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经肝动脉,门静脉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经肝门静脉化疗栓塞。结果治疗后门静脉癌栓消失和缩小21例,肝癌缩小23便,术后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0%和6.6%。认为经皮经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介入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癌栓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保木  罗明  吴孟超 《肝脏》2009,14(1):56-58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肝细胞癌(肝癌)易侵犯肝内结构,尤其是门静脉,比率为62.2%~90.2%。即使是肝癌早期,仍然在12.5%~39.7%之间。肝癌门静脉癌栓是导致肝癌患者肝内转移、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其发展往往较快,多因肝功能衰竭或门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二位。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肝癌倾向于侵袭门静脉,并继而形成癌栓。临床报道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肝癌侵袭门静脉是肝内播散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根源。此外,癌栓阻塞门静脉,门静脉高压加剧,继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肝癌合并PVTT患者总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仅2.7个月。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癌栓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术前各影像学检查对门静脉癌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回顾性分析110例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前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以同期100例HCC不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为阴性对照。US、CT和MRL/MRA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敏感性分别为88%、、93%和94%,其特异性分别为95%、96%和98%。经x2检验,各影像学诊断门静脉癌栓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影像学检查对门静脉癌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和方法研究肝双重血管灌注化疗治疗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本研究将67例不能切除的肝癌分为两组,A组35例经肝动脉置泵化疗,B组32例经肝动脉、门静脉置泵化疗。结果对照分析发现:A组中位生存期8个月,一年生存率257%,5例新出现门静脉癌栓;B组明显优于A组,其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一年生存率429%,无新生门静脉癌栓,结论肝双重血管灌注化疗是肝癌区域化疗一合理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祝谦  程云 《山东医药》1994,34(7):23-24
原发性肝癌(PHC)对血管系统的浸润发生率很高,特别是门静脉癌栓(PCT)多见。我们对门静脉癌栓患者的B超实时显像(B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断层(CT)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100例.男 8 2例,女 18例,平均年龄5 4岁,均经临床  相似文献   

7.
李国华  刘元水  李荔  张钦 《山东医药》2004,44(21):50-51
肝癌门静脉癌栓发生率较高,是肝癌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我们应用超声介入的方法,对1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实施门静脉导管保留术(PRC)进行门静脉化疗(TVP),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和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术治疗32例PHC合并PVTT患者,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5例合并门静脉高压联合行断流术、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术。总结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疗效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同期50例单纯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9例肝功能不全,3例术后肝断面出血、5例右胸腔积液、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余恢复良好。③疗效与预后:随访26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4.6%、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和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提高生存期意义重大;门静脉取癌栓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和/或脾切除、脾动脉结扎术能有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对于难以切除的PH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药物传输泵(DDS)门静脉化疗(PVC)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7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再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A组行TACE、B组行经DDS泵PVC,C组行经DDS泵PVC联合TACE。随访3年。结果 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5%、80.6%、41.9%和29.0%,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87.1%、54.8%和45.2%,其中2年和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0%、16.1%和22.6%,与A组和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后,行双途径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了4组不同人群的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逆流情况,旨在探讨门静脉逆流的因素。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140例,男10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3岁,其中肝炎肝癌组42例,均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16例伴肝癌肝内转移,均无门静脉癌栓;肝炎组45例,均为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病史5~17年;非肝炎肝癌组:53例,其中10例伴肝癌肝内转移,均无门静脉癌栓;另设健康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49岁。1.2 检测项目 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逆流(PVC)的例数,门静脉每分钟逆流的次数(PVCF)。1.3 检测方法 门静脉逆流的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后定期直接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新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肝癌切除患者20例,术中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并将IDDS埋植于腹壁皮下,术后定期直接经IDDS推注76%泛影葡胺并拍摄点片,观察肝动脉门静脉显影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能满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分支;造影发现CT漏诊的肝内复发病灶1例,发现肝动脉炎3例及肝动脉肝管瘘1例,发现门静脉主干癌栓1例.结论经IDDS定期直接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有助于复发癌的监测及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尚不到10%.HCC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几率高达30.0%~60.2%[1].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形成被认为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2].我科自2008年采用腔内植入125Ⅰ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但该疗法要求患者的门静脉二级分支血流必须通畅,部分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往往出现广泛性PVTT,因门静脉二级分支血管闭塞,或癌栓超过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无法放置内支架.故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腔内125Ⅰ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PVTT.