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谷氨酸脱氢酶(GLDH)、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和胆碱酯酶(CHE)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53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84例)、慢性肝炎(93例)、肝硬化(46例)、肝癌(30例)4组;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TBA、PA、CHE、GLDH、CysC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各组患者PA、CHE浓度明显降低,以肝硬化和肝癌组最为明显;CysC、GLDH、TBA显著升高,依次为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HE变化反映各型肝炎早期肝细胞的损害程度。TBA、CysC、GLDH是各种肝病的敏感指标,对肝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患者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argininosuccinate lyase,ASL)的分泌及与肝病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102例明确诊断的肝病患者,测定血清ASL、甘氨酸胆酸(GC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并与71例非肝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肝病组血清ASL水平显著高于非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而非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A、ALT和AST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显示ASL诊断肝脏疾病的诊断效率高于GCA、ALT和AST,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病患者血清ASL水平与GCA、ALT、AST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ASL是反映肝脏疾病的灵敏指标,与常见的肝病血清学诊断指标有关联性,且诊断效率最高,适合临床开展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常用血生化指标检测在各种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ALT、AST、GGT、CHE、TBA、AFU、BMG和AFP检测在各种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326例各种肝病患者和18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以上项目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性肝炎组中ALT、AST、GGT、TBA、BMG升高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常用血生化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病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胆碱脂酶(CHE)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肝脏B超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观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8例,检测其血清CHE和ALT,并做肝脏B超检查,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慢性肝炎病程的进展,CHE活性逐渐下降,ALT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随病程进展,肝脏光点增多增粗逐渐减少,而弥漫性改变和肝硬化比例增加,3组的光点增多增粗、弥漫性改变和肝硬化3项结果经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CHE和ALT及肝脏B超征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慢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及其它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肝硬化患者升高更加显著(P〈0.01);(2)肝硬化患者TBA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的升高逐渐递增,且C级与A、B级之间TB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BA阳性率分别为28.6%、88.3%和100%,肝硬化患者的TBA阳性率高于ALT、AST和TBIL;(4)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TBA阳性率与A、B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Pugh分级B、C级TB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肝功能实验指标(P〈0.05)。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对监测肝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损害方面比常规肝功能项目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6.
肝脏病变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玲 《山东医药》2011,51(14):108-109
目的观察肝脏病变(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14例肝病患者和9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结果肝病组血清ALT为(82.0±73.6)U/L、ALB为(35.6±6.4)mg/L、PA为(136.7±53.6)mg/L,对照组分别为(25.6±8.8)U/L、(44.5±9.4)mg/L、(250.5±44.8)mg/L,两组ALT、PA比较,P分别〈0.05、0.01。肝病组中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其他肝病患者血清中PA分别为(82.4±30.1)、(154.0±37.6)、(129.5±65.7)、(97.7±67.9)、(189.4±45.4)mg/L,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其他肝病患者比较,P均〈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A水平降低,PA可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及前白蛋白(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和134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血清TBA、CHE及PAB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其他各组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重度组以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除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组,其他各组血清P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BA、CHE和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检测,并对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胆固醇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最低,并与Child-PughA级和B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可敏感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动态观察CHE的变化对判断慢性肝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清前蛋白(PA)与胆碱酯酶(CHE)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肝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对比2组人员血清前白蛋白(PA)与胆碱酯酶(CHE)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在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血清PA及CHE的含量与对照组血清PA及CHE的含量分别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t=10.45,P〈0.05;t=8.28,P〈0.05)。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肝癌的血清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6,P〈0.05;t=8.34,P〈0.05;t=13.56,P〈0.05;t=9.12,P〈0.05)。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血清CH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6,P〈0.05;t=8.78,P〈0.05;t=10.34,P〈0.05)。[结论]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胆碱酯酶(CHE)变化能灵敏、快速反应肝病发生时,肝脏的损害程度,可作为一类诊断肝病的指标广泛应用并推广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RBP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分别检测161例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各组肝病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异常率均高于同组PA、ALB的异常率(P<0.05)。