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方法统计该院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全年2400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11份,不合格率为1.3%。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痰液、尿液、大便等。不合格的原因,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59.2%)、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19.3%)、容器使用错误(6.1%)等。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分析前质量水平。方法对2007年度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统计,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后对2008年度不合格标本再进行统计。结果2007年度总的标本数量85579例,不合格1374倒,占1.61%,改进措施后,2008年度总的标本数量100038例,不合格标本623例,占0.62%,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率显著低于改进措施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不合格标本率明显减少,提高了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3.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 检验者对临床送检标本通过观察其外观、检测分析、复查及联系临床医护人员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详细记录.结果 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科室共接不合格检验标本874份,其中血标本356份,占40.7%,原因主要是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粪便标本257份,占29.4%,原因主要是标本已干或无标本;尿标本123份,占14.1%,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或量太少;精液标本58份,占6.6%,原因主要是没按要求采集;前列腺液标本43份,占4.9%,原因主要是采集的质量差;其他37份,占4.2%.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原因及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5年1至6月和2016年1至6月的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数量,并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卫计委发布的15项质量指标要求,分别统计2015年上半年及2016年上半年的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误率、抗凝标本凝集率及标本溶血率并进行比较。按照标本来源对比分析门诊标本、住院标本、内科病房标本及外科病房标本的不合格情况。结果 2015年上半年不合格标本率为0.21%(593/281 567),2016年同期不合格标本率为0.14%(382/268 6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5,P0.01)。门诊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4,P0.01),住院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1),内科病房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05),外科病房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P0.01)。结论通过向医护人员共同分析不合格标本情况,在医院进行宣教培训总结,并予以改进,提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根据 IS015189的相关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从标本流程和采集技术两方面对临床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进行多部门全环节管控,并分析改进措施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实施全环节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有效提高标本质量从而提高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验科分析前过程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找出不合格的关键少数原因、次要多数原因及其关系,为改进不合格标本的现状提供依据,提高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该院2015年第3、4季度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分析这2个季度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对临床标本采集的培训和宣教、标本流程的改进,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一般原因发生了相互转换,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减少,为后续分析前标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结论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集中力量对主要原因进行纠正和验证,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原因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调查我院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并研究解决方法。方法对2002~2003年不合格的检验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如针对性地学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结果与2002~2003年不合格检验标本数量相比,2004年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管理在保证检验标本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检验标本的不合格问题进行干预,可有效地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控制分析前阶段血标本质量,使检验信息正确有效,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达到减少纠纷,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士、检验师的重复工作的目的.方法 收集护士采集的临床血标本,筛查出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操作规程,细化到各个环节,加强护士理论培训,每月进行静脉采血督查,将培训后数据与之前比较.结果 培训后各种血标本的合格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 加强护士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培训,能明显提高全院护士对正确采集血液标本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合理采集血液,规范处理标本,能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提供改进措施。方法统计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数量并进行原因分析;2017年1-9月针对不同原因及重点高发科室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统计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来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结果该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临床工作人员技术问题、责任问题及患者采集前准备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包括血液凝集、溶血或脂血、抽血量过量或不足、采血技术及采集容器错误等;不合格血液标本高发科室主要为心内科、老年科、儿科;采取干预措施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总体发生率都有下降趋势,重点干预科室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大部分有下降趋势。结论建立完善的检验前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体系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中的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英 《当代护士》2007,(11):67-69
总结了45例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认为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知识及操作培训;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不合格标本登记本;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确保标本送检质量,降低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疾病诊断中,临床检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及治疗.有文献报道,检验科80%的检验结果误差与质量差错,发生在分析前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阶段[1].患者检验前的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3个环节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2].为确保采集血液标本合格,现就本院导致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制定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沧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方法对临床检验中心不合格标本按照类别、数量、拒收原因分别进行计数统计。结果采血量少、溶血、凝血、抗凝管使用错误等是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尿液和粪便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采集量少、标本被污染、送检不及时等。结论分析不合格原因,在标本采集前准备运输、拒收等方面进行整改,做好分析前的质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检验科ISO 15189国家实验室认可前后检验前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检验科建立的临床渗及信息反馈路径在检验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以减少分析前误差的发生,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统计并分析路径建立前(2009年)和路径建立后(2010~2014年)各年度不规范申请单发生率、标本丢失率、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并对其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与临床渗及信息反馈路径建立前(2009年)相比,2010年建立路径后不规范申请单发生率、标本丢失率、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2010~2014年随着路径的规范和完善,差错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建立检验医师查房、会诊制,临床护师标本采集的培训、考核,定期开展由院领导、临床医护人员、职能科室主任参加的管理评审等措施的临床渗及信息反馈路径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标本采集的技术操作,大大提高了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分析血液组2016-2018年标本不合格率及产生原因,降低不合格率,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为制订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实验室血液组2016-2018年不合格抗凝血液标本总数,并进行原因分析,动态观察3年来在实验室采取分析前标本质量管理措施下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 2016年不合格标本共3 484份,不合格率为7.45‰;2017年不合格标本共3 007份,不合格率为6.30‰,较2016年降低1.15‰;2018年不合格标本共2 839份,不合格率为5.55‰,较2017年降低0.75‰。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前3位均为标本凝血、采血量不足和条码未执行,临床科室不合格率占前3位的均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心外科,其中新生儿科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17,P=0.000)。结论实验室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不断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对医护人员及送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质管办牵头,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运用PDCA管理手段在检验前标本采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以WS/T496-2017《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发布落实为契机,将临床标本规范化采集管理列为院级年度重点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积极调动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全院不合格标本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PDCA手段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结果:检验前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干预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1.50‰降低至干预后(2018年7月~2018年12月)的0.90‰,P<0.01.结论:通过多学科协作实施PDCA管理手段后,全院临床标本采集规范性明显提高,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确保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300 657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送检总数1 292例,总不合格率0.43%。不合格原因前5位分别是:标本不足(或空管)31.0%、凝固24.5%、溶血16.2%、标本与抗凝剂比例错误9.5%、条码信息不全或错误9.0%。与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比较,质量改进后标本不合格率由0.54%下降到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科室标本不合格率下降显著(P0.05)。结论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严格执行标本拒收管理,加强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及培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分析前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不合格血标本的主要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保证血标本的采集质量.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4~9月的10 138份血标本,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逐一登记,进行分类记录整理.结果 10 138份血标本中有236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33%,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血量不准确、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标本容器选择不当、标本溶血等.结论 通过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完善标本采集操作规程与流程,增强工作责任心,能够保证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2009~2010年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大便、各种分泌物等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原因及分布情况。结果两年共收到18 21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1 858份为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率为10.2%,其中痰标本的不合格率占首位57.0%,其次是尿标本占17.0%,血标本位居第3位占15.0%,分泌物标本占6.0%,其他标本占5.0%;不合格的原因是医护人员对标本的正确采集缺乏认识,不规范选择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及无菌观念差,导致所采集的标本污染或阳性率降低。结论应重视微生物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注重与相关科室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检验、医护及运送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1月检验科登记在案并退回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不合格静脉血标本408份,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并拟定护理对策。结果 2017年1—11月住院病人共采集静脉血标本154 157份,其中登记不合格标本408份,不合格率为0.26%,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为:标本溶血110例,标本凝固87例,试管应用不当52例,未扫码记录24例,送检不及时44例,标本脂血36例,其他55例。结论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工作责任心培训,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