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7年7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薛秋枝 《当代医学》2013,(23):60-60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308眼)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观察组90例(154眼)和对照组90例(154眼),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154),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0.1%(31/154)。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90.2%,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94.8%(146/154);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65.8%,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66.9%(103/154)。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巩膜瓣瘢痕、调节房水过量并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4例(60眼)患者纳入传统小梁切除术组,将在我院进行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6例(60眼)患者纳入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在术后为其进行6个月至2年的随访观察,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0眼发生前房形成,占66.67%;有6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10.00%;有8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3.33%;有6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10.00%。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9眼发生前房形成,占81.67%;有3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5.00%;有6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0.00%;有2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3.33%。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0眼的眼压小于20mmHg,占83.34%;有8眼的眼压为20mmHg-30mmHg,占13.33%;有2眼的眼压大于30mmHg,占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6眼的眼压<20mmHg,占93.33%;有4眼的眼压为20-30mmHg,占6.67%;有0眼的眼压>30mmHg,占0%。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为:有52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86.67%;有8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1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是:有57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95.00%;有3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5.00%。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应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5例41眼,随访观察6 ̄12个月,此术式可避免小梁切除的巩膜窗口变窄,加强了球内引流,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单,降压效果良好,滤过泡美观。  相似文献   

5.
许建光 《右江医学》2007,35(4):422-423
抗青光眼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虽然近期有人采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T—Flux植入术,但Cairns(1968)设计的小梁切除,手术并发症少,操作比较简单,仍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我院从2000年2月至2005年3月,对67例(72眼)原发性青光眼采用一种改良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新生血管性有青光眼多因持续高眼压 ,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眼压而表现出不堪忍受的眼胀头痛 ,视力视野等功能严重障碍甚至丧失。传统滤过性手术后因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巩膜切口堵塞 ,关闭而导致无效。最后往往需行球后注入药物或眼球摘除及破坏性手术而告终。作者自 1998年以来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 -巩膜条嵌置加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治疗此类青光眼 13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性 8例 ,女性 5例 ,均为单眼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76岁 ,平均 5 8.6岁。视力 0 .1以上 3例 ,0 .1至光感 9例 ,无光…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总结利用角膜缘的解剖关系,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47例64眼。结果改良小梁切除发生并发症7.81%,而对照组18.75%,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x ̄2=3.98)。笔者介绍了手术的体会和要点,并认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降低青光眼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54例63眼,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及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并发症。结果:出院时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无变化者18例24眼,提高者27例30眼,降低者9例9眼。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朱明 《中外医疗》2012,31(36):66+68-66,68
目的通过对高眼压青光眼治疗的观察,总结改良小梁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收治的78例(91眼)在连续高眼压情况下急性闭角型的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的治疗。利用百分之二的利多卡因棉片和表面麻醉进行麻醉。并使用11号刀做板层巩膜缩短术;实施小梁切除术切除之前,要做前房穿刺实现房水慢放;术中散瞳,在手术之后睫状肌麻痹应用。结果手术过程中和手术结束之后都未出现失败现象,手术效果反映良好。随访时间在3~6个月不等,眼压控制情况良好,未出现视力下降的现象。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在高眼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有效,对视力功能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是目前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持续性浅前房和低眼压,还有滤过泡内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产生胶原纤维使滤过泡瘢痕化,这是导致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及术后即形成前房并控制房水滤过量,我们于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改良小梁切除术是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做前房穿刺口、直视下沿施氏线后缘剪掉小梁组织并把切口尽量靠前,同时辅以调整缝线以保证前房的形成。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对68例(82只眼)青光眼进行治疗和随访与疗效统计。结果:本组68例(82只眼),随访2年,手术成功66例(80只眼),失败2例(2只眼),有效率为97.56%。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临床疗效好,且操作简单易行,不失为基层医院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曦  于志涛 《大家健康》2016,(5):172-173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眼压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3.8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13%(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 20例25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1 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好,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对89例127眼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结果:16例1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12.6%,其中浅Ⅰ度9例,浅Ⅱ度4例,浅Ⅲ度3例;引流过畅8例8眼,结膜漏3例3眼,脉络膜脱离3例3眼,恶性青光眼2例2眼。16例浅前房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治愈;Ⅲ度浅前房保守治疗不恢复应及时手术;部分原因所致浅前房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孙建国 《华夏医学》2003,16(3):383-384
目前 ,临床上广泛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 ,效果良好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易发生外引流通道阻塞等 ,导致术后无功能滤泡形成 ,影响降眼压作用。池形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在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术式。术中利用巩膜隧道刀形成巩膜瓣 ;层间部分深层巩膜切除。其创面平整 ,并形成一个池形的宽大的外引流通道 ,有利于保持滤道通畅 ,效果优良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93眼 (5 7例 )中男性占 34眼 (2 1例 ) ,女性 5 9眼 (36例 )。年龄 2 4~ 6 9岁 ,平均 5 0 .1岁。病种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2 2眼 (14例 ) ,慢性闭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0例(165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术中前房重建及应用外置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年2个月。结果165只眼中,158只眼(95.76%)术后眼压控制优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57只眼(95.15%),发生Ⅰ、Ⅱ级浅前房11只眼(6.67%),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改良技术治疗青光眼有助于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梁切除术几乎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 ,我院于 1 990年至 1 998年对 1 9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9例 ( 2 5只眼 )青光眼患者 ,男 6例 ( 8只眼 ) ,女 1 3例 ( 1 7只眼 ) ;年龄 38~ 86岁 ,平均 6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例 (其中急性发作期 4只眼 ,慢性期 2只眼。) :杯盘比 :0 .4以下 4只眼 ,0 .5~ 0 .6者 4只眼 ;房角 :窄角 3只眼 ,宽角 3只眼 ;视野 :正常 1只眼 ,生理盲点扩大 1只眼 ,视野缩小 4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 1例 (其中早期 8只眼 ,中期 8只眼 ) :杯盘比 :0 .5~ 0 .6者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改良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4眼青光眼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4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12月,20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其中4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手术成功率83.33%。结论: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运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