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最近的研究显示,SAH发病后72 h内即会出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injury,EBI),并与SAH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导致EBI的可能机制有许多,例如炎症、自噬、细胞凋亡等,这些损伤机制均与内质网应激有关.文章就内质网应激在SAH后EBI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高病死率和病残率的三大脑血管疾病之一,影响自发性SAH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期脑损伤和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有学者认为早期脑损伤(EBI)是影响自发性SAH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自发性SAH后EBI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进化保守的溶酶体依赖的自身降解途径,是细胞在遇到应激反应等刺激时,将细胞质内多余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等物质包绕至自噬体中并与溶酶体结合将其降解的过程.自噬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不仅参与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及生长、分化的重要过程,而且是细胞面临饥饿、生长因子匮乏等应激环境的应对策略.自噬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缺陷则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噬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自噬水平的变化对肝脏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如何通过调控自噬治疗肝脏疾病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对自噬在肝脏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几种常见肝脏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细胞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它对维持细胞存活和自身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及其相关蛋白参与调控淋巴细胞发育和免疫应答,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合近几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自噬相关的报道,对自噬形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自噬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心房颤动的确切发生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自噬是细胞内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特殊生理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自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最新研究提示自噬在心房颤动发生及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自噬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以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周蜜  江涛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3):222-225
自噬现象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过程,最早于1962年由Ashford和Porter发现的.近年来,随着对自噬作用研究的深入,发现自噬在多种疾病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研究推测,截至2020年该病将成为全球经济负担的第五大疾病.但是,CO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自噬现象及其与COPD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入,为COPD的防治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因此,该文着重讨论自噬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COPD中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降解过程,参与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及破坏的蛋白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自噬现象高度保守,几乎存在于所有物种,广泛作用于细胞生长、增生及肿瘤发生等过程.正常肾组织也存在基础自噬,近年有研究报道自噬异常可导致肾脏固有细胞损伤及多种肾脏疾病,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自噬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自噬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从而为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乐  刘敏  马颖  胡建华  纪兆乐  马恒  李妍 《心脏杂志》2015,27(5):497-500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B(TFEB)在衰老心肌自噬减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老年(2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以成年(4月龄)雄性C57BL/6小鼠为对照,分析心肌自噬水平、心肌TFEB表达水平。结果 与成年心肌相比,衰老心肌自噬水平显著降低(P<0.05)。衰老心肌中自噬体标志物Atg5、LC3和Beclin-1,溶酶体标志物LAMP1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均出现降低。与成年心肌相比,衰老心肌TFEB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衰老心肌细胞核内的TFEB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提示衰老心肌TFEB转录能力减退。给予小剂量雷帕霉素处理,可提高衰老心肌细胞核内TFEB水平,并且改善LC3及LAMP1的mRNA和蛋白水平,提高衰老心肌自噬水平。结论 本研究发现衰老导致的心肌TFEB水平降低严重影响心肌自噬能力,提示TFEB是心肌自噬增龄性减退机制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9.
马辉  钱志远 《山东医药》2009,49(2):60-61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密切相关。认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损伤后24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多见,并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洁  湛先保 《胰腺病学》2014,(5):353-354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生物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它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细胞的死亡形式分为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poptosis)、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utophagy)和细胞坏死(necrosis)3种类型.其中,自噬被大部分学者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自噬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1.
