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应用Aquilion1.42软件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病变均为单发。CT平扫病变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39~48HU,边缘清晰;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且较均匀,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其中3例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9例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或前内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以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利用原始的容积数据重建薄层图像,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进行观察,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形态特点、强化方式、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研究共纳入颈动脉体瘤病例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CT平扫瘤体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大部分强化欠均匀(14例),所有病灶的中心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4例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扩大,其中7列瘤体较大,颈内外动脉完全受包绕,4例部分包绕颈内外动脉。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观察病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而且有助于了解病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徐祥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6):469-470
胸腺瘤是前纵隔中较常见的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根据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上皮细胞为主的上皮细胞瘤,以淋巴细胞(即胸腺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和上述两种细胞组成的混合型以及棱形细胞与小体的上皮细胞为主的混和性结构型肿瘤。笔者自1996年以来共收集经手术病理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CB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6例(2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CBT患者的MSCTA资料。结果(1)16例中3例为双侧发病,其余为单发,部分病例合并颈静脉球瘤和动静脉畸形。(2)病灶大小为0.7 cm×1.2 cm×1.3 cm~6.3 cm×4.8 cm×7.1 cm。(3)密度不均者4例,1例发生坏死囊变,除发生囊变区外均明显强化。(4)病灶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4例,呈典型的高脚酒杯征。(5)所有脑动脉CTA均显示为正常。结论MSCTA能显示CBT的特点及其与周围血管、组织结构的关系,是CBT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 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 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7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注射流率采用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和容积重组。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7例颈动脉体瘤中,右侧9例,左侧8例;按照Shamblin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肿瘤最大径2.3~9.7cm,平均4.6cm;16例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增大,角度48°~75°,平均67°,1例ShamblinⅢ型颈动脉夹角显示不清。平扫显示肿瘤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显示病灶强化迅速而显著,15例病灶内可见肿瘤滋养血管。结论:颈动脉体瘤主体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倾向于围绕颈总动脉和颈内、外动脉生长;肿瘤富含滋养血管和引流静脉,强化迅速、显著、不均匀。MSCTA不仅是颈动脉体瘤的有效诊断手段,而且可显示肿瘤大小、部位、范围以及血管累及程度,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鞘区占位性病变的CT分析(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鞘区肿块的CT特征及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颈部肿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神经鞘瘤中5例使血管移位,呈斑驳样强化。1例呈囊性改变血管未见移位。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可见血管移位,呈低密度,未见强化。1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有血管移位。1例颈动脉瘤呈囊状扩张伴有假性囊肿的形成。转移瘤多有中央坏死,部分可见融合,周边强化,血管移位。淋巴瘤多位于颈外侧,多不伴血管移位,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血管的移位及肿瘤的CT强化特点有助于颈部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7~59岁,平均42岁.7例患者均行CT扫描,包括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平扫2例.结果:7例肿瘤中.2例位于纵隔;2例位于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肿瘤边缘清晰,呈椭圆形1例、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1例.CT平扫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低密度6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伴有钙化4例.结论:CT有助于提高对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并可通过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为临床和手术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颈动脉体瘤(CBT)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BT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外形、累及范围、肿瘤与毗邻血管的关系,根据临床Shamblin标准进行分型,并与术后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例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肿瘤滋养血管,7例早期呈斑点样强化,颈内外动脉分离,角度增大,部分病例颈动脉受压变细。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进行术前分型,其中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1例,和术后结果完全吻合,准确度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明确CBT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可以进行术前临床分型,对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关节结核的CT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24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髋关节结核4例,耻骨联合结核1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脊柱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2个椎体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15个椎体边缘见到虫蚀状骨质缺损,病变严重者可见椎体膨胀、碎裂或塌陷。多数病例伴有死骨、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骶髂关节结核常见单侧发病,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髋关节结核表现为骨性关节面、髋臼及股骨头侵蚀破坏,髋臼变浅或变平,导致关节脱位。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结核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颈部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MSCT颈部CTA扫描,利用工作站对颈部血管及肿瘤血管进行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在3 d内完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9例患者MSCT共发现肿瘤10个,1例为双侧发病,最大者11.6 cm×12 cm,最小者为1.7 cm×1.6 cm.MSCT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并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CDFI诊断颈动脉体瘤8例,1例诊断为神经纤维瘤,6例CDFI能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及DSA结果对照,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显示的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合,CDFI诊断准确性为88.89%,但其不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结论:MSCT颈部血管成像不但能准确地诊断颈动脉体瘤,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A与CTA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本文14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0例,双侧4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A与MRA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两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14例均行CTA检查,CT增强显示病灶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达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B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正确诊断率为100%(11/11)。结论:CTA和MIL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深对颈动脉体瘤DSA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12例动脉体瘤的DSA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DSA均能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见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大部分瘤体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血供较丰富;6例患者瘤体包绕颈动脉者可见局部血管受侵。2例患者栓塞后造影见肿瘤染色范围缩小,且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DSA是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术前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