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D TOF MRA与3D CE-MR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DTOFMRA检查150例;其中9例进行3D CE-MRA检查,对比剂Gd-DTPA,0.2mmol/kg,采集的源图像进行三维最建。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6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AVM)21例,颁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3例,烟雾病2例。结论:3DTOFMRA和3D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准确地诊断脑血管病,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单倍剂量对比剂结合快速成像技术行下肢动脉三维动态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56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以2ml/s速度,一次注射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bolus)测试延迟时间,应用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3D-FLASH)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获得各段靶血管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并进一步后处理重建。图像质量分为3个等级,同时观察下肢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检查,56例下肢动脉血管显示清晰,静脉污染轻,达到Ⅰ或Ⅱ级标准,无Ⅲ级图像。5例结果未见异常,51例发现血管病变。结论采用1.5T磁共振仪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使用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一次性注射,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快速成像技术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的方法,从而为准确评估下肢动脉性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13例,1次注射对比剂15 mL,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采用透视触发技术(care-bolus法)测试延迟时间,应用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的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显示全下肢动脉包括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起始段?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以及各侧支循环,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级?结果:13例患者无检查失败者,下肢动脉血管显示清晰,静脉污染程度较轻,其中图像质量被评为优者占52.03%(115/221)?良占42.99%(95/221)?差占4.98%(11/221),1例左侧下肢动脉因患者不自主抖动而有运动伪影?结论:在3.0T MR上行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的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疾病需求?  相似文献   

5.
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48例疑有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团注追踪3D CE-MRA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移床跟踪采集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结果48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成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和3D CE-CTA的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MRI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表现以及MRI血管成像在糖尿病外周动脉损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临床怀疑外周动脉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运用三维动态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技术,对膝关节至踝关节范围内的下肢外周动脉进行显影,观察小腿外周动脉受累情况,分析其狭窄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并对不同程度的狭窄进行分级.结果 所有患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目标动脉显示满意,血管解剖形态清晰,病变显示明确.正常或轻度狭窄 121个节段,中度狭窄 16 个节段,重度狭窄 9个节段,闭塞 6个节段,狭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呈正相关(r=0.441,P=0.000).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技术可有效显示糖尿病外周血管异常并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糖尿病足外周血管损伤在MRA上各相对独特的表现.MR血管成像在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D TOF、3D CE-MR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5例经过DSA或彩超检查确诊的SSS患者,应用2D TOF、3D CE-MRA检查,通过不同的检查方法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及判断椎动脉血流方向.结果 5例SSS患者2D TOF-MRA患侧椎动脉未见显示,而通过在脚方向施加饱和脉冲可见显示,提示血流方向反向,而3D CE-MRA能很好显示狭窄部位及程度.结论 颈部3D CE-MRA联合2D TOF在诊断SSS中能明确颈部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及血流方向,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春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1666-1668
目的:探讨CE-MRA的成像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今50例临床明确诊断为血管病变患者的3D CE-MRA检查资料,结合其DSA、手术记录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32例,良者16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6%;3级以上周围小动脉显示良好,4级基本可辨;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良好。动脉硬化狭窄30例,动脉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血栓形成4例,静脉炎5例,血管瘤3例,动脉瘤1例,1例动脉瘤漏诊;CE-MRA显示狭窄45处,其中7处DSA无狭窄而CE-MRA显示狭窄,11处CE-MRA显示狭窄程度较DSA或手术所见偏重,CE-MRA假阳性率为9%,漏诊率2%。结论:CE-MRA对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显示优良,阳性率高,与DSA近似,基本可以代替诊断性DSA。  相似文献   

9.
