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根据B超及CT检查容易与肝细胞黄疸鉴别 ,但对其准确定位与病因诊断困难。本文是我院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对梗阻性黄疸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检查 ,并与B超、CT对比 ,探讨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病例中 ,男 ,4 6例 ,女 4 2例 ;年龄 16~ 78岁 ,胆红素定量为 38 6~ 4 5 9 1μmol/L。 88例中 6 8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5 8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取石 ,12例经内镜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 ,2例胆总管癌经EST后置入胆道支架成功引流。1 2 操作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2.
<正>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在诊断阻塞性黄疸中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近二年来对24例阻塞性黄疸病人进行了PIC检查,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6岁。有黄疸者17例,血清胆红素在18~292μmol/L。发生黄疸时间在2天~3个月。无黄疸者7例。所有病人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果成功23例,其中3例肝外胆管结石和1例胆管癌未手术外,余20例经手术证实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18例,胆管癌2例,壶腹部周围癌1例,肝外胆管外伤性狭窄2例,胆道蛔虫1例。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6~1988年,共收治新生儿黄疸60例,现报告如下。本组男38例,女22例,出生体重2.5kg以下者9例,2.5~4kg 45例,4 kg以上者6例。一、生理性黄疸诊断标准:①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最重。②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第3周消退。③一般情况好。④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⑤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μmol/L,早产儿<256.5μmo1/L。本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8例,其中患脐炎7例、上感3例、脓疱疮3例、鹅口疮3例、尿布皮炎2例。但血培养阴性,肝功能正常。二、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②黄疸进展迅速,胆红素增长超过85.55μmol/L/日(5mg/dl/日)。③血清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限度,成熟儿>205.2μmol/L (12mg/dl),未成熟儿>256.5μmol/L(15mg/dl)或结合胆红素  相似文献   

4.
邹永军  孙萍  尹力  李春福 《吉林医学》2003,24(2):166-166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作为治疗性ERCP组成部分可治疗部分胆胰疾病。我科自2000年10月~2002年9月开展治疗性ERCP工作以来,治疗梗阻性黄疸病人16例,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52~78岁,平均63岁。血胆红素最高971μmol/L,最低132μmol/L,平均245μmol/L。伴有上腹痛7例,皮肤瘙痒3例,3例伴有高热。1.2术前诊断:ERCP检查、彩超、CT或MRI确诊为胆道梗阻,其中胰头癌8例,原发性胆管癌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管术后狭窄1例,…  相似文献   

5.
叶雪惠  谢晓红 《浙江医学》1996,18(5):277-278
我院自1985年以来对低位胆管梗阻所致的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例(血清胆红素大于170μmol/L)分别作胆囊造口术、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和小切口胆囊置管引流术(MIGBD),现将其中作MIGBD的1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9~71岁,平均51.5岁。其中胆总管结石9例,胰头或壶腹周围肿瘤6例,肝外胆管膈膜状闭塞1例,4例并发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血清胆红素170~256μmol/L8例,257~342μmol/L5例,343μmol/L以上3例,直接胆红素均占总胆红素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6.
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介入方式放置可膨胀性胆道金属内支架(Expandble MetallicStent,EMS)治疗恶性胆道狭窄,是近年来胆道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作者自1997年3月以来,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道EMS的方法,成功治疗恶性胆道狭窄病人1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36岁~75岁。黄疸持续时间0.5个月~2个月,血清总胆红素138μmol/L~459.3μmol/L,直接胆红素87.8μmol/L~290.5μmol/L;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12例大便呈陶土色,5例出现中度营养不良,3例有轻度腹水。术前均经B超、CT或MRI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肝外胆…  相似文献   

