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的患者423例(434枚支架)。术后1周内行CDFI检查。根据术后DSA影像及CDFI的结果判定残余狭窄率。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声波特征、形态学的变化及支架的类型(开环式和闭环式)对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1.1%(135/434),其中98.5%(133/135)的残余狭窄率﹤50%,1.5%(2/135)残余狭窄率≥50%。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的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4.1%,高于均质回声斑块的24.8%,P<0.05。在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强回声斑块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48.6%,高于等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的17.9%、14.6%,P=0.002、P=0.001;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斑块基底部钙化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51.3%,高于无基底部斑块钙化者的28.1%,P=0.000。不规则形态斑块的患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5.7%,高于规则形态斑块者的26.1%,P=0.031。③置入开环式支架和闭环式支架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6%(110/360)、33.8%(2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部钙化斑块(OR=2.658,95%CI:1.598~4.560)、强回声斑块(OR=4.609,95%CI:1.994~10.657)是影响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纯强回声斑块是造成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目前常用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具有无创、便捷、价廉等特点.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储备能力可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相关信息.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时,TCD既可用来评估支架置入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可用来预测手术并发症(特别是术后过度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汉中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3~76岁,平均(59.41±6.15)岁。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与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组行介入治疗,观察预后与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IMT增加[(1.06±0.32)mm vs.(0.75±0.15)mm],斑块发生率升高(59.2%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DV下降,PSV与RI升高,分别为[(11.68±1.00)cm/s vs.(6.35±0.85)cm/s],[(34.56±4.52)cm/s vs.(58.44±5.12)cm/s],[(0.68±0.20)vs.(0.8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影像学分析,观察组在血管狭窄处血流束变细,色彩明亮,出现束腰征;狭窄较重者从动脉节段开始血流显影较其他节段暗淡。观察组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斑块明显消失。同时介入后患者的血流参数值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有效显示血流变化与反映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485例(502枚支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评估CAS术前、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发生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支架置入术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声波特征、形态,置入的支架类型(开环式或闭环式),术后残余狭窄及疾病危险因素对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结果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4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率为8.2%(41/502)。CAS后1~、3~、6~、12~、24~36个月累积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4%、5.9%、9.2%、11.3%和1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2.905,95%CI:1.483~5.694,P=0.002)、术后残余狭窄(OR=3.689,95%CI:1.891~7.197,P=0.000)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开环式支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0.428,95%CI:0.218~0.842,P:0.014)。结论CDFI可用于CAS术后再狭窄的评估。使用开环式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术后残余狭窄及高脂血症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8):352-35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国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动脉硬化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无论是猝死、心肌梗死、还是脑卒中,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性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快速、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狭窄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大量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无创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8.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11):561-563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人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1-6]。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滤器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使用必要性。方法 1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术中使用一次性滤器装置 (filtersystem ,FS) ;选同期CAS中未用FS的 51例患者作为对照。术后短期随访。结果 17例患者FS均输送到位 ,并顺利回收 ;支架成功释放 ;术中两组未发生脑栓塞 ,术后 48h两组各有 1例发生脑栓塞。 64例患者术后随访 1~ 6个月 ,平均 3 5个月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在CAS中使用FS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能减少术中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的发生 ,但要掌握好适应证 ,对多数患者应用一次性FS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血流速度高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评价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后一侧颈内动脉(ICA)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时,对另一侧的ICA(狭窄率为50%~69%)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6月_2011年6月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TCD联合筛查、DSA证实的双侧ICA狭窄(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另一侧为50%-69%)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A组),同期选择单侧ICA狭窄率为50%~69%、对侧正常的患者89例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中狭窄率为50%~69%狭窄侧的I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并根据TCD和DSA检测的结果,将A组分为前交通支开放组(A1组54例)与未开放组(A2组48例),进一步比较两组间中狭窄率为50%~69%狭窄侧ICA、A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A组患者中狭窄率为50%~69%侧ICA、ACA的PSV、EDV高于B组(均P〈0.05),RI及PI值较B组降低(P=0.001,P=0.000)。②A1组中狭窄率为50%~69%狭窄侧ICA、ACA的PSV、EDV均高于A2组(均P〈0.01),但A1组ICA的RI值及ACA的PI均低于A2组(P=0.00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CA的PSV、EDV与ACA的呈正相关(r=0.327、r=0.422,P=0.007、P=0.000)。结论当一侧ICA狭窄率为70%~99%,狭窄率为50%~69%狭窄侧ICA的流速测值明显高于实际病变程度的诊断标准。前交通支开放是双侧ICA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基础,双侧ICA狭窄程度的判断应结合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病变程度对支架置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 纳入155例经DSA证实的一侧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70%~99%)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71例)、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5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价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纳入59例行单侧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将患者分为服药组(29例)和未服药组(30例),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及12个月行CDFI检查,记录椎动脉起始段及椎间隙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os,PSV IV),计算PSVos/PSV IV,以DSA显示支架内狭窄率〉150%者为术后再狭窄,比较分析两组问再狭窄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6个月,服药组和未服药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20.7%(6/29)和3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未服药组再狭窄率(50.0%)明显高于服药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PSVos及PSVos/PSV IV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未服药组较服药组患者的PSVos[(187±18)、(179±20)cm/s]和PSVos/PSV IV(3.93±0.59,3.24±0.48)相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组较服药组患者的PSVos[(209±21)cm/s、(159±16)cm/s]和PSVos/PSV IV(4.34±0.65、2.86±0.36)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评估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降低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可影响病变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首诊为一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率50%~69%)狭窄者52例。所有患者每6个月检测1次,至少连续观察2.5年。根据是否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将患者分为规律服药组(A组,21例)和非规律服药组(B组,31例),分别于0.5、1.0、1.5、2.0、2.5年比较两组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CA-IMT)、狭窄处责任斑块厚度(RPT)变化的差异。结果①与初检时比较,两组IMT均有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2.5年IMT平均增长0.062inln,B组平均增长0.113mm。与前一阶段比较,A组IMT增厚值在2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组无下降趋势。2.5年时两组I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RPT值均有逐渐增厚的趋势。与初检时比较,A组各阶段RPT增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各阶段RPT增厚值除与初检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前一阶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与1.5年,1.5与2.0年阶段除外),P〈0.05或P〈0.01。2.5年A组RPT共平均增厚0.560mm。B组平均增厚0.955mm。③以CCA-IMT变化〉0.1mm,RPT变化〉0.3mm定义CCA-IMT及RPT为增厚。2.5年时B组患者RPT增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7.1%(27/31)与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CA-IMT、RPT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屏气引起的高碳酸血症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比较15例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有症状组)、15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症状组)和1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屏气指数(BH I),并比较有症状组患者在CAS前后BH I的变化。利用BH I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有症状组狭窄侧BH I(0.5±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狭窄侧(0.9±0.3,P<0.001)和对照组(1.1±0.3,P<0.001),而有症状组正常侧BH I(0.9±0.3)与无症状组正常侧(1.1±0.2)及对照组(1.1±0.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有症状组患者CAS狭窄侧BH I(1.1±0.2,P<0.001),而正常侧BH I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侧脑血管储备能力明显受损,CAS后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1990年,Spencer等首次提出了微栓子信号的概念.1995年,Stroke刊出了微栓子信号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此后,微栓子检测被广泛用作脑动脉造影、血管内支架置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预防血栓事件的监测指标.近年来,微栓子监测已成为颈动脉狭窄手术、介入治疗和药物抗栓治疗的一种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