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怀疑真菌感染时,行体液(痰、血、尿、胆汁、引流液等)或导管真菌培养,结合胸腹部CT影像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结果综合判断,一旦诊断确定,即给予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 58例患者中,16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21例次(5例患者发生两次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菌株的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7.6%(16/58),感染发生在术后4~38d,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肺(28.6%)、肠道(19.0%)、泌尿系统(14.3%)、腹腔(14.3%)、切口(9.5%)、血液(4.8%)、胆管(4.8%)及肝脏(4.8%)。在21例次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感染占85.7%,曲霉菌感染占14.3%。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66.7%,伊曲康唑治疗有效者占14.3%,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者占14.3%,1例(4.7%)各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2%。结论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综合判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LAGB)的减重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同一组医师施行LAGB手术的22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减重效果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228例患者中女性155例,男性73例;年龄(32.5+10.3)岁;术前体质量指数(39.5+6.3)kg/m。。除1例因显露不佳致中转开腹,其余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70(中位37)月,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2%(5/228),远期并发症发生率32.9%(75/228),其中与绑带相关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4.6%(56/228)。术后1、3、5年额外体质量减重率(wwL%)分别为(40.5+30.5)%、(59.5~41.5)%和(58.9±46.4)%。术后1、3、5年EWL%大于50%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2.8%(64/195)、54.4%(62/114)和54.8%(23/42),大于75%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15.8%(18/114)和21.4%(9/42)。结论LAGB手术死亡率和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但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术后减重效果欠理想,不宜作为减重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2例乳头溢液进行乳管镜检查,其中乳管内发现肿瘤者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乳管扩张器探针定乳管走行方向,亚甲蓝染色定乳管末梢的分布。结果78例导管内发现肿瘤:单发性乳头状瘤68例,乳头状瘤病5例,导管内癌5例。28.2%(22/78)的病灶位于总导管,48.7%(38/78)位于导管Ⅰ级分支,17.9%(14/78)位于Ⅱ级分支,位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病灶仅占3.8%(3/78)和1.3%(1/78)。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2.5cm(1~5cm)。7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65例乳头状瘤,8例乳头状瘤病,5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符合率:乳头状瘤96%(65/68),乳头状瘤病100%(5/5),导管内癌100%(5/5)。单纯导管切除术65例,区段切除术8例,保乳根治术3例,改良根治术2例。结论通过光、针、色三位一体的方法定位以最小的切除范围达到最准确的切除目的,实现乳管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O%、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91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434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中转开腹48例(5.3%,48/910),其中36例(75.0%,36/48)系因肥胖或骨盆狭窄致手术操作及显露困难。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3%(185/910)和25.3%(110/434)(X^2=4.316,P〈0.05);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1%(3/145)和2.2%(2/93)(X^2=0.002,P〉0.05),吻合1:3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145)和4.3%(4/93)(X^2=0.113,P〉0.05),未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699)和1.0%(3/301)(X^2=3.993,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699)和2.3%(7/301)(X^2=0.673,P〉0.05);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3.4%(31/910)和5.8%(25/434)(X^2=4.077,P〈0.05);乳糜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8%(53/910)和3.7%(16/434)(X^2=2.757,P〉0.05,);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1.5%(14/910)和1.6%(7/434)(X^2=0.011,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910)和4.6%(20/434)(X^2=5.913,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58/910)和10.6%(46/434)(X^2=7.349,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特别是前者术后肠梗阻、切VI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间甲状腺手术后96例再次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甲状腺癌再次手术者31例,占14.0%(31/221),高于总的甲状腺再次手术率的5.3%(96/1805)(P〈0.01)。96例再次手术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共14例,占14.6%,高于首次手术者的3.7%(63/1709)(P〈0.01)。两次手术为同一侧者51例,手术并发症为11例,占21.6%,高于两次手术为不同侧者的6.7%(3/45)(P〈0.05);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困难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首次手术时必须谨慎,应尽可能减少再次手术率。对需要再次手术者,应及时手术。再次手术时应小心细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效果。方法对获随访的65例同时发生于多个尿路器官的尿路上皮肿瘤进行回顾性总结。男39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66岁。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21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17例,肾盂癌合并膀胱癌14例,同时合并肾盂输尿管膀胱癌13例。T1 6例,T2 35例,T3 22例,T4 2例。G1 5例,G2 32例,G3 28例。随访6个月~14年。结果术前诊断同时存在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59例(90.8%)。术前诊断准确率B超32.3%(21/65),IVU 45.3%(29/64),逆行肾盂造影56.8%(25/44),CT 81.5%(53/65),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91.7%(11/12),CT三维重建联合膀胱镜检查100.0%(12/12)。