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内皮钙黏附蛋白(E-CD)和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门静脉癌栓中DNA倍体的比例,探讨其在肝癌肝内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门静脉癌栓中E-CD和CD44蛋白的表达,在光镜下对33例门静脉癌栓石蜡标本中肝癌细胞染色体倍数按照超5倍体、2倍体和异倍体进行统计.并与各自原发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①E-CD蛋白的表达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015 2士0.003 6,0.052 7士0.0071和0.100 8±0.006 3.②CD44蛋白的表达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015 9±0.002 4,0.053 1±0.009 2和0.107 4±0.002 9.③肝癌细胞多倍体检测肝癌原发灶组超5倍体比例为(25士6)%,而门静脉癌栓组是(58±9)%.各组间和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门静脉癌栓中E-CD和CD44蛋白表达减少以及DNA超5倍体的增多是肝癌细胞向门静脉转移和门静脉癌栓向肝内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门静脉切开取栓、门静脉癌切除、右半肝或者左半肝切除。所有患者出院后开始随访,以每6个月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其生存情况,至其死亡或随访至2018年8月。调查资料包括性别、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癌栓分型、合并肝硬化、甲胎蛋白、术后TACE、肝内转移、癌栓类型。结果:随访末,生存患者42例,死亡患者8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化程度、癌栓类型和甲胎蛋白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低分化多于生存组,肿瘤直径≥8 cm多于生存组,合并肝硬化多于生存组,术后TACE多于生存组,有肝内转移多于生存组,浸润癌栓类型多于生存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分析表明,低分化、肿瘤直径≥8cm、术后TACE、肝内转移和浸润型癌栓为影响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可切除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术后TACE、肝内转移和癌栓类型为影响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级化方法检测了2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结果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59.26%。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与患者血清AFP阳性有关(P〉0.05),与存在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提示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检测P^53和nm23基因可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致门静脉癌栓(PVTT)80例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肝癌致PVTT患者80例,将其作为PVTT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肝癌患者80例,作为无PVTT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接受常规MRI探查,并行DWI检查,测定两组肝癌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对肝癌致门静脉癌栓的预测价值。测定PVTT组门静脉癌栓病灶的ADC值,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的相关性。分析PVTT组肝癌病灶、门静脉癌栓病灶的DWI、ADC表现。结果 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为(1.18±0.21)×10~(-3) mm~2/s,显著低于无PVTT组的(1.42±0.34)×10~(-3) mm~2/s(P0.05)。ADC值预测肝癌致PVTT的曲线下面积为0.648。PVTT组癌栓病灶的ADC值为(1.02±0.14)×10~(-3) mm~2/s,显著低于PVTT组肝癌病灶的(1.18±0.21)×10~(-3) mm~2/s(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PVTT组肝癌病灶与癌栓病灶的ADC值呈正相关(P0.05)。在80例肝癌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经MRI检出肝癌病灶92个,癌栓84支。经DWI提示在肝癌病灶中,高信号89个,低信号3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1个,低信号71个。经DWI提示在癌栓中,高信号80个,低信号4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0个,低信号64个。结论与单纯肝癌患者相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明显下降,其ADC值对PVTT发生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癌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预后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82例住院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应用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4个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6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8%、44.51%、28.57%。年龄、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癌栓、肝硬化、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8个临床因素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经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检测,年龄、AFP、ALT、癌栓、肝硬化是预后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是预后恶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具有高龄、高AFP和ALT血症、存在癌栓以及肝硬化的危险因素,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AFP mRNA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卫星结节、肿瘤大小、血清AFP浓度及远外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甾式RT-PCR检测78例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 35例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检出AFPmRNA(44.87%)。结论 血液AFP mRNA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内卫星结节、肿瘤大小,血清AFP浓度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可能成为判断肝癌术后  相似文献   

19.
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Mr72000Ⅳ型胶原酶(MMP_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以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MP_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患者30例伴肝硬变,4例无肝硬变,其中24例肝癌突破包膜向周围肝组织侵袭性生长、门静脉癌栓形成或形成转移灶,10例肝癌包膜完整.结果呈侵袭性生长的24例肝癌中16例癌细胞MMP_2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包膜完整的10例肝癌中仅有2例MMP_2mRNA表达阳性.侵袭性生长的肝癌24例中18例MMP_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包膜完整的肝癌10例中仅3例MMP_2表达阳性,向外突出生长的肝癌细胞MMP_2表达阳性,转移组肝癌(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MMP_2阳性率(833%,15/18)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肝癌MMP_2阳性率(375%,6/16)(P<001).结论由肝癌细胞产生的MMP_2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留置IDDS诊治肝癌的特殊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留置全埋植式给药装置(IDDS)在肝癌诊治中的特殊临床价值.方法剖腹手术肝癌患者40例,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导管与埋植于腹壁皮下的注药盒连接,术后经其进行自由门静脉压(FPP)的直接动态观察、门静脉造影及保肝治疗.结果24例肝癌患者伴有门静脉高压(FPP≥245kPa),8例FPP≥343kPa者术后全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32例FPP<343kPa者均未发生出血.肝癌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均造成FPP升高.门静脉显影良好,显影率分别为Ⅰ级0%,Ⅱ级20%,Ⅲ级525%,Ⅳ级275%,尚发现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门静脉逆肝血流8例.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组26例中仅2例发生肝切除后肝衰,而历史对照组40例中发生11例(P<005).结论肝癌术中门静脉留置IDDS,对于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及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衰的防治,都具有特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