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循环法对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0例正常对照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正常对照组TBA为11.45±8.56umol/L.病毒性肝炎组急性期(或活动期)的TB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P<0.01),各组中急性期(或活动)与恢复期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在恢复期组中,慢性肝炎中度及肝硬变组与急性黄疸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TBA的含量与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相关,对肝炎的诊断、预后判断及辅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变化规律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其中急性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143例(轻度34例,中度49例,重度60例)重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65例,肝癌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用贝克曼CX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BA与肝功能各酶学指标含量。结果各组TB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以急性肝炎最高(P<0.01),肝癌、肝硬化次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肝癌组各酶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血清TBA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对了解其肝功能状态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环  白宪光 《临床荟萃》1999,14(10):456-456
为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我们对95例慢性肝病患者的TBA进行了测定,并对TBA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5例慢性肝病患者均为我院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连续住院病例,男71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3±10.7)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慢性肝炎轻度18例,中度26例,重度12例,肝炎肝硬变30例,慢性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孙率宝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4):310-310,291
胆汁酸(BA)的生成和代谢与肝脏关系密切,是唯一可以同时反映肝脏分泌,肝脏合成,肝细胞损害三种状态的血清学指标,肝胆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空腹血清胆汁酸升高,为了解其在各型肝炎中的检测意义,作者对本院240例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肝病患者24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急性肝炎(AH)组60例,慢性肝炎(CH)组轻中重度各20例,重型肝炎(CSH)组60例,肝炎后所致肝硬化(LC)组60例。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类型与血清总胆汁酸(TBA)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定乙肝标志物模式,同时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类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类型的总胆汁酸与全部阴性组、抗HBs(+)健康免疫组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比较t检验无显性差异(P>0.05).与大三阳、小三阳乙肝标志物模式类型组、伴抗HBc-IgM急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结果分别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乙型肝病毒不同模式类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和前清蛋白(prealbumin PA)的含量,并探讨其在急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东芝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PA、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B、TBIL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肝炎及各组慢性肝病患者的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的TBA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肝炎及重度慢性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TB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的TBA和PA的异常率均高于同组的ALT、AST、ALB、TBIL的异常率。结论检测血清的TBA和PA有助于对肝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18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酸是胆甾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肝-肠循环中的代谢产物,它由肝脏分泌到胆汁中,随胆汁排入肠腔,作用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其生成与代谢和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标,尤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和肝硬化时有较灵敏的变化。本文采用双酶耦联法测定血清TBA,同时以速率法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各种肝病患者的TBA和ALT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酸循环法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肝炎组血清PAB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P<0.05),而血清TBA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肝炎组与肝硬化组血清PAB和TBA水平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5),肝炎组内重度患者血清PAB水平较轻、中度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TBA水平较轻中度患者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 血清PAB、TBA变化能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及肝实质的损害程度,联合检测血清二者的变化,有助于慢性肝病的病情判断,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腺苷酸脱氨酶(AD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25例,肝硬化29例,肝癌14例)及98例健康者血清TBA、AD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各种肝病患者TBA、ADA及ALT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TBA、ADA及ALT的联合检测对各类肝病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与总胆汁酸及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健康对照30例,均检测血清CHE、TBA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以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肝硬化患者CHE、TBA、PT、APTT、Fbg和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测定CHE、TBA和凝血功能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汁酸(TBA)在诊断肝胆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了140例病人,其中37例急性肝炎患者,45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5例肝癌患者,13例胆管阻塞患者。并与62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各类肝胆疾病患者TBA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TBA的阳性率在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均〉80%。结论TBA检测简便实用,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测定模式,探讨该模式对肝胆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itachi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分别对223例肝胆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BA和ALT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各种肝胆疾病患者血清TBA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TBA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分别为100.0%、89.1%、88.4%、84.0%和75.9%。ALT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道疾病、肝癌、肝硬化分别为100.0%、81.8%、73.9%、36.0%和37.9%。ALT在各种肝胆疾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P<0.01)。血清TBA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胆道疾病中有明显升高(均P<0.01),其阳性检出率均在80%以上。急性肝炎时,TBA和ALT阳性检出率都达到100.0%,但两者在肝癌和肝硬化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道疾病中也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 TBA与ALT都是肝胆疾病的重要而且灵敏的指标,但是两者特异性、敏感性在不同肝胆疾病过程中并不一致,各有优劣,因此TBA与ALT联合测定在监测各种肝胆疾病中的有着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床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不同临床分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1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 α水平。结果 :175例肝炎病人中 ,急性重型肝炎 15例 ,TNF α平均含量 8.0 9± 1.85ng/ml;慢性肝炎 76例 ,其临床分型及TNF α平均含量分别是 :2 2例重度慢性肝炎 5 .94± 1.87ng/ml,2 4例中度慢性肝炎 5 .5 2± 1.6 7ng/ml,30例轻度慢性肝炎 3.0 3± 1.0 2ng/ml;肝炎肝硬化 14例 4.71± 1.2 7ng/ml;急性肝炎40例 1.0 2± 0 .35ng/ml;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30例 0 .90± 0 .2 1ng/ml。结论 :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急性肝炎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外 ,其余临床各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重型肝炎 )均有显著差异 ,在与其它检测指标配合下 ,血清TNF α活性检测对监测各型肝炎的进行性损害程度及预后可提供一个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四项生化指标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腺苷脱氨酶(ADA)、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α-岩藻糖苷酶(AFU)四项指标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O 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1例各种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TBA、ADA、LAP、AFU的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项指标在各种肝病中均有升高,其中TBA和LAP在急性肝炎时显著升高,阳性率为90%和85%;ADA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升高显著,阳性率分别为80.0%和85.2%;而AFU和LAP在肝癌中显著增高,阳性率各为71.4%和92.8%。结论在急性肝炎时TBA、LAP应用价值较高;慢性肝炎时和肝硬化时,ADA应用价值较高;肝癌时,AFU、LAP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硬化分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8名正常对照组、171例慢性乙肝组患者、144例肝硬化患者和1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计算GP73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和HBeAg水平,并对肝硬化组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Child-Pugh分级,分析以上指标与GP73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中位GP73水平分别为40.80 ng/mL、42.49 ng/mL、83.46 ng/mL和45.19 ng/mL,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即升高,而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其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HBV活动相关。因此,GP73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慢性肝病进展期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圣艳 《新医学》2014,(9):625-627
目的探讨常见肝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及4种肝酶的差异。方法 152例肝病患者为肝病组,128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TBA、AST、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其异常率。比较肝病组血清TBA与AST、ALT、GGT、ALP异常率。结果肝病组患者血清TBA、AST、ALT、GGT、ALP水平、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病组患者血清TBA异常率明显高于4种肝酶异常率(P〈0.05)。结论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中,TBA异常率高于4种肝酶指标,且对潜在性肝细胞损害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测定肝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Fn含量,同时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和肝癌组血清Fn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血清Fn含量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较其它肝病组血清Fn含量明显降低(P0.05);酒精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硬化组血清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组血清Fn较无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肝癌组血清Fn与TBA无相关性(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Fn与TBA呈负相关(r=-0.593、-0.677、-0.714,P0.05);各组血清Fn与Alb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Fn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细胞的功能,对于肝纤维化,尤其是肝硬化、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Fn和TBA、Alb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在诊断肝硬化分级中的意义。方法试验组由96例肝硬化患者组成,对照组由95例健康体检者组成。分别检测试验组(按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三级分别为30例、33例、33例)和对照组血清中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汁酸(TBA)水平,采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A、B、C三级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且A、B、C三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肝硬化的程度,敏感地判断肝硬化等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