7.
<正> 经皮穿肝胆道减压术,现已成为恶性阻塞性黄疸的常用姑息疗法,现将1989年以来对5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例。平均年龄49.7岁。黄疸病程均一个月余,术前均有搔痒、纳减等症状,1例持续高热一个月余。平均总胆红素398.48μmol/L,直接胆红素379.26μmol/L。根据临床症状、体征、B超、CT、血管造影,诊断:肝癌及肝门淋巴结转移所致高位梗阻3例,并经手术证实胰头癌所致低位梗阻1例。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我院从1980年l月~1989年6月共收治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2例,男8例,女14例,<1岁2例,1~10岁9例,11~20岁9例,>30岁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5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黄疸各20例,发热12例。呕吐5例,陶土便2例,脾肿大3例;肝功能检查:SGPT80~90u6例,ZTT11~12u4例,黄疸指数70~120u8例,30~56例,10~20u者7例,总胆红素值超过342μmol/L5例,直接胆红素值超过256.5μmol/L5例。B超提示胆总管囊肿及肝外胆管扩张。X线钡餐检查有5例发现右上腹块影增大,并压迫胃壁和胃窦部向前下移位及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9.
1990年10月~1994年10月,我科对11例手术探查不能切除的高位胆管癌,采用胆肠桥式置管内引流,术后减黄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1中,男6例,女5例,年龄42~71岁;平均57.2岁,全部病例都有黄疸,术前黄疸持续时间14~110天,平均34天。血清总胆红素96μmol/L~634.2μmol/L,平均307.5μmol/L;碱性磷酸酶227IU/L~546IU/L,明显高于正常值。术前B超检查11例(符合与基本符合10例),PTC检查9例(均符合诊断),CT检查8例(6例符合与基本符  相似文献   

10.
胰肠内引流术治疗晚期壶腹周围癌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95年 4月— 2 0 0 3年 5月我院对无手术切除条件的 2 6例晚期壶腹周围癌 (PeriampullaryCarcinoma,PAC)患者行胆囊 -空肠吻合术同时行主胰管 -空肠吻合内引流术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4 2岁 ,平均 5 4 .7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阻塞性黄疸 15例 ,阻塞性黄疸伴有上腹部胀痛 4例 ,均无发热。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 14 2~ 6 70mmol/L ,平均 376mmol/L ,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 5 0 %以上 ,淀粉酶 2 80~ 12 6 0U/L。术前结合各种影像检查 ,2 6例均…  相似文献   

11.
胆囊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不易确诊。因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使胆囊癌的发现率有所提高,但确诊率仍很低。现就我院经治的21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9例,女12例,中位年龄53(27~73)岁,50岁以上13例,占61.9%。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发热9例,黄疸6例,呕吐7例,消瘦7例,贫血7例(Hb<100g/L),上腹部压痛12例,腹部包块4例,腹水2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为20年。  辅助检查:血总胆红素均高于17.1μmol/L,最高者达762.1μmol/L;碱性磷酸酶高于13U9例(正常值<12U),最高者达412U;γ-谷酰转肽酶超过60U者9…  相似文献   

