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1支病变9例,2支病变17例,3支以上病变183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3例。结果:本组共移植血管66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1~8支,平均3.20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9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98h,平均7.6h。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为2.91。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1例。203例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改善及消失。随访115例(56.56)。随访时间2个月至5.1年,心绞痛消失109例,复发6例。结论:综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人文地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结合病人的年龄恰当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均可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改善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14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开胸,浅低温全身麻醉.其中13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移植血管61支,人均2.5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5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CABG是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慎重选择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决定手术方式、恰当选择移植血管及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峰  陈彧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北京医学》2003,25(2):115-117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手术 ,12 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二次手术 4例 ,三支病变 1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5 6.4± 13 .8) % ,其中射血分数 <3 0 %者 13例。结果 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4 4例 ,选择性手术 99例。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3 .3 4± 0 .85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7例。手术死亡 3例 ,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别。结论 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左主干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量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郭海涛 《农垦医学》2009,31(6):522-524
目的:总结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34例择期CABG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共搭桥105支,1支2例,2支4例,3~5支28例,平均3.1支,应用左乳内动脉搭桥29例,桡动脉搭桥7例,大隐静脉搭桥32例。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2.94%(1/34),其余33例均痊愈出院,13例发生心肺脑肾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占38.24%(13/34),随访1月~3年,除1例术后3月死于急性脑梗塞,余32例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达I~II级。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术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旁路材料,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能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将60例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患者分为AOPCAB组和CCABG组,40例A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A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2.9±0.8支比3.9±1.1支(P<0.01),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A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0.05)。AOPCAB组无手术死亡,CCABG组死亡1例(P>0.05)。结论 A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7例患者中男92例 ,女 2 5例 ;年龄 3 8~ 78岁 ,平均 64 .5岁 ;3支血管病变 79例 ,2支病变 3 1例 ,单支病变 7例 ;左主干病变 15例 ;曾行支架术者 12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5例 ,非体外循环下 42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 ,平均搭桥 3 .1支 ( 1~ 6支 )。心肌保护采用冷血含钾停搏液。体外循环时间 ( 12 0± 3 1)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 75± 2 7)min。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时间 ( 15 8± 2 6)min。结果 死亡 2例。随访中除 4例出现心绞痛症状、需服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外 ,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心功能显著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完成160例OPCAB,其中左主干病变19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8例、30例和122例。158例经正中切口,2例经左前外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3.4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159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小时。胸腔引流液(270±80)ml,二次开胸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11月,我院对5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主干病变4例,单支病变3例,双支病变13例,三支病变36例.全部胸骨正中切口,42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乳内动脉搭桥26根,大隐静脉搭桥128根,人均搭桥2.8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病人,妥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不断提高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经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2.42支(1-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42支。大隐静脉46支。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3.5天。平均住院费用3.5万元。1例术后1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OPCAB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经济和临床效果好的手术技术。适用于单支,多支冠脉病变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2003年5月~2006年2月14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71例,三支病变110例,左主干病变58例,急诊及亚急诊手术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平均移植桥血管3.12±0.66支,采用左乳内动脉147例,选用桡动脉为桥血管48例。术后心绞痛均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取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10例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宏  杨秀玲  张赤铭  崔会莉  苏洁 《医学争鸣》2002,23(23):2144-2144
0 引言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surgery ,OPCAB)开始在临床应用 ,此手术具有创伤小、全身应激反应减轻、术后输血量减少、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1 ] .1 临床资料 西京医院 2 0 0 1 0 4 / 2 0 0 2 0 6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手术患者 110 (男 86 ,女 2 4 )例 ,年龄13~ 79(平均 5 9)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88例 ,糖尿病 12例 ,6支病变 4 8例 .行介入治疗 6例 .共架桥 4 38支 (平均 3.9支 ) .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左主干狭窄伴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严重左主干病变伴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6例。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0例。60岁以上者172例(58.1%)。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46例(83.1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脑梗死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5±0.6)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281例(95.10%)。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2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例(2.36%),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心室纤颤2例、脑岀血1例、消化道岀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26例(8.78%),其中低心排量综合征8例、心室纤颤4例、呼吸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包压塞2例、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2例及脑岀血2例。212例(71.62%)患者随访2-84个月,3例死亡(1.01%),2例与心脏病有关。结论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狭窄高危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左心功能低下者预先置入IABP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改善了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7月 ,我科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冠心病病人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男 15例 ,女 6例。年龄4 2~ 72岁 ,平均 57岁 ,65岁以上 6例。稳定性心绞痛 8例 ,不稳定心绞痛 13例 ,均为择期手术。以上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单支血管病变 6例 ,双支血管病变 3例 ,3支血管病变 12例 ,狭窄程度 50 %~10 0 %。室壁运动弱 14例 ,占总例数 67%。平均搭桥数 3支 ( 1~ 5支 )。用内乳动脉 11例 ,内乳动脉、桡动脉联合大隐静脉 1例 ,其余均为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3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2例患者的资料,男254例,女78例,平均年龄(61.8±9.2)岁。左室射血分数(50.8±7.3)%(69%-28%);〈50%51例,其中〈40%27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4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8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318支,静脉桥798支;围术期并发症低心排15例,肺功能衰竭7例,肾功能衰竭7例。围术期死亡10例,病死率3.0%。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合理的术后处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徐涛  潘龙毅  冯关力  张珣  王鑫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23-2024
目的:总结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l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3月共进行OPCAB术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9例,4支病变1例.其中前降支(LAD)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0例,回旋支(CX)及对角支病变各3例,钝缘支(OD)病变2例.左室射血分数0.40~0.66.探讨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无1例死亡,术后仅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