、偏爱(t=2.83,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t=2.13,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与积极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性"、"条理性"、"果决性"因子及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13~0.30P0.05,P0.01),而"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与"条理性"、"果决性"呈显著的负相关(r=-0.12~-0.18,P0.05,P0.01)。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形成积极的完美主义人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65名高师生父母教养方式及高师生心理韧性进行调查。结果:高心理韧性与低心理韧性的高师生在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4.907,6.151;P0.01;t=-2.330,-2.815,-2.040;P=0.05)。高师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因子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r=0.470,0.352,0.232,0.187,0.543,0.205;P均0.05;母亲:r=0.536,0.368,0.290,0.192,0.576,0.289,P均0.05)。心理韧性总分、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都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父亲:r=-0.183,-0.218,-0.317;P均0.05;母亲:r=-0.220,-0.231,-0.226;P均0.05)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86,-0.156,-0.276;P均0.05)。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对心理韧性除积极认知外其他维度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7.722,4.641,3.719,3.250,3.581;P均0.01)。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师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感情温暖、理解"是保护性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心理韧性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是危险因素,采用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韧性水平的形成。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对高师生心理韧性形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潍坊市某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中二年级的122名学生为被试,选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修订版(EMBU)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被试的反应。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在考试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3,P0.05);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仅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惩罚、严厉这一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6,P0.05);(2)不同焦虑程度的初二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353,P0.01;t=2.574,2.050;P0.05);(3)初二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过度干涉、保护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36,-0.27;P0.01)。结论:(1)初二女生比男生有更严重的考试焦虑,男生比女生更多受到来自母亲的惩罚;(2)初二学生群体中有普遍性的考试焦虑;(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考试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驾驶员危险行为态度对驾驶风格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维度驾驶风格量表(MDSI-C)和危险行为态度量表(SRBA)对199名驾驶员进行测量。结果:MDSI-C感觉寻求、愤怒、冒险和焦虑4个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t=3.145,2.578,3.317,-2.087;P0.05)。对违反交通规则和超速的态度,对酒后驾驶的态度与MDSI-C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190~0.546,P0.01)。对他人粗心驾驶的态度与分心和焦虑呈负相关(r=-0.275,-0.287;P0.01),与愤怒呈正相关(r=0.160,P0.05)。回归分析发现,各因素的主效应可以分别解释冒险型、愤怒型和焦虑型驾驶风格40.8%、21.2%和18.7%的变异。结论:驾驶员不同的危险行为态度对驾驶风格均有影响,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依恋类型、恋爱关系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实际亲密度量表、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43名恋爱中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性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3.688,P0.001);独生子女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9,P0.05);只有1次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3次及以上(P0.05);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一般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P0.05)和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P0.05)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正相关(r=0.371,0.426;P0.01),轻视型依恋、害怕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负相关(-0.271≤r≤-0.417,P0.01)。亲密度在安全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F=179.46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61%;亲密度在轻视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为完全中介作用(F=163.78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0.36%;亲密度在害怕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F=164.94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1.83%。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安全型、轻视型、害怕型维度通过恋人间的亲密度影响了恋爱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关系,以期对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90名视障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视障男生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FA2和MO4)(t=2.327,2.17;P0.05)、过分干涉(FA3和MO2)(t=2.134,2.577;P0.05)、拒绝否定(FA5与MO3)(t=2.29,3.212;P0.05)方面显著高于视障女生;(2)视障男生的社会期望显著低于视障女生(t=-2.07,P0.05);(3)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有显著相关,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亲的惩罚/严厉(FA2),和拒绝/否认(FA5)有显著的负相关(r=-0.170,-0.184;P0.05),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O3)有显著的负相关(r=-0.180,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父母应为视障儿童提供适当的、和谐的科学教养方式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问卷,对19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 1男女大学生对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除无私、真诚、宽容、勤俭外,其余特质差异显著(P0.05或P0.001);异性性别角色期待中除善良、细心、体贴、无私、真诚、现实、宽容、健谈外,其余特质差异显著(P0.001);2男女大学生在父亲温暖理解(t=-2.077,P0.05)、母亲温暖理解(t=-2.567,P0.05)、父亲过度保护(t=2.216,P0.05)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城镇被试和农村被试在父亲偏爱被试(t=-2.280,P0.05)和母亲偏爱被试(t=-2.077,P0.05)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3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母亲拒绝否认与细心、体贴、善良、上进、真诚等特质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细心、温柔特质呈显著负相关;4异性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父母拒绝否认与善良、上进、真诚、稳重、温柔、宽容、体贴、理性等特质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温暖理解与勇敢、稳重等特质期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方式,分析其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心理压力自测量表(PSTR)及特制应对方式问卷量表(TCSQ)对212名公交车司机进行了调查.结果 1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存在性别差异(t=-3.417,P<0.01)、户籍差异(t=2.571,P<0.05)、婚姻状况差异(t=-4.478,P<0.01),差异显著;2广州公交车司机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文化水平的差异(t=-2.661,P<0.01),差异显著;③积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负相关(t=-0.285,P<0.01),消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正相关(t=0.499,P<0.01).结论 职业压力会影响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会使压力水平增高;运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正确面对职业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影响,可以提高公交车司机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以贵州省840名农村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62.20±14.2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t=-2.644,P0.01;民族:t=-5.069,P0.001),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3)农村中职生学业自我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29,P0.01),并且能力知觉、成就价值及情感体验对积极应对方式(R2=0.154,P0.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