术后再发膀胱癌46例(70.8%),2年内再发36例。G1、G2、G3术后膀胱癌再发率分别为20.0%、81.3%和67.9%,G1与G2~G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术后膀胱癌再发率分别为66.7%、80.0%和63.6%;T4 2例均于术后短期内死亡,无膀胱癌再发。术后即时膀胱灌注化疗术后膀胱癌再发率63.2%(12/19),未灌注化疗者73.9%(34/46)。3年生存率41.7%,5年生存率30,6%。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加膀胱镜检查是发现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的良好方法。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术后容易再发膀胱癌,肿瘤细胞分化不良者术后膀胱癌的再发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建议除定期膀胱镜检查外,尚需行尿路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74例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75例(LA组).开腹手术799例(OA组)。结果1774例患者术后共有21例(1.2%)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其中LA组4例(0.4%),OA组17例(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于1437例未发生穿孔的患者.两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1%(1/783)和0.3%(2/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461)。对于337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两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1.6%(3/192)和10.3%(1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明显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佛山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原发病因及高血压、贫血状况。方法收集2012年佛山市21家医院261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病因、合并高血压、贫血状况、血白蛋白水平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佛山地区21家医院261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其原发病分别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78例(占48.9%)、糖尿病肾脏疾病505例(占19.3%)和高血压肾损害219例(占8.4%)。梗阻性肾病、痛风性肾病、多囊肾病、狼疮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病、其他原因及原因未明者分别为191例(占7.3%)、65例(占2.5%)、60例(占2.3%)、39例(占1.5%)、26例(占1.0%)、89例(占3.4%)、138例(占5.3%)。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患者1804例,其发病率达86.6%,治疗率为83.7%,血压控制低于140/90mm Hg水平者1227例(占47.0%A),血压控制不达标1383例(占53%)。高血压控制常需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仅269例(占14.9%)患者应用1种降压药,应用2、3、4和5种或5种以上者分别为529例(占29.3%)、606例(占33.6%)、312例(占17.3%)和86例(占4.9%)。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0g/L的患者1832例(占70.2%),Hb≥110g/L者仅778例(占29.8%)。有493例(占18.9%)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有647例(占24.8%)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40g/L。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肾损害、梗阻性肾病,高血压和贫血控制不达标仍较突出。  相似文献   

10.
胰腺损伤5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诊疗过程。结果本组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48例。术前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升高者占61.2%(19/31),血淀粉酶升高者占44.9%(13/29),B超检查阳性率为45.5%(20/44),CT检查阳性率为63.6%(21/33)。术后发生胰漏16例(33.3%),胆漏2例(4.2%),腹腔脓肿4例(8.3%),腹腔出血6例(12.5%)。死亡7例,总体死亡率为13.5%。结论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结合受伤史,体格检查以及淀粉酶、B超、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术中探查胰腺对于胰腺损伤的诊断最为可靠。对胰腺损伤进行准确分级,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术的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年间545例梗黄术后并发症状况和防治消化道出血的经验。结果:545例术后并发消化道少量出血占29.5%(161/545),大出血5.3%(29/545),死亡1.7%(9/545)。1989年以前并发少量出血占36%(102/284),大量出血占6.7%(19/284)、死亡2.5%(7/284)。1990年后采取了有力的防治措施,明显减少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6%(59/216)、3.8%(10/261)、0.8%(2/261)。结论:梗黄术后并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性消化道粘膜病变。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充足供氧,术后加强抗感染和抑制胃酸等措施可以减少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肝移植受体术后发生真菌感染的诊治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29例发现真菌感染48例次,感染率为19.73%(29/147)。感染好发的部位依次为肺(33.34%,16/48),肠道(22.92%,11/48),泌尿系统(20.83%,10/48)。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占52.08%,光滑念珠菌感染占22.92%,热带念珠菌感染占12.50%,曲霉菌感染占8.34%,毛霉菌感染占4.17%。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41.38%,伊曲康唑治疗有效者占27.59%,科赛斯治疗有效者13.79%,24例感染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82.76%。5例死亡,病死率17.24%。结论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可早期诊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科赛斯等早期治疗是治愈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发生异位妊娠(EP)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中心2006年11月至2010年6月接受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冻融胚胎移植(FET)治疗后发生EP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19个周期获妊娠1,773例(42.02%),EP52例,发生率2.93%(52/1,773),其中单纯输卵管妊娠占88.46%(46/52),宫内外同时妊娠3例,发生率5.77%(3/52),宫颈妊娠、卵巢妊娠、宫角妊娠各1例,发生率各占1.92%(1/52);3种ART方式发生率比较,IVF-ET显著高于ICSI—ET和FET(P~0.05),ICSI—ET和FET无统计学差异;异位妊娠史、盆腔手术史、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发生EP的重要危险因素,胚胎移植数与EP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输卵管因素是ART后发生EP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床旁指数(BISAP)、Ranson’s、APACHEⅡ、CT严重程度指数(CTSI)4种评分系统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1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3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BISAP、Ranson’s、APACHEⅡ、CTSI4种评分系统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采用,检验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4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和死亡的价值,并计算优势比(OR),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BISAP评分≥3分者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4.4%(56/87)、16.1%(14/87)、8.0%(7/87),高于BISAP评分≤2分者的13.4%(40/298)、6.4%(19/298)、0.3%(1/2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8.1,19.7,P〈0.05)。