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各国指南明确指出在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被证实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但中美2015年中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存在一定差异,汇总如下。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替代静脉溶栓?2015年中国指南推荐:机械取栓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发病6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发病4.5 h内者则可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Ⅰ级推荐,A级证据);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早期血管开通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4.5 h),如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更低(13%~18%)~([1]),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动脉溶栓、支架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无论是公认和首选的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支架术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最终目的均为开通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再灌注。但在脑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死亡风险高,血管内治疗可使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显著受益。该文报道1例经枕动脉肌支逆行开通闭塞椎动脉行基底动脉取栓患者,以为常规入路难以完成血管再通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患者为57岁男性,主要症状为意识不清3 h,病史结合影像学提示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诊行机械取栓时优势椎动脉难以开通,遂经侧支循环途径逆行开通闭塞椎动脉行基底动脉取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完全再通。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研究表明,与无心房颤动者相比,伴有心房颤动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更高的病死率.此外,心房颤动还是静脉溶栓后血管未能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转归不良相关.机械取栓治疗为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文章就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早期血管内治疗,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标准方案.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导致的AIS-LVO,多见于亚洲人群,目前尚无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血管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单纯机械取栓效果不如心源性栓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61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动脉溶栓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溶栓组)17例,单纯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19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动脉溶栓组、联合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机械取栓组治疗后3d、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动脉溶栓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2.0%和12.0%,联合溶栓组分别为11.8%、52.9%和0,机械取栓组分别为47.4%、0和10.5%。3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论采用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还是机械取栓方法,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预后的改善有相近效果。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提高AIS治疗效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机械碎栓到机械取栓,颅内大血管的再通率显著提高~([1-3])。特别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已成为治疗AIS的新方法~([4-5])。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能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械取栓治疗。依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05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组(335例)和后循环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手术相关资料[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一次再通、支架置入、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病因不明)]、术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完全再通)和结局终点(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血管完全再通为mTICI分级3级。主要结局终点为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结局终点包括其他临床结局(取栓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及安全性结局(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精准的筛选和材料的改进,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推荐等级最高的治疗方案。技术的命名是基于材料的发展,机械取栓材料主要包括取栓支架及抽吸导管。支架及抽吸导管单独或联合使用产生了眼花缭乱的技术命名。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技术进行概述,并对我国人群发病更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的取栓技术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对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治疗日益重视,动静脉溶栓及血管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法。然而,静脉溶栓后再通血管中约14%早期会发生再闭塞而致预后不良~([1]),动脉溶栓早期再闭塞率高达17%~22%(平均19%)~([2-4]),而动脉取栓早期血管再闭塞率约为13%~([5])。因此,如何预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事件的86%,其中约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可达80%~95%。由于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预后较差,人们一直在探索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方法。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因此近年来机械辅助溶栓,取栓、碎栓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颈动脉或颅内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患者预后差[1]。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方法,能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我们就机械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综述如下。1机械取栓装置根据作用机制可将机械取栓装置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8.
正自《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发布以来,国内取栓治疗热潮逐渐兴起。基于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现将血管内治疗方案推荐要点介绍如下。1.发病6 h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1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引起;年龄≥18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ASPECTS评分≥6分(Ⅰ类推荐,A级证据)。  相似文献   

19.
在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细胞损伤之前迅速安全地再通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的主要治疗目标。目前,在AIS早期开通血管的方法主要是静脉溶栓,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原因,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发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AIS的治疗时间窗显著延长,血管开通率显著提高,临床转归显著改善,机械取栓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缺血性卒中是临床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及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征。传统治疗多采用超早期溶栓,但受溶栓时间窗影响较大,多数患者因错过时间窗而无法治疗。近年来,机械碎栓及支架取栓较为常用,但临床少见关于两种措施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的报道,为此,本研究对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年龄18~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