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好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78-8979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的临床HRCT诊断,并探讨其临床HRCT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临床诊断的72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是COPD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HRCT兼有两种病变的影像特点。结论 COPD合并PF具有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临床及HRCT影像表现是诊断是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凤  刘巨源 《临床荟萃》2006,21(8):564-566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及意义,并探讨其临床诊断要点.方法对近8年来临床确诊的36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进行临床与影像学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肺气肿合并肺纤维化11例,肺心病合并肺纤维化25例.结果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多数界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胸部X线及CT兼具二者特点,肺纤维化病变在肺心病组多见.结论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其中临床症状及胸片是诊断的重要线索,高分辨率CT是临床确诊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贤梅  戴令娟  蔡后荣  侯杰 《临床荟萃》2003,18(22):1270-1272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1990~2002年诊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I))合并肺纤维化14例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2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COPD合并肺纤维化及IPF在发病年龄、性剐方面无差别,而前者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较后者长。COPD合并肺纤维化常在慢性咳嗽基础上出现进展较快的呼吸困难及Velcro啰音,具有两种病变并存的X线及CT表现,常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则有所减轻。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间质纤维化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当二者并存时,各自的特点则不明显,兼有二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小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气障碍,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不同类型的非特异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和限制性通气障碍.其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是截然不同的,通常被认为是两个互相独立、不能共存的病理状态[1-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的临床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10年10月确诊的PF-COPD患者27例(PF-COPD)组及COPD患者30例(COPD组)的症状、体征、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和CT及高分辨CT(HRCT)结果.结果 PF-COPD组患者临床表现介于此两种疾病之间.肺功能检查示:PF-COPD组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18与0;x2=17.10,P<0.01),而COPD组30例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0与9;x2 =15.72,P<0.01).血气分析示:PF-COPD组低氧血症较为明显,COPD组PaCO2升高较多见,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X线显示,COPD组30例胸廓前后径均增大,PF-COPD组则为14例(P<0.05),而PF-COPD组点状、网状或蜂窝状改变24例,COPD组则无此改变(P<0.01);胸部CT及HRCT示:PF-COPD组肺部磨玻璃状改变、网格结节影均较COPD组高(9与0、19与0;x2=10.85、17.36,P均<0.01).结论 PF-COP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兼有二者的特征.胸部HRCT能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建  朱毅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065-1067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以肺泡壁为主并包括肺泡周围组织及其相邻支撑结构发生病变的一组疾病 ,以慢性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 ,一般按已知病因和未知病因将其分为两大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 ,IPF)是原因不明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代表性疾病 ,但世界各地的诊断标准不甚统一 ,治疗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高分辨CT(HR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检测等技术的临床应用 ,特别是胸腔镜和开胸肺活检的开展 ,目前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已有最新认识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76例肺功能检查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4岁。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胸部常规CT及HRCT相关资料。结果最常见的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48例,肺气肿32例,空气潴留征14例,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14例,支气管扩张11例,59例同时有2种及以上CT表现。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结合肺功能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下气道阻塞性肺疾病包括一系列疾病(肺气肿、慢支、哮喘、支扩、囊性纤维化、小气道病变等)。其共同病理特点为气道阻塞及气流受阻。平片检查对其诊断有局限性,因为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而对其并发症(如肺炎、气胸等)有应用价值。高分辨率CT(HRCT)可显示肺微细结构,显著提高了对气道阻塞性病变的识别能力。本文重点总结阻塞性肺疾病的平片、HRCT表现并进而对其应用价值及局限之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次,3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DLCO)、pa(O2)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1%(31/3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8.8%(20/34)(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VC,DLCO,pa(O2)较治疗前增加,血清TGF-β1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N-乙酸半胱氨酸可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都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两者既是独立又是可以同时并存的疾病.两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气道重塑、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等有关系,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肺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并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测得的肺小血管截面积与肺截面积比值(%CSA)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行HRCT胸部平扫的COPD合并PH 20例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资料。所有检查中均行肺功能检查(PFT),测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测得基于HRCT的%CSA(肺小血管截面积<5 mm2和5~10 mm2分别为%CSA<5和%CSA5~10)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OPD合并PH组与对照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PD合并PH组%CSA与PFT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COPD合并PH组和对照组的%CSA<5分别为(1.04±0.20)%、(0.8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1)。上述两组的%CSA5~10分别为(0.53±0.13)%、(0.3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0.01)。COPD合并PH组的FEV1%和FEV1/FVC分别为(32.40±11.31)%、(44.10±18.30)%。COPD合并PH组的%CSA<5与FEV1%和FEV1/FV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6和-0.149,均P>0.05)。COPD合并PH组的%CSA5~10与FEV1%和FEV1/FV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84和-0.072,均P>0.05)。 结论COPD合并PH患者的%CSA<5 mm2和%CSA5~10 mm2较正常升高,可作为一种反映COPD合并PH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沛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呼吸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各50例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BNP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组BNP稍高于正常值,而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失代偿期血清BNP明显升高,与COPD急性加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血清BNP水平随之下降.结论 血清BNP水平的检测可作为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357例肺结核抗酸杆菌阳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潜在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191例,临床表现常有中高程度发热、咯脓痰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定植菌检出率高,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病原菌;咯血、重症肺结核、合并慢性肺疾病、血清白蛋白<40 g/L、BMI<18.5 kg/m^2、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是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时,应针对病原菌及早进行经验治疗,以利于短期内控制感染;防控结核病及肺部基础疾病的进展、加强营养支持及维持理想体重可能有助于减少肺结核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部物理疗法 (CP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气分析及气道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5 6例存在中度通气功能障碍的COPD患者 ,分为观察组 (行CPT)和对照组 (未行CPT)各2 8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气道通气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 (P <0 0 5 ) ,气道通气功能明显改善 ,改善率达 5 3 5 7% (P <0 0 1)。结论 COPD患者行CPT后能明显改善气道通气功能 ,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次数 ,延缓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评价中的作用,及其与BODE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2例稳定期COPD患者、22例正常对照进行肺功能检查、肺CT检查,比较HRCT的肺功能成像参数与PFT检查、BODE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的深吸气容积(Vin)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气容积(Vex)及像素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Vex和Vin均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FEV1占预计值%无相关性(P>0.05),与BODE评分亦无相关性(P>0.05),Vex/Vin与BODE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FEV1/FVC无相关性(P>0.05),呼气相像素指数(PI-910ex)与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PI-910ex与BOD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吸气相像素指数(PI-96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BODE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T肺功能测定,尤其在深呼气相,以-910Hu做为界定肺气肿与正常肺组织的阈值时的像素指数(PI-91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及BODE评分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加深对RA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26例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血气分析、肺部x线、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结果所有患者中,CRP升高24例,低氧血症18例,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结论RA患者应尽早做肺HRCT及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并治疗肺部病变,尤其是Ⅺ;强阳性的RA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_端脑钠肽前体(NT—Pr0BNP)在慢性阻塞}生肺疾病(CDPD)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8例COPD患者,根据合并肺心病情况,将其分为COPD组与COPD合并肺心病组。COPD合并肺心病组再根据平均肺动脉收缩压(sPAP)分为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3组。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胸部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法测定肺动脉压。结果COPD合并肺心病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主肺动脉宽度明显大于COPD组,且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COPD组;NT—ProBNP水平与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肺动脉宽度及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在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中NT—ProB—NP水平依次显著升高,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NT—ProBNP水平能较好判断COPD患者右心室功能及肺动脉高压情况,是判断右心室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