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 M)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定量检测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2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M、HBeAg 定量和 HBV DNA 定量,并进行对比。结果MEIA 法定量检测 HBeAg 阳性检出率高于 ELISA 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707,P =0.00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 定量与 HBV DNA 定量呈正相关(r=0.589,P =0.000)。结论HBeAg 定量和 HBV DNA 定量是目前临床上评价 HBV复制和肝脏损伤程度的灵敏、稳定、可靠的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2种病原学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对76例HBeAg阳性和95例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 DNA,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的分布.结果 76例HBeAg阳性和9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度≥G2者分别为71例(93.42%)和86例(90.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炎症程度为G4者,分别为20例(26.32%)和4例(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上,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炎症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严重度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与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炎症发生率较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纤维化或肝硬变发生率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关系.方法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5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作对比研究.结果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AN含量明显高于抗-HBe或抗-HBc阳性组,而后两组HBV 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28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浓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载量。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HBV-DNA载量较高、较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水平较低(P<0.01);女性的HBeAg和抗-HBe水平均较男性高(P<0.01);30~50岁组CHB患者的HBV-DNA、HBeAg、抗-HBe与小于30岁组、>5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患者中HBV-DNA载量与HBeAg呈正相关(r=0.451,P<0.01),与抗-HBe呈正相关(r=0.434,P<0.01);ALT与HBsAg呈正相关(r=0.131,P<0.05)。结论宁夏地区283例CHB的HBV-DNA载量、ALT与血清学标志物浓度有一定相关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铁蛋白、透明质酸酶(HA)和IV型胶原肽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HBV DNA 含量、ALT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1),而HBeAg阳性组的AST、TBIL、ALB、SF、HA、IV型胶原肽水平与HBeAg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HBeAg阳性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应定期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正常组,48例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异常组。检测RNIAF,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sCR1含量。结果肝功能异常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较肝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而sCR1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观察持续肝功能异常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含量变化,显示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呈明显负相关(r=-0.87)。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结果,评价感染复制状况,选择适合临床防治需要、容易普及开展的标志物。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5项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前S1抗原、前S2抗原及前S2抗体,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2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126例)和HBeAg阴性组(160例),比较各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检出率。结果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3.7%、77.0%、0和95.2%。HBeAg阴性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5.0%、36.3%、0和58.1%。组内比较,HBeAg阳性组或HBeAg阴性组,前S1抗原与前S2抗原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S2抗原与HBV-DN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同项目比较,前S1抗原检出率、前S2抗原检出率、HBV-DNA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实验室常规开展乙肝5项和前S1抗原检测,可以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状况,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探讨HBV-LP对反映体内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5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LP及HBV-M,对HBV-LP、HBV-M及HBV-DN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96.39%,而HBV-DNA的阳性率为9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P水平与HBV-DNA的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63.33%,HBV-DNA的阳性率为5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外膜大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其灵敏度高于HBeAg,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HBV-LP更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HBV DNA检测结果及其同HBV标志物相互关系。方法采用F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50例不同的肝病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急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79.4%、肝硬化81.8%、肝癌80.0%慢性乙型肝炎54.7%。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阳性模式者,HBV DNA阳性检出率及体内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模式;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体内HBV DN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病毒感染和复制状态,对乙型肝炎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新药验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 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表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是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早期肝纤维化经及时合理的治疗是可以逆转,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对治疗措施的采取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补肾清透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补肾清透方治疗,疗程48周,对照组不接受药物治疗.两组分别在开始和第48周时抽血检查HBV DNA,HBV-M和肝功能.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毒标志物HBV DNA,HBsAg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36.7%(11/30),HBeAb阳转率为16.7%(5/3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肝功能指标ALT,AST和GGT下降,A/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补肾清透方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栽量,提高乙肝病毒标志物转化率,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多数医院利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为了使仪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我们对FAME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的工作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仪器的洗涤模式进行调整,寻找最佳的工作模式来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一、材料和方法1.仪器辉煌之星全自动酶免疫分析连体机24/30(瑞士HAM ILTON公司),操作软件为M icrolab STAR3.2英文版,FAME2.2英文版和AusLab2.5酶标实验室管理系统。2.试剂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厦门新创生物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分为[A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S/CO值>1]和B组(HBeAg的S/CO值<1),两组共48例均母乳喂养.新生儿于生后即肌注200 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支(喂奶前),并于生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 μg各1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产后3 d内、1个月和6个月乳汁及婴儿3 d内、1个月和6个月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3 d内、1个月和6个月汁中HBV-DNA.结果乳汁仅A组初乳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滴度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V-DNA阳性率比较仅初乳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3 d内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滴度均异常,两组比较HBeAg和抗-HBe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婴儿血清中HBsAg、HBeAg和抗-HBc滴度均无异常而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A组产妇初乳HBV-DNA的阳性率高,但母乳喂养至6个月时婴儿血中均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异常,而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乳汁中的排毒性与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方式有关;HBeAg S/CO值>1的产妇初乳排毒性较强,但只要在哺乳前给婴儿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血中有一定的保护性抗体的前提下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5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作对比研究。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理明显高于抗-HBe或抗-HBc阳性组,而后两组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女性患者妊娠晚期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载量对产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 CHB 孕妇114例,分为肝炎急性发作组与无肝炎发作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检测妊娠晚期(妊娠28~36周)及产后(产后6~12周)HBV DNA 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并分析 HBeAg 及 HBV DNA 载量对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结果24.6%的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概率较 HBeAg 阴性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妊娠晚期及产后血清 HBV DNA 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与 HBV DNA 载量无关,但与 HBeAg 状态有相关,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可能是产后发生肝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过程中乙肝病毒DNA聚合酶P区(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应用拉米夫定(LAM)治疗的22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YMDD变异检测,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为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6%,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1% ,治疗前病毒量的高低不影响其治疗效果.5例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依然阳性.结论 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不高;肝组织内仍处于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与HBV-DNA载量及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对258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以ALT水平对肝脏损伤程度进行分型,对不同HBeAg状态、病毒载量、肝损伤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组年龄大于HBeAg阳性组,其血清HBV-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P0.01),肝损伤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随血清HBV-DNA载量增加,肝损伤程度明显升高(P0.05),HBeAg阳性组则无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HBeAg阳性CHB患者体内DNA载量与肝内炎症损伤无关。而HBeAg阴性CHB患者体内HBVDNA与肝脏损伤相关,应重视对HBeAg阴性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该院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阳性率、血清学模式以及弱反应检出率,总结该地区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导出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化学发光法检测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为EXCEL数据文件,排除重复检测者,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2 24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为12.06%,抗-HBs阳性检出率为64.98%,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检出率为0.53%,抗-HBe阳性检出率为16.07%,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5.14%,共发现17种血清学模式。检测结果弱反应HBsAg占1.56%,HBeAg占2.76%。结论 12.06%的HBsAg阳性检出率证明该地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人群中HBV血清学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共同模式。分析HBV各种血清学模式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临床诊疗信息,各种模式的定量结果动态观察对HBV感染的预防、治疗、预后判断意义极大,定量结果的变化与HBV感染机制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慢性乙肝与携带者血清HBV DNA病毒载量与血清HBeAg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实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6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水平,统计分析血清标志物水平与HBV DNA病毒载量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BeAg和HBV DNA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HBsAg+ HBeAg+HBcAb+(大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及HBV DN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HBsAg+ HBeAb +HBcAb+(小三阳);且高于其他模式组合.HBeAg阳性慢性乙肝与携带者的HBV DNA载量升高例数均高于HBeAg阴性慢性乙肝与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肝与携带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HBeAg有很好的相关性,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