张春秋 《当代医学》2012,(30):48-49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下肢动脉硬化病变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患者,进行三维增强MRA检查,用3D SPGR序列采集注射造影剂之前和之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处理,然后进行最大信号投影重建.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3级,同时观察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情况.结果本组24例病人中,质量优18例,良5例,差1例.24例中发现阳性者23例,其中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者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5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7例.18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三维增强MRA可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CT及MRI血管成像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外周动脉病变的糖尿病足病患者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及CTA检查,检查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对靶血管进行重建成像,分析其狭窄情况并分级.结果 30例患者MRA显示尚可,4例足部显示欠佳,进行二次扫描,1例患者为截肢术后,单侧显示欠佳.10例CTA图像显示好,MIP重建后很好的显示狭窄段的血管、斑块等.结论 CT及3D CE-MRA在糖尿病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均能很好的显示靶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单倍剂量对比剂结合快速成像技术行下肢动脉三维动态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3DDCE-MR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56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以2m1/s速度,一次注射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行下肢动脉3DDCE-MRA检查。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bolus)测试延迟时间,应用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3D-FLASH)结合各种决速成像技术,获得各段靶血管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并进一步后处理重建。图像质量分为3个等级,同时观察下肢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暴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检查,56例下肢动脉血管显示清晰,静脉污染轻,达到Ⅰ或Ⅱ级标准,无Ⅲ级图像。5例结果未见异常,51例发现血管病变。结论采用1.5T磁共振仪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使用单倍剂量(0.1mmol/kg)对比剂一次性注射,行下肢动脉3DDCE-MR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化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参数,以清晰显示各段动脉.方法 对180例疑有双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双下肢动脉自动移床3D CE-MRA检查.一组使用透视触发方法,另一组使用反椭圆中心填充法,然后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和多层面重建.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共显示了288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反椭圆中心填充法对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显示全部达到3或4分,平均得分分别为3.8分、3.8分及3.7分;透视触发法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平均得分分别为2.0分、2.1分及2.0分.结论 反椭圆中心填充法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显著缩短从开始注射对比剂到启动小腿段扫描时间,能清楚显示小腿段动脉及其分支,对诊断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5例疑有下肢动脉狭窄患者,49例行3D 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49例行CTA检查,其中20例行DSA检查。将每条下肢动脉分9个节段,分别对2组病例以DSA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①3D CE-MRA与DSA对比,准确率94.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05)。②CTA与DSA对比,准确率96.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其中Ⅱ级以上狭窄准确率94.9%,敏感性100%,特异性97.6%,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05)。结论3D CE-MRA与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二者能准确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是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凤  舒政  邹晓刚  陈雯  戴晓婷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2):230-234, 238
目的评估非对比增强心电门控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对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病变病人行下肢动脉NCE-MRA及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时间,并从动脉解剖显示、静脉污染、软组织伪影方面采用5分法进行图像质量评分,以CE-MRA作为参照标准,评价NCE-MRA各节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计算NCE-MRA诊断各节段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并评价NCE-MRA和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一致性。结果CE-MRA检查时间明显短于NCE-MRA(P < 0.01)。30例病人共计480个动脉节段,其中CE-MRA有477个(99.4%)动脉节段、NCE-MRA有446个(92.9%)动脉节段符合诊断要求,CE-MRA腹盆段、大腿段、小腿段三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NCE-MRA(P < 0.05~P < 0.01)。以CE-MRA为参照标准,NCE-MRA对显著性狭窄动脉高估37个,低估13个,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97%、92.21%、90.78%、94.94%、93.00%,2种方法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59,P < 0.05)。结论NCE-MR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在显示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肾功能不全或不能使用对比剂的病人提供一种下肢动脉影像检查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与分析TOF法和CE—MRA法在下肢动脉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TOF法37例,CE—MRA法19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有5例采用了两种方法检查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以上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采用TOF法有26例显示动脉狭窄或连续性中断,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仅显示6例狭窄。采用CE—MRA法有2例显示狭窄,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相吻合。结论CE-MRA法较TOF法在下肢动脉的显示上要更为精确、清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 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 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A(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均行下肢动脉3D 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60例,由影像医师和血管外科医师独立评估DSA和MRA血管资料,对比分析3D CE-MRA对下肢动脉狭窄51%-100%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与DSA相比较,MRA的符合率达89.2%,总的高估率和低估率分别为达7.9%和2.9%,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3.41%、特异性94.56%,准确性93.99%、阳性预测值94.44%、阴性预测值93.55%.结论:DSA是目前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大,费用昂贵使患者相对不容易接受,相比之下,3D CE-MRA是一种安全无创,是有效的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与DSA诊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前瞻性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在显示骶前区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因盆腔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患者,采用ACHIEVA 3.0T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盆腔骶前区血管行DCE-MRA扫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进行血管重建成像以最佳显示骶前区动脉及静脉,主要观察骶前区血管的影像学解剖。结果 40例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正中动脉均开口于腹主动脉分叉后上方,沿骶骨前面走行至尾骨尖,管径平均为(1.42±0.06)mm(1.30 mm~1.50 mm);骶前区静脉显示率为75%(30/40),可见骶前区静脉呈阶梯状分布。结论应用3D CEMRA可以清晰显示部分骶前区血管,可为骶前区手术提供个体局部影像学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19.
MR对比增强三维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2,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100例患者进行头、颈部动脉3D CE-MRA检查,其中头部56例,颈部44例。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00例中正常18例,其中头部7例,颈部11例。异常82例,分别为脑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动脉变异5例,动脉狭窄、闭塞69例(包括动脉硬化后管腔变细、梗塞、栓塞、肿瘤压迫)。结论3D CE-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头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头颈部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建钜  陈培友  许健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4):289-290,303
目的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MRV)联合应用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影像学资料,这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过2D—TOF MRA、MRV、3DCE—MRA认检查诊断并且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结果2D—TOF MRA、MRV可明确椎动脉血流方向,3DCE—MRA可明确血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并可建立三维结构。结论3DCE—MRA联合2D—TOF MRA、MRV可作为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