重型肝炎组死亡者RPB、PA均显著低于存活者,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RB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贮备功能,对估计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变化,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RBP与PA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ALB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RBP、PA和ALB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RBP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43,P〈0.01),血清RBP、PA亦分别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1=0.602,r2=0.529,P均〈0.01)。结论血清RBP、PA和ALB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而RBP与PA比ALB能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三者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7AA-H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17AA-H营养支持,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CT)、碱性磷酸酶(AK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TP、ALB、TRF、PA、RBP、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TP、ALB、TRF、PA、RBP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TP、ALB、TRF、PA、RBP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肝功能不全患者采用17AA-H作为氮源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是否存在肝损害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中、重度SAHS患者134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分为SAHS肥胖组69例、SAHS非肥胖组65例和对照肥胖组30例、对照非肥胖组30例,观察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CHO)水平的变化,肝脏彩超形态学表现,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率,并对SAHS组血清ALT、AST水平与睡眠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AHS患者血清ALT、AST、GGT、TG和CH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SAHS组发生NAFLD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HS肥胖组肝损害与非肥胖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SAHS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正相关(r分别为0.601和0.352,均P<0.05),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r分别为-0.513和-0.442,均P<0.05)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r分别为-0.461和-0.305,均P<0.05)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SAHS组血清ALT水平与患者AHI和LSaO2呈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SAHS患者确实存在肝损害,发生NAFLD的几率明显增高,肝酶水平与患者AHI、LSaO2密切相关,慢性间歇性低氧可能是造成肝损害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临床化学指标实验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化学指标对指导肝移植实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98例肝移植受者病历,按出院诊断标准分为治愈组、治愈合并并发症组、死亡组3组.分析3组受者12项临床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ALT,AST, ALD,GLDH是预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良好指标.TB,DB,TBA是预测移植肝脏存活,恢复其胆汁分泌、排泄功能的指标.PA,CHE是反映移植肝脏存活、恢复其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指标.急性排斥反应ALT,GGT, ALP, TB,DB有诊断价值.抗排异药物毒性反应ALT,AST, GGT, TB,DB有特异性.胆道狭窄/梗阻TB,DB有诊断价值.胆道感染时ALT, GGT有诊断特点.肺部感染时ALT,TB,DB有诊断意义.切口感染时ALT,GGT, GLDH有诊断价值.肝脏无功能临床化学指标3个特点:PA,CHE逐渐降低;TB,DB居高不降,甚至逐渐升高;ALD,GLDH进行性升高.结论:临床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判断肝脏存活、肝功能恢复,诊断、鉴别不同并发症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如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和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组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病毒DNA载量及ALT、AST、TBiL检测水平、Child-Pugh分级等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上有明显差异,HBeAg阴性组年龄较阳性组大;阴性组病程较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如ALT、AST、TBi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水平较阴性组高;Child-Pugh分级A级阳性组患者较多,而C级阴性组患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DNA载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病毒DNA载量大于阴性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两者无明显差别;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eAg阳性和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在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组、病毒DNA载量上有差异,两组肝癌发生率和性别构成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3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实验组1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6、12个月检查各组患者肝脏功能、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肝纤维化、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病毒学应答、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实验组患者ALT、AST、TBIL、ALB、肝纤维化系列(LN、HA、PC-Ⅲ、Ⅳ)、CHE、PT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ALT:F实验组=11.432,F对照组=8.231;AST:F实验组=13.197,F对照组=9.732;TBIL:F实验组=10.964,F对照组=8.692;Alb:F实验组=2.846,F对照组=3.691;CHE:F实验组=67.428,F对照组=70.285;LN:F实验组=20.462,F对照组=16.390;HA:F实验组=30.421,F对照组=23.521;PCⅢ:F实验组=23.532,F对照组=17.397;IV:F实验组=20.386,F对照组=15.496;PT:F实验组=1.752,F对照组=0.950。P均〈0.05);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均较治疗后6月显著增加,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毒应答率高,短期观察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血清胆碱酯酶和补体C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血清胆碱酯酶(CHE)和补体C3由肝细胞合成,在肝硬化时其合成受到影响。因此血清CHE和补体C3有可能成为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的辅助指标。目的:探讨血清CHE、补体C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262例肝硬化患者和9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HE、补体C3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血清CHE、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R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血清CHE、补体C3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HE、补体C3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由A级至C级变化而逐渐降低。结论:血清CHE和补体C,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相关,结合Child-Pugh分级可更好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并有利于帮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