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学生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特点,探讨行为与情绪反应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核查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市6所中学2 87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而问题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女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生,但消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关心、体贴别人最能预测积极情绪,破坏自己的东西最能预测消极情绪,撒谎或骗人最能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 中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存在一定的关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青  姜琨  杨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5):748-750
探讨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锻炼自我效能感、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听障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身体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整群抽取的天津市某高校308名听障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使用SPSS 16.0和Mplus 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体育锻炼与锻炼自我效能感、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1,0.13,P值均<0.05);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1,P值均<0.01);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31,P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琼 《中国校医》2007,21(5):502-504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一般状况,揭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CCS和CSLSS调查420名大学生,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结果不同学校、专业、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差异显著;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与朋友的关系、主观满意度还进入了自我和谐的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和谐;大学生与朋友的关系、主观满意度等能较好地预测其自我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4.
朱伟  陈国法  王催春  吴小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204-6206,6209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夫妻不同自我分化水平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509对夫妻,采用自我分化量表和婚姻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丈夫的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总分分别为(33.963±6.106)分和(100.271±18.417)分,均高于妻子的(32.719±6.183)分和(98.191±18.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自我分化水平丈夫和妻子自我分化水平高分组的婚姻满意度各维度及总分评分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个体自我分化水平与自身、配偶的婚姻质量都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主客体互倚模型检验显示自我分化水平对婚姻质量的主体作用显著,丈夫的自我分化水平客体作用显著(P0.01)。结论自我分化水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身的婚姻质量,丈夫的自我分化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妻子的婚姻质量。妻子的婚姻质量会受到自身的自我分化水平和丈夫自我分化水平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相关情况,验证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ICS),分层随机抽取太原地区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整体情绪智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都进入了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回归模型中,但其交互效应的预测效果优于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预测效果。结论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情绪智力的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7.
汪立嘉 《职业与健康》2014,(13):1815-18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方法以4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学习倦怠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F=8.19,P〈0.01),生活满意度(F=6.76,P〈0.01)与学习倦怠(F=36.89,P〈0.01)存在年级差异,核心自我评价(r=-0.544,P〈0.01)与生活满意度(r=0.510,P〈0.01)均与学习倦怠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显示,生活满意度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均能显著预测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特点和生活满意度状况.方法:利用Bern性格角色量表和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对500名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以双性化(34.3%)和未分化(31.5%)为主,且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多于男生;(2)双性化者生活满意度水平最高(P<0.05);(3)女双性化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男双性化者(P<0.05);(4)男生异化者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双性化的男大学生(P<0.05),而女生异化者的生活满意度均低于其它类型的女大学生(P<0.01).结论: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以双性化和未分化者为主,双性化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CSE)与主观幸福感(SWB)之间的关系,为跨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所高校大学生951名,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积极情感(PA)存在显著性别和民族差异,消极情感(NA)存在民族和来源地差异.CSE不同组别在生活满意度(SWL)、PA和N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SWL和PA方面,CSE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P<0.01);在NA方面,CSE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P<0.01).CSE与SWL和PA显著正相关,与NA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E是SWL,PA和NA的最佳预测变量,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4%,18%和15%.结论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可以作为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5所高校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得分为(3.43±0.43)分,女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男生(t=-3.416,P=0.001);大五年级学生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F=9.113,P<0.01);来自城镇地区的的大学生低于来自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F=5.544,P=0.004).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整体得分为(4.75±0.78分),大学生非谈恋爱者生活满意度总体得分高于谈恋爱者(t=-2.05,P=0.04);孤儿家庭的大学生总体得分低于双亲和单亲家庭(F=3.906,P=0.02).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F=1 538.2,P<0.01,R2=0.381)及各维度(F=340.9,P<0.01,R2=0.406)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很好地预测生活满意度.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民族学院大学生身体自我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于2009年12月随机抽取某民族学院358名大学生,应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和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民族学院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得分为(3.17±0.45)分,其中汉族学生为(3.27±0.49)分,藏族学生为(3.04±0.34)分,汉族学生明显高于藏族学生(t=5.05,P<0.01);身体自我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身体肥胖(3.85±0.99)分,其次是身体健康、身体自尊、身体外表,分别为(3.77±0.64),(3.65±0.60),(3.29±0.76)分,得分最低的是身体活动(2.64±0.10)分;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其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180,P<0.01),其中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最紧密(r=0.362,P<0.01);身体自尊、民族、性别、整体身体可解释一般生活满意度26.1%的方差变异.