12.
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明  潘俊江  江华山  宇明  杨武 《重庆医学》2008,37(15):1665-1667
目的 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ERCP内镜下放置胆道内支架解除胆道梗阻性黄疸,经ERCP将导丝插入胆道并超过梗阻部位,扩张狭窄后,用推送导管将已经选择合适的引流支架推送至胆道合适部位,其近端均超过梗阻段1cm以上.结果 42例患者中插管成功36例,不成功6例,成功率85.71%(36/42).其中25例胆道内放置8F Z型自膨胀式金属支架外,其余11例行8~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中27例2周内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血清总胆红素退至40μmol/L,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334.12±66.54)μmol/L降至(89.87±53.42)μmol/L,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周,2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10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P<0.01).25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患者中,有1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内支架后引流通畅,1例放置金属支架术后患者第9个月才出现支架阻塞,予以再次植入金属支架.另外11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有4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于术后1~4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再次上升,经ERCP检查发现支架移位和梗阻,予以更换内支架.结论 通过ERCP内镜下胆道放置内支架,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对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 慢性胰腺炎并发梗阻性黄疸比较少见,常易误诊为胰头或壶腹周围癌,本文就1982年至1992年间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4例,女2例。年龄30~68岁,平均49.8岁,其中50岁以上者4例。有胆石症病史1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脂肪病史1例,其余既往史无记载,6例中1例表现为急性胆道感染右上腹痛明显,3例有上腹部隐痛,其余2例无腹痛.病史为7~84天,4例无痛性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白陶土样大便,1例黄疸时轻时重.1例上腹部压痛明显可触及肿大的胆囊,4例肝肿大上腹部压痛不明显,1例剑突下深压痛并能触到肿大胆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支持梗阻性黄疸诊断,血清胆红质定量154μmol/L~462μmol/L之间。其中2例X线钡餐检查和静脉胆道造影无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引起阻塞性黄疸的疾病比较多见,需要鉴别诊断。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影像诊断技术有了迅速发展,这对判明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间我院住院的阻塞性黄疸病人中,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和手术证实者28例。本文就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并提出若干体会。临床资料和检查方法患者黄疸出现时间7天至1个月。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7岁,其中40岁以上者占多数。血清总胆红素30.8~759.2 μgmo/L,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和3个月、6个月生存率。结果:56例病人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其中36例置入金属支架。18例置入塑料支架,2例行单纯鼻胆管引流,2例未能插管成功而放弃ERCP。并发症5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胆管炎1例,并发症率8.9%。插管成功的56名患者血清胆红素从(377.4±155.5)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46.4±54.5)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40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到94%及77%。结论:通过ERCP所进行的支架的放置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姚清深 《广西医学》2003,25(4):588-589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经外科处理后可使黄疸减退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自 1 989年 4月~2 0 0 1年 1 2月间我科共收治 9例 ,今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 30~ 60岁 ,平均 46岁。均有黄疸、右上腹痛、腹胀、纳差等症状。乙肝表现抗原阳性 8例 ,甲胎蛋白 ( AFP)阳性 5例。胆红素水平 38.6~ 2 78.0μmol/L,平均 1 0 7μmol/L。全组均行 B超检查 ,CT检查 6例 ,PTC检查 3例。1例 B超、CT均未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 .2 肝癌及胆管癌栓部位 :肿瘤位于左…  相似文献   

17.
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后黄疸加重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院 1 986~ 1 998年阻塞性黄疸病人 832例中术后出现黄疸加重 1 0 9例 ,讨论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1 临床资料  本组 832例 ,男 4 87例 ,女 34 5例 ,平均年龄 4 9 4岁。其中术后黄疸加重 (血清胆红素增高 ) 1 0 9例 ,占1 3% ,平均年龄 52岁 ,术前黄疸时间平均 2 8日 ,血清总胆红素平均 1 4 6μmol/L。术后无黄疸加重者 72 3例 ,术前黄疸时间平均 1 1日 ,血清总胆红素平均86μmol/L。术中有失血过多 ,低血压、休克及缺氧者87例 ,发生术后黄疸加重者 59例 ;手术时间在 4小时以上者 1 1 9例中术后黄疸加重 56例。肝细胞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的68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全麻下行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借此重新打开堵塞的胆道,进而达到胆汁的正常引流。 结果 本研究6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28~99岁,平均(67.57±12.78)岁,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TBil)为(217.72±125.54)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149.24±126.92)μmol/L,治疗前血清直接胆红素值(DBil)为(126.46±70.69)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75.55±68.6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功能其他指标也得到明显降低。其中14例患者减黄效果较差,支架置入后1周黄疸缓解率为79.41%。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0.13±10.49)个月。 结论 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严格筛选纳入从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归纳评估ERCP手术对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35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行ERCP治疗共347例,其中9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或无法配合而未予以实施ERCP治疗,其中3例因术中穿孔转为开放手术治疗。1次性取净结石者311例(89.6%),结石2次以上(含2次)取净者27例(7.8%),放置胆道支架者9例(2.6%)。ERCP术后总胆红素(61.7±103.8)μmol/L;直接胆红素(34.7±59.6)μmol/L;谷丙转氨酶(62.8±74.2)U/L;谷草转氨酶(48.3±61)U/L。术后2 h血淀粉酶(115±162)U/L,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血淀粉酶(124.7±215.8)U/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寒战、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能术后明显好转(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6 d;出现并发症患者16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占6例,急性胆管炎占5例,出血占3例,穿孔占2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显著,是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型母乳性黄疸64例,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为518μmol/L,>256.5μmol/L。晚发型母乳性黄疸284例,胆红素浓度最高503.4μmol/L,>256.5μmol/L有140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均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异常8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选择性做听力检查74例,异常12例。结论:母乳性黄疸预后较好,但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时,有引起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对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发型)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以避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