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32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庆  李青  邓进 《山东医药》2009,49(14):106-107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胫腓骨骨折常见和严重早期并发症,致残率较高。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对32例小腿闭合性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行切开减压同时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相似文献   

3.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筋膜室内的内容物增多或容积减少而使其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导致肌肉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甚至神经麻痹、肌肉坏死的一列症状。骨筋膜室综合征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ACS )常由骨折引起,早期诊断和治疗往往较及时。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CCS)以剧烈运动后复发性疼痛为特征[1],因此又被称为慢性劳累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CCS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常不伴有骨折,常常被忽视。现将CCS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因肌红蛋白尿而引起肾功能衰竭。2000—06/2006—06我科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26例,现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转子间骨折日益增多.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最大风险并不是骨折本身,而是骨折引起的卧床并发症或并存疾病恶化所导致的死亡.早期手术、早期无痛性运动是多数学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共识[1,2].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稳定骨折,早期负重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解剖钢板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初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经皮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偏瘫合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35例偏瘫合并髋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转子间骨折11例,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置入2~3枚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观察手术创伤、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早期活动、早期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5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切口1.5~2 cm、平均住院时间12 d,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早期并发症6例,随访期内死亡5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微创内固定治疗偏瘫合并髋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转子间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部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几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大大降低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并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本文就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130例均针对骨折状态采取内固定方式做骨折处理,结合患者自身康复干预意愿及实际状态分组。观察组65例在内固定治疗期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65例仅开展常规术后康复护理,均持续观察6个月,利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应用Harris髋关节活动量表观察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6个月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活动及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转子间骨折恢复期内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期间开展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缓解骨伤及手术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提升,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在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法"将该院2016年3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8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卧床休息3周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血糖值、DSQL(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FMA(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康复效果较对照组的良好,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帮助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缩减住院时间,降低血糖值,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霖  朱国兴  钱明权 《山东医药》2011,51(19):49-50
目的综合评价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5例82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一期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评价其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65 m in,平均55 m in。除l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1例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死亡外,余23例患者均于术后l周内在协助下练习不受限制地负重行走,并较顺利地恢复伤前功能水平,无卧床并发症及全髋关节置换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为安全的办法,术后康复快,可早期负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器,对颈椎器,颈椎骨折或脱位等需行前路手术脊髓前方差压的患者施行椎体间固定融合,结果显示,其固定效果可靠牢固,并发症少,椎体间可达早期融合,解决了过去颈椎前路手术后椎间植骨块易松动或脱落,甚至引起脊髓压迫等并发症的难题,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为其早期康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01~2015-05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与延期组,每组20例,早期组1周内进行手术,延期组1周后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变化及病死率。结果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与延期组(4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早期组ADL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5.16±11.19)分、(77.16±7.58)分,与延期组[(42.77±12.99)分、(65.11±6.9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早期组病死3例,病死率为15.0%;延期组病死4例,病死率为20.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结论早期手术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在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感染性并发症及压疮方面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而不同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仍有待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肢体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本例为—小腿OCS的患者,急诊手术中还并发了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现对该患者的术前观察、术后护 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因主要是骨折后长期卧床,并发或加重内科疾病.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稳定骨折,早期负重,减少卧床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本原则.而手术的时间及出血量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roximal femoral nail,PFN-A) 因抗旋转稳定性强以及远端具有动、静两种锁钉孔设计而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the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system,Fixion PF)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适用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现对这两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临床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比较,探讨髂筋膜室阻滞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采用PFNA内固定的患者分为2组,围手术期采用髂筋膜室阻滞镇痛26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镇痛24例(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股四头肌的肌力,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老年人群中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1〕。临床上对于骨折的老龄患者应尽早治疗,早期的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2〕。临床上一般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有切开复位动力髋或解剖钢板内固定,但对于老龄患者来说,这些方法易造成卧床并发症,故不宜用于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3〕。目前,我院探究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8例(9膝),均采用开放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8例患者(9膝)骨折均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术后6~8个月,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和强度。无筋膜间室综合征、双下肢不等长、膝反屈、膝关节畸形等并发症。2例因内固定螺钉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等不适,取出内固定螺钉后症状消失。结论 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治疗效果不确实,并发症多,我们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观察其疗效。方法我们在1989~1994年对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了612所生产的双动人工股骨头。对其中70岁以上和陈旧性骨折患者34例,因骨质疏松明显,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其余患者使用珍珠面的假体柄,并进行了1~6年随访。结果根据Harris评分,术后平均92分,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3%,62例患者能早期活动,尽快恢复生活自理,无1例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1例关节脱位,1例骨化性肌炎。另3例为疼痛,其中2例发生松动,假体下沉,1例为假体选择不当。结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部滑槽加压螺钉 (DHS/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4月间采用DHS/DCS技术治疗 7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 3例 ,平均年龄 82 1岁 (71~ 1 0 0岁 ) ,就其生物特性、操作要点、围手术期及小转子缺损处理作一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 6个月 ,2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 ,2例发生髋内翻。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 90 5 % (1 9/ 2 1 )。结论 DHS/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静力性、动力性及张力性作用 ,可最大限度减少应力遮挡并能早期锻炼 ,减少术后并发症 ,如能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明 ,应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高龄老年人常见伤病,且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心肺等基础疾病,若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极易引起压力性溃疡、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原有基础疾病可能迅速恶化,其死亡率高达15%~20%〔1〕,目前多建议手术治疗。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系统因其具备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确实、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普遍方法。本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