结论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认知,有利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萌  吕杰 《中国校医》2008,22(5):511-513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袁、自我和谐量表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中、低社会支持组。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生活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贵州省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分化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贵州省3 427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中文版自我分化量表(DSI - R)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测量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分化水平和NSSI行为。结果 贵州省大学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9.80%;大学生自我分化得分与NSSI行为总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负相关(r = - 0.166、 - 0.299,P均<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NSSI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 = 0.052,P<0.01);自我分化在负性生活事件对NSSI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占总效应值的13.6%。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既可直接影响贵州省大学生NSSI行为发生,同时又可通过自我分化的遮掩效应作用于NSSI行为。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生活满意度在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天津地区3所高校整群抽取的5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男生,学业倦怠水平低于男生;城市大学生心理资本和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农村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与学业倦怠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9,-0.40,-0.50,P值均<0.01),韧性与学业倦怠呈正相关(r=0.11,P<0.01);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与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与学业倦怠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与心理资本的交互项对学业倦怠均有负向预测性(β值分别为-1.250,-1.581,-1.458,-0.949,P值均<0.05).结论 生活满意度对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有助于缓解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王伟国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28-1730
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大一至大三年级1 014名维吾尔族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闲暇生活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维吾尔族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07±0.96)分.公办学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11±0.96)分,民办学校大学生得分为(2.96±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4,P<0.05);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1,P<0.01).SCL-90各因子得分均未超过2分;维吾尔族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与SCL-90总分也呈负相关(r=-0.545,P<0.01).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闲暇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闲暇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将能够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自杀态度问卷(SAQ),对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7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更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市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歧视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态度.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探索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干预效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根据筛选标准在南京某高校选择4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0名).实验组接受连续6周,每周1次,每次2h的焦点解决取向团体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使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自我满意度评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实验组进行了追踪测量.收集实验组成员每次团体干预后的日志作为质性研究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提取主题.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接纳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自我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29,-1.75,-0.45,-1.25,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在自我接纳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满意度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32,2.57,3.10,P值均<0.05).追踪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3个阶段在自我接纳总分、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自我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75,6.42,14.06,18.63,P值均<0.05).质性研究印证了量化研究的结论,表明实验组成员在自我接纳、自我满意、自信等方面均有所提升.结论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能显著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建构,提升自我接纳水平,提高自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探讨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2 473名大二至大五年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fostran-Chinese,s-EMBU-c)、家庭关怀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263~ 0.579,P值均<0.05),父母情感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负相关(r=-0.342~-0.094,P值均<0.05).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均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β值分别为0.256,-0.083,0.273,-0.059,P值均<0.01).多重中介作用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不能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分别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别为49.1%~58.5%,27.9%~35.3%),还通过家庭功能-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为15.6%~ 19.0%,P<0.05).结论 家庭功能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预测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河南省某高职院校一、二、三年级学生272名,采用情景宽恕量表和宽恕倾向量表测查高职学生的宽恕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和情绪量表测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情景宽恕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男生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景宽恕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相关(P值均0.05)。宽恕倾向与消极情感、身心症状有显著相关(P值均0.05)。情景宽恕对身心症状、自我和谐和消极情感具有负向预测力,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具有正向预测力。宽恕倾向对消极情感有负向预测力。结论宽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元  周宗奎  魏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4,(11):2031-2032,2039
目的考察自我隐瞒、社会支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我隐瞒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3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1)自我隐瞒与社会支持、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隐瞒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路径有两条: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隐瞒还可以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结论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自尊在自我隐瞒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