自噬是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能够降解和回收长寿蛋白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的能量和功能。脑血管内皮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NVU)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紧密连接结构是血脑屏障(BBB)的主要结构,而BBB完整性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稳态的保障。缺血性脑卒中(CIS)发生时,多种脑内细胞自噬可被激活,包括脑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其中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影响BBB完整性、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激活或抑制可能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蛋白O3a(FOXO3a)、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mTOR)、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且调控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降低细胞凋亡率、减轻炎症反应和保护BBB的完整性,从而减轻脑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本文从CIS病理过程、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其发生机制、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在CIS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调控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能是治疗CIS的一种潜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可使蛋白质再循环及清除衰老的细胞器,自噬与细胞内环境稳定及组织器官发育等多种细胞活动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自噬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神经肌肉变性疾病、癌症及心脏疾病。在正常心脏中,存在着低水平的自噬活动,若自噬缺陷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在心脏后负荷过重、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可观察到自噬活动的增加,自噬的缺陷与增多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该文就自噬在心脏疾病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可使蛋白质再循环及清除衰老的细胞器,自噬与细胞内环境稳定及组织器官发育等多种细胞活动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自噬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神经肌肉变性疾病、癌症及心脏疾病。在正常心脏中,存在着低水平的自噬活动,若自噬缺陷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在心脏后负荷过重、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可观察到自噬活动的增加,自噬的缺陷与增多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该文就自噬在心脏疾病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自噬与细胞的生存与死亡密切相关〔1〕。研究发现,自噬在维持胰岛β细胞活性及数量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氧化应激水平下,自噬可以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保证其正常增殖。有研究显示,当环境极度恶劣时,超出自噬的调控能力,自噬和凋亡将同时出现于细胞中。因此,阐述自噬在2型糖尿病(T2DM)中的作用,尤其是对胰岛β细胞生存的影响尤为重要。1自噬自噬是一个将自身细胞质内受损蛋白或受损细胞器包被  相似文献   

15.
细胞自噬对衰老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内损伤物质的积累是所有衰老细胞的普遍特征,能导致生命有机体生存能力降低.细胞自噬能够降解受损蛋白质和衰老或损伤细胞器等细胞结构,是细胞内主要的异化途径,参与衰老以及与衰老相关的各种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细胞自噬活动下调,而对各种长寿突变体的研究表明自噬活动是寿命延长所必需的,多种自噬相关基因或蛋白直接受长寿途径的调节[1~5],这些发现都支持细胞自噬是各种真核生物衰老非常重要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S)致脑缺血后神经元自噬的现象。方法建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DCVS兔模型,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以确定模型成功程度。在二次注血后的不同时间处死兔,取痉挛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进行Western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结果 SAH兔模型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梗死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相比梗死前增多(P<0.05)。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证实DCVS和神经元细胞自噬存在关联。结论 DCVS致脑缺血组织中存在神经元自噬现象,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神经元自噬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SAH组)、3-甲基腺嘌呤组(3-MA组)和依达拉奉组(Edr组)。血管穿刺法制备SAH模型,3-MA组和Edr组在建模成功后经腹腔注射分别给予3-MA溶液、依达拉奉。HE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细胞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Ⅱ及Caspase-3的表达; TUNEL细胞凋亡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海马区存活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5),凋亡细胞数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 05),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 05);与SAH组比较,3-MA组海马区存活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5),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 05),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 05); Edr组存活细胞数明显增加(P<0. 05),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 05),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 05)。结论依达拉奉增强SAH后神经元自噬,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通过溶酶体机制降解自身成分的一种代谢途径.自噬不仅可通过激活经典的自噬小体-溶酶体途径,而且还可通过影响凋亡和坏死的发生、发展对细胞死亡进行调控.目前,自噬在急性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方面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缺血缺氧后的自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维持神经元稳态、减少神经元死亡等;但也有研究认为,自噬能通过激活多种通路加重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甚至诱导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9.
自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依赖溶酶体的胞内降解途径。在心血管系统中,基础水平的自噬是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稳态的一种机制;在应激状态下,自噬适度激活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应激损伤,而过度激活则会加重心肌损伤,从而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体内存在多种自噬调控机制,其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是自噬的关键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介导的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探索临床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元自噬激活与Rho蛋白激酶(ROCK)-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缺血兔脑模型,检测脑组织梗死面积确定模型是否成功。在二次注血后的不同时间处死模型,取脑缺血区域脑组织,行Western印迹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抗体蛋白在兔脑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脑缺血区域的自噬蛋白和ROCK-JN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SAH模型成功率较高。兔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模型组脑组织梗死面积相比对照组增多。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证实迟发型血管痉挛与神经元细胞自噬存在关联。结论脑缺血后的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自噬现象且和ROCK-JNK信号通路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