Ranson’s评分≥3分者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52.7%(48/91)、22.0%(20/91)、7.7%(7/91),高于ltanson’s评分≤2分者的16.3%(48/294)、4.4%(13/294)、0.3%(1/29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27.3,18.5,P〈0.05)。APACHEII评分≥8分者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46.6%(27/58)、20.7%(12/58)、8.6%(5/58),高于APACHEⅡ评分≤7分者的21.1%(69/327)、6.4%(21/327)、0.9%(3/3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0,12.8,14.4,P〈0.05)。CTSI评分≥4分者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分别为51.4%(19/37)、51.4%(19/37)、16.2%(6/37),高于CTSI评分≤3分者的22.2%(77/347)、4.0%(14/347)、0.6%(2/3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95.3,40.1,P〈0.05)。BISAP评分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9%、64%、86%,AUC为0.848,高于其余3种评分系统(Z=2.02,4.22,4.78,P〈0.05)。CTSI评分预测局部并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95%、51%、96%,AUC为0.926,高于其余3种评分系统(Z=3.99,3.24,4.06,P〈0.05)。BISAP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100%,AUC为0.855,与其余3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0.03,0.14,P〉0.05)。结论BISAP评分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准确度高于Ranson’s、APACHEII、CTSI3种评分系统,CTSI评分预测局部并发症准确度高于其余3种评分系统,4种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AP评分有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65例采用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后并发症以及肛门控粪、排尿和性功能状况。结果全组患者随访6~38月,术后出现吻合VI瘘2例,吻合口狭窄3例,发生肝转移1例,无局部复发病例。术后6月、1年和2年对排粪情况满意者分别占61.5%(40/65)、84.2%(48/57)和88.9%(40/45)。术后1月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0.8%(7/65);男性患者术后1月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9.4%(7/36),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27.8%(10/36)。女性患者术后1月对性生活满意者占65.5%(19/29)。结论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可以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的保肛率和较满意的控粪、排尿及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4~1993年我院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共132例,其中9例属于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6.82%。各部位发生多器官癌的机会:肾盂6/16(37.50%),输尿管3/4(75.00%),膀胱9/109(8.26%),尿道2/3(66.67%)。本组9例中有7例为同时发生肿瘤,其中6例于术前同时明确肿瘤部位,诊断准确率85.71%。非同时发生肿瘤的2例,分别于肾盂癌术后6、29个月再发生膀胱癌。本文强调对尿路上皮癌病人不满足于单一部位的诊断,常规行全泌尿系检查,以防多器官癌的漏诊;对肾输尿管上皮癌病人,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和定期膀胱镜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T1G3膀胱癌复发后病理分级减低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4年收治55例原发性T1G3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5例首次手术方法均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均出现复发,次数1~9次。依据复发后是否发生病理分级减低分为2组:A组21例(38.2%),复发后有病理分级减退现象;B组34例(61.8%),复发后病理级别不变。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是否多发、术后是否膀胱灌注、复发后肿瘤是否浸润肌层、肿瘤病理分级改变以及无瘤生存期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原发肿瘤直径〉3cm者9.5%(2/21),复发后肿瘤肌层浸润者23.8%(5/21);而B组分别为38.2%(13/34)和52.9%(18/3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33)。2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8±16.6)%和(50.5±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减退现象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指标(P=0.044)。结论 原发性T1G3膀胱癌患者复发后病理分级减低者预后相对较好,复发后病理分级减低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老年头晕或眩晕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频率、狭窄血管的分布情况和动脉狭窄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导致头晕或眩晕的动脉狭窄原因。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筛选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年龄大于50岁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的患者726例以及健康体检者211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声频、搏动指数。结果(1)头晕或眩晕患者中131例有脑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18.04%(131/726),远高于健康体检者的2.84%(6/211)。(2)单纯颈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发生率为38.93%(511131),单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发生率为36.64%(4811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椎动脉狭窄者29例,占22.14%,其中单侧椎动脉狭窄占55.17%(16/29),右侧椎动脉狭窄明显多于左侧椎动脉。(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者占8.40%(11/13).(5)脑血管狭窄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为46.56%(611131),糖尿病发生率为19.08%(251131),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狭窄患者(P〈0.01)。结论TCD检测对门诊中老年头晕或眩晕患者脑血管狭窄筛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