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作为一个重要的凋亡正调控分子,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验拟验证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分布,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滑膜均取材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或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确诊.术前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原代培养并传代分离获得型别均一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提取细胞RNA和蛋白.③实验评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和骨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制备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定位分布特征.结果:①相对于骨关节炎,分离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下调.②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的下调与抗凋亡分子Bcl-2的上调是协调一致的.③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蛋白主要定位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对凋亡刺激信号所产生的凋亡抑制过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可能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心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细胞凋亡是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进行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其实质是生理性细胞死亡.笔者对心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运动与心肌细胞调亡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科学训练及运动员心脏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程序性细胞死亡(又称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特殊方式。细菌、病毒感染与程序性细胞死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细菌、病毒感染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属于非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形态学不涉及细胞质、细胞膜的破裂。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在形态学上可表现为细胞质、细胞膜破裂,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三者在形态学及发生机制上有所区别,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联系。在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并非仅出现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3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形态学改变、发生机制及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肾细胞死亡是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重要病理基础,多种肾细胞死亡形式参与AKI发生,如凋亡、调节性坏死(包括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铁坏死)。目前,针对肾细胞死亡的靶向治疗是AKI治疗中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阐述不同肾细胞死亡形式在AKI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针对肾细胞死亡机制的AKI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以期为AKI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胀亡(oncosis)代表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坏死(necrosis)可能继发于凋亡和胀亡。细胞凋亡作为细胞死亡的方式已被广泛接受。事实上,机体在某些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常常发生肿胀样细胞死亡,由于认识上的差别和不足,过去一直将这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方式描述为浊肿、变性、气球样变。1995年,Majno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同于凋亡的细胞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7.
梁卫江  黄卓垣 《临床荟萃》1998,13(19):908-910
免疫系统象所有的器官和组织一样、存在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kl Death,PCD),并且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多种因素可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平衡与不平衡,启动或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产生特征性的形态学和生化改变.这种活化自身消除程序的发生,在T细胞库中特别明显,调节着机体内细胞群的合适比例.  相似文献   

8.
一、线粒体与细胞死亡途径 大量文献已证明多种细胞死亡途径都涉及线粒体的调节,其中主要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凋亡和细胞自噬为代表细胞程序性死亡,其主要通过激活调解途径导致细胞死亡,一种为不可逆转的、非调控过程的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9.
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死亡之间的适当关系。淋巴细胞中,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是免疫系统维持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细胞周期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和死亡。因此,阐明免疫细胞发生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体内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细胞发生自然死亡。生理状态下的细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1]。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在调节组织生长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胞死亡是一种最基本的病理现象,表示细胞死亡概念的相关名词有坏死、凋亡、程序性死亡和oncosis等,这些不同的名词包含了不同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物学意义。为此,本文对细胞死亡的几种不同形式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12.
程序性细菌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特殊方式。细菌,病毒感染与程序性细胞死亡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细菌,病毒感染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的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调控的、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形式.凋亡是由细胞内基因调节控制的,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也是影响凋亡的因素.在众多凋亡相关基因中,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基因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基因之一.Bcl-2基因是一种广泛的抗凋亡基因,可抑制许多因素引起的细胞凋亡,而导致癌症的发生.现就Bcl-2基因及Bax基因(Bcl相关X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死亡之间的适当关系。淋巴细胞中,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是免疫系统维持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细胞周期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和死亡。因此,阐明免疫细胞发生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流式细胞术(FCM)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中的作用作了综述,包括PI染色法、Hoechst-PI双染色法、ISNT或 TUNEL技术及 FCM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细胞的死亡是多细胞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可以发生,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常见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以及坏死(necrosis)。一般认为坏死属于非程序性细胞死亡,是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方式,凋亡和自噬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1]。凋亡和自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精确调控,二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是宿主对炎症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免疫抑制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导致脓毒症患者二次感染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其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l(programmed cell death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通过负向调节免疫细胞,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脓毒症免疫抑制机制及PD-1/PD-L1在其中的潜在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近年来研究发现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主要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涉及细胞凋亡、自噬样细胞死亡、程序性细胞坏死等多种类型。本文将对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认识PD的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流式细胞(FCM)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中的作用作了综述,包括PI染色法、Hoechst-PI双染色法、ISNT或TUNEL技术及FCM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患者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的恢复作用,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的表达、血清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1]选择2004-01/05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平均(32&;#177;12)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积分(0~4分:基本无活动;5~9分:轻度活动;10~14分:中度活动;≥15分:重度活动)为10~23分,均为活动期并伴有关节炎表现.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激素组17例,激素+来氟米特组19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人为对照组,男4例,女17例;年龄20~45岁.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2]记录治疗前后关节肿胀、疼痛指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积分,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和21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的表达,血清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滴度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分析活动期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表达、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与抗ds-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积分的相关性.[3]两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并用直线相关分析检测样本间的相关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例,健康者21人均进入结果分析.[1]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血沉:激素+来氟米特组和激素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4.403~8.008,P<0.01),激素+来氟米特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激素组治疗后(t=4.460,3.716,3.908,4.719,P<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激素+来氟米特组和激素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t=4.767~5.536,P<0.01);激素+来氟米特组和激素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t=7.011,4.434,6.157,3.705,P<0.01).外周血粒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激素+来氟米特组和激素组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3.090,2.859,P<0.01).[3]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程序性细胞死亡1表达与ds-DNA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积分弱相关性(r=0.393,0.375,P<0.05).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与ds-DNA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积分均呈正相关(r=0.569,0.397,P<0.05).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程序性细胞死亡1的表达及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均与病情的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来氟米特治疗能明显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的关节症状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且能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异常状态.程序性细胞死亡1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异常升高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之间有正相关,均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免疫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