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病猝死高危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8例原发性心肌病及19例猝死分析表明:(1)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者猝死率55.2%(16/29),非持续性室速者猝死率5.4%(3/56);(2)心室程序刺激诱发持续性室速阳性者猝死率52.6%(10/19),诱发阴性者猝死率10%(2/20);(3)心室晚电位(VLP)阳性者猝死率53.3%(8/15),VLP阴性者猝死率11.1%(2/8);(4)扩张型心肌病(DCM)测量猝死者生前右室流出道平均3.76±0.19cm,明显大于DCM存活者(平均2.94±0.29cm)。可见自发和诱发持续性室速、VLP阳性、右室流出道扩张等均提示心肌病猝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和(或)JT间期离散度(J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扩张型心肌病(NYHAII~IV级)患者与20例健康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及JTd。并对全部患者随访16~38个月。结果: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性死亡17例(65.4%)。死亡组QTd及JTd分别为78.7±42.4和80.7±38.6ms,明显高于存活组(47.8±20.6和50.2±16.1ms)和正常对照组(39.6±12.2和42.5±15.1ms),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QTd<60ms、60ms<QTd<100ms和QTd>100ms的死亡率分别为33.3%,75.0%和100%,差异显著(P<0.05),猝死率分别为0%、16.7%和100%,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QTd明显增加的患者远期死亡率显著高于QTd正常或轻度增加的患者,并可能与猝死发生有关。提示QTd(或JTd)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3.
QT,J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下称患者组)与20例健康者(下称对照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并随访12 ̄20个月。结果显示,猝死心肌病患者(11例)的QTd、JTd明显高于心衰死亡者、存活者及对照组(P均〈0.01)。因心衰死亡者的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存活患者无明显差异(P均〉0.05)。JTd〈60ms、60ms〈JTd〈1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1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c间期,J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并与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为AMI时早期原发性室额患者QTc显著高于无室颤者(QTc488.63±39.36ms与405.88±22.31ms,P<0.01);JTc异常组与QTd>60ms组室速、室颤及猝死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表明QTc,JTc延长及QTd增加者室颤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对48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与自发和心室电程序刺激(EPS)诱发单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1)临床无自发持续室速者VLP和EPS阳性率分别为19%和26%;(2)EPS诱发SMVT者VLP检出率(62.5%)高于未诱发者(9。4%);(3)VLP阳性者EPS-SMVT诱发率(76.9%)高于VLP阳性者(17.1%)(P〈0.05)。结果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60例急性心梗病人,溶栓对心室晚电位(VLP),持续性室速(VT)及死亡率的影响。临床发现,溶栓组VLP的检率3例(10%),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6例(20%),死亡率3例(10%),非溶栓组分别为10例(33%),VTl5例(50%),死亡率10例(33%),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VLP的检出率1例(4.3%),VT的发生率2例(4.3%),非再通组分别为2例(28%)和4例(57%),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再通组与非再通组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本文提示溶栓能降低心梗病人VLP及VT的发生率,降低心梗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15例动态心电图上≥10个室性心动的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速(NSVT和SVT),共计139阵。大部分室速(VT)的联律间期或≤400ms或≥600ms;短联律间期(<500ms)的VT频率高,多形室速(PVT)多见;PVT较单形室速(MVT)频率高,联律间期短;96%的VT发生在日间清醒状态下;所有病例无QT间期延长;与猝死和晕厥有关的心电学特征包括VT的频率,发作阵数,持续时间和PVT;极短联律间期的VT可能进展为室颤。  相似文献   

8.
对心室晚电位(VLP)与冠心病(CAD)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VLP的动态演变。结果:CAD及其急性心肌梗塞(AMI)和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VLP阳性率分别为42.0%(113/269)、509%(54/106)和37.1%(53/143);在AMI合井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颤(VF)者则高达91.7%(11/12);发现VLP在AMI、OMI和正常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三维标测方法观察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向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端释放阳极电流刺激血栓形成。结果 9 例发生非持续性室速(NSuVT),其激动的起源和维持在心室的不同部位。6例发生持续性室速(SuVT),其诱发是由于局灶性机制。Su-VT的维持在3/6 例是由于局灶性机制,另3 例SuVT的维持,是由于心肌内的一个大折返径路,即以前壁缺血区心内膜下经间隔作为快径,而左室后壁心外膜并经心肌内返回心内膜下作为慢径。4/6 例Su-VT在10~41s内蜕变成心室颤动(室颤,VF)。1 例SuVT自行终止,但于14 m in 后出现4 个连续的室性激动诱发VF。VF诱发是由于多发的折返波形成。平均总的心肌激动时间(AT)在缺血前是(40±4)m s,缺血后增加达27~102 m s。SuVT发作前AT值(101±28)m s比1 m in 前的AT值(79±15)m s明显延长(P< 0.01)。VF前10 个持续性室速激动的平均AT值为(169±29)m s,比SuVT没有发展为VF的犬的AT值明显延长。结论 LCX的血栓栓塞可导致90% 的犬出现NSuVT,60% 的SuVT及50% 的VF。  相似文献   

10.
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7例为左室室速,5例为右室空速,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方法,左室室速在室间隔中下部,右室室速在右室流出道寻找消融靶点。结果7例左室室速成功6例,局部激动V波较体表。C电图QRS波提前25~50ms。右室室速5例全部消融成功,V波提前20~40ms。消融术程1~4小时,X线曝光时间30±24分钟。无1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一室和二室尿素动力学模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价血液透析一室和二室尿素动力学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20例稳定血液透析患者,首先测定部分透析液BUN排除量(R),然后分别测定一室和二室KT/V和SRI参数与尿素反跳率(Rr)。结果:R=12.6g,Rr=18.5±3.35%;KT/V1-poo1和SRI1pool分别为1.27±0.21和73.0±5.6,KT/V2-pool和SRI2pool分别为1.13±0.18和71.3±5.0。结论:KT/V1-pool和SRI1pool参数分别比KT/V2-pool和SRI2poo1高11.0%和2.3%,导致两室模型参数差异的原因与溶质反跳和溶质容积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2.
015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长期胺碘酮治疗时心脏猝死危险性分类[OlsonPJ等.AmJCardiol,1993,71:823(英文)]该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持续性室速(VF)或室颤(VF)患者长期胺碘酮治疗时心脏猝死(SCD)的预报因子。研究对象是12...  相似文献   

13.
QT及JT离散度对心性猝死预测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32例心性猝死和30例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病人入院后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产以30例存活病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心性猝死组QTd,JTd较存活组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显著增大(前者P均〈0.01,后者P均〈0.05,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与存活组QTd,JT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心性猝死病人中,死亡直接原因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组(23例)的QTd,JTd  相似文献   

14.
成对室性早搏、易颤指数与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0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资料中有室性早搏(室早)171例,其中成对室早3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速)9例。计算易颤指数(VI=RR·QT/CI),结果室早VI=0.56±0.15,成对室早VI=0.59±0.12,与短阵室速有关的成对室早VI=0.58±0.18,与室速无关的成对室早VI=0.60±0.14,短阵室速VI=0.61±0.11。将室早VI与短阵室速VI和成对室早的VI比较,室速有关的成对室早与室速无关的成对室早的VI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用易颤指数判断室性早搏与短阵室速的关系意义不大。成对室性早搏中27%(8/30)发生短阵室速,9例短阵室速中8例与成对室早有关,其中77%(7/9)与单形成对室早有关,单形成对室早中83%(10/12)由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引起,同时提示单形性短阵室速机制是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频发成对室早的病例,短阵室速的次数也多,而短阵室速是否发生与成对室早的频发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塞病人冠状动脉开通对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8例心肌梗塞病人心室电程序刺激(EPS)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诱发资料分析,发现心肌梗塞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组EPS单形性持续室速(SMVT)诱发率(16.7%)低于未溶栓治疗组(38.9%),但此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开通组EPS—SMVT诱发率(11.5%)明显低于闭塞组(50%)(P<0.05)。结果提示:心肌梗塞后溶栓再灌注可改善病人的心电稳定性,且心电稳定性的改善与冠脉造影所示冠脉通畅的相关性较与临床无创性指标评价溶栓成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室晚电位(VLP)阳性50例,于第7天做电生理检查来预测AMI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猝死。程序电刺激诱发出单形持续性室速15例(30%),室颤4例(8%),无心律失常发生31例(62%)。经6~12月随访,结果示:电生理检查阳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简称事件)发生准确率为94.4%,发生事件18例,其中电生理检查阳性者17例,表明VLP阳性加电生理检查阳性日后发生事件远比VLP阳性但电生理检查阴性者高(分别为94.4%和5.6%,P<0.001)。通过本研究证实,两者结合起来对预测AMI事件及猝死的发生更为准确,同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QT间期及其离散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和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告100例健康成人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d):(1)各参数测量结果(±s):QTd、QTcd(矫正QTd)、JTd(JT离散度)、QTpd(QT顶点离散度)、JTpd(JTp离散度)、Tp-TEd(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离散度)、QRSd(QRS间期离散度)和O-Qd(QRS起始时间离散度)分别为25.6±11.2,26.8±12.6,26.1±12.5,24.6±14.7,32.0±15.6,31.0±14.6,20.6±8.8和12.5±7.3ms,其范围均在5~50ms以内,与国际上研究结果一致。笔者认为QTd的正常值可暂定为<50ms;(2)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方法,比常规非同步记录更能反映QTd的实际情况,并且可测量同步12导联QRS起始部时间(Q-QT)及其离散度(Q-QTd);(3)本文资料由国内和国外三组不同人员测量结果相同,表明QT、QTd测定的可重复性好;(4)性别差异,Q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而QRS间期男性比女性长,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检查,阳性30例(65%);夜间室性心律失常(NVA)15例,3例夜间猝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VLP、窦缓、窦速与SAS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VLP阳性率和NVA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P<0.05)。提示应用VLP.对SAS患者的NVA和猝死预测是一项有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CHF患者有或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CHF患者与正常组各项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F组的HRV降低,其HRV各项指标与患者的LVEF不存在直线相关,死亡者的SDRR、SDANN明显低于存活者(P<0.001);CHF有NSVT者与无VT者HRV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HRV低表示自主神经张力失衡,容易导致猝死。在预测CHF患者预后时,HRV优于LVEF和NSVT;HRV时域指标SDRR、SDANN敏感性优于PNN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