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1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予以讨论。结果:患者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腺样及小管状排列.胞质少.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T1Vimentin、CK、EMA均阳性.Syn、RCC、SMA、HMB15、CD10、CD34、CgA、Chr均阴性;病理学诊断符合后肾腺瘤特点。术后随访18个月.未她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肾脏上皮组织的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2018年11月19日于外院行CTU检查,诊断为双肾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肾脏恶性肿瘤,另双肾多发囊肿,胰腺多发囊性变伴多发小钙化灶。患者于2018年12月3日入住我科,经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为了控制肿瘤进展,患者及家属一致要求先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然后左肾再行微波消融治疗。患者于2018年12月7日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标本肉眼所见:肾组织大小8.5 cm×5.5 cm×3.5 cm,相连输尿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 2020年3月4日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4 d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单发占位。腹部增强CT及三维重建检查示右肾2个占位性病变。行后腹腔镜右侧肾部分切除术, 术中确认右肾最下极和中下级各有1个肿物。病理诊断:肾平滑肌瘤、肾嗜酸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1年,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单侧肾脏同时发生两种肿瘤性疾病罕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肾脏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4~2010年收治5例肾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均生活在包虫流行区,临床表现主要以腰部包块,隐痛不适,肾绞痛伴尿频尿急尿痛“米汤样尿”为主,辅助检查主要经B超、CT诊断、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4例行肾包虫内囊摘除术,其中1例先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大网膜填塞再行右肾包虫内囊摘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5例患者术后随访12~46个月无复发。结论:肾包虫以腰部包块,隐痛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可通过B超、CT、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后肾腺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29岁女性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腰部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肿瘤,16层螺旋CT诊断为右肾肿瘤(良性可能大),行肾肿瘤剜除术,术中见肿瘤被膜完整,切面色灰白,质地均匀,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为乳头状肾细胞癌,随即行肾癌根治术.镜下肿瘤细胞呈腺样或乳头状排列,并有砂粒体.免疫组化:NSE(+)、Ki67、Vim为阳性.病理诊断:右肾后肾腺瘤.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后肾腺瘤术前难以依据影像学特征明确诊断,术前肿瘤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对明确诊断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后肾腺瘤的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1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7岁。查体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6d,CT及MRI示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术前诊断良性病变。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术中见肿瘤对肾组织有推挤样边界,位于右肾上极,冰冻切片诊断低度恶性黏液性上皮性肿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右肾上极6cm×5cm×4cm类球形肿物,边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实性梁索状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Alcianblue染色(+)。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7(+)、EMA(+)、Vimentin(+)、34βE12(+)。病理诊断: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性细胞癌。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应与其他肾脏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囊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案。方法:对1例阴囊多发表皮样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讨论。结果:本例患者阴囊多发肿块,进行性长大,触之质软,无疼痛等不适。仔细体检,术前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阴囊表皮样囊肿,术后切除病变组织块送病检证实为阴囊表皮样囊肿。随访3个月无明显不适。结论:阴囊多发表皮样囊肿是阴囊罕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不适,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预后良好,但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肾脏占位病变,一侧为囊性占位病变;4例显示单侧肾脏单发囊性占位病变,左肾3例,右肾1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6~68岁,平均56.4岁;肿瘤体积21.84~208ml,平均101.96ml。按照Bosniak分类,Ⅱ类1例,Ⅲ类2例,Ⅳ类2例;T1期2例,T2期2例,T3期1例。3例术前诊断为囊性肾癌,1例为肾脏囊肿,1例为肾嗜酸性细胞瘤合并囊性肾癌。2例行肾癌根治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行囊肿去顶减压术后2周行肾癌根治术。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证实为透明细胞癌2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癌1例,嗜酸细胞腺瘤伴囊性变1例。平均随访34.4个月(10~66个月),1例发生骨骼及肺部转移,余4例均无复发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广义上的肾癌分类,有四种分型;与其他类型肾癌相比,大部分恶性程度较低。囊性肾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对于可疑病例,术中需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此类肿瘤,建议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9.
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治(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1岁。5例临床表现均为低血钾,4例行血浆肾素、醛固酮测定,表现为高肾素、高醛固酮血症3例,血浆肾素、醛固酮正常1例。结果:5例患者中1例术前怀疑右肾上腺肿瘤、右肾肿瘤,行手术探查,术中冰冻病理示肾脏良性肿瘤行肾脏肿瘤剜除,右肾上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右肾球旁细胞瘤,正常肾上腺组织。4例术前明确诊断者行肿瘤剜除术治疗。5例患者术后血钾、血浆肾素、醛固酮、血压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3个月至10年未见肿瘤复发及高血压再发。结论:肾球旁细胞瘤为良性肾脏肿瘤。术前应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肿瘤根治性切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睾丸表皮样囊肿的认识,探讨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治疗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行保留睾丸术式治疗的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均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表皮样囊肿。随访无复发,未出现睾酮分泌减少及性腺功能低下。结论保留睾丸术式治疗睾丸表皮样囊肿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肾脏替代性脂肪瘤病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替代性脂肪瘤病临床少见,1941年首先由Rorer报道,临床上往往不易诊断。我院从1991~1994年间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担告例1女,41岁。因反复右腰腹胀痛伴尿浊12年入院。体检:右盼线下触及肾脏,肾区叩痛。B超提示有肾增大,皮质薄,有液性暗区及强光团并声影。IVU示右肾不显影。行右肾切除术,痊愈。病理检查:肾脏20cm×17cm×10cm大小,呈多囊状,切开后见脓性液体,实质萎缩,围绕结石4cm范围内髓质被脂肪组织替代,肾门、肾窦有大量脂肪增殖。病理诊断:右肾结石伴肾部分替代性脂肪瘤病。例2女,SO岁。因间歇性石腰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表皮样囊肿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岁,体检发现膀胱占位人院,超声提示膀胱3cm×4cm×3cm高回声占位,CT提示膀胱内占位,密度高于液性,但低于软组织,无明显强化。结果:患者行手术治疗,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膀胱壁内,白色,表面有被膜,血运差,完整切除肿物,剖开肿物见内容物为白色、豆渣样。病理回报:膀胱壁肿物被覆移行上皮之黏膜下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1周痊愈出院,随访15个月未见肿物复发转移。结论:膀胱表皮样囊肿临床极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无此类报道。膀胱表皮样囊肿尽管罕见,也应为膀胱肿瘤的鉴别诊断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术中确定相应手术方式中的作用.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95例.男114例,女81例.年龄17 ~78岁,平均52岁.病变位于右肾104例,左肾89例,双肾2例.体检发现129例,有临床症状66例.占位病变长径≤4.0 cm者128例,4.1 ~7.0 cm者49例,>7.0 cm者18例.比较术中快速病理和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的诊断结果.肾肿瘤患者行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为透明细胞癌115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2例,肾腺癌12例,恶性肾肿瘤1例,未分化癌1例,良性肾肿瘤47例,肾囊肿8例,尿路上皮癌7例.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结果为透明细胞癌122例,乳头状细胞癌8例,嫌色细胞癌6例,肉瘤样癌2例,肾母细胞瘤1例,良性肾肿瘤41例,肾囊肿8例,尿路上皮癌7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诊断肾脏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100.0%,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97.4%.病理亚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透明细胞癌94.3%,乳头状细胞癌25.0%,嫌色细胞癌16.7%,肉瘤样癌和肾母细胞瘤0,良性肿瘤97.6%,尿路上皮癌100.0%.180例肾肿瘤患者中57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23例行肾切除术.两组肿瘤最长径≤4.0 cm患者分别占80.7% (46/57)和62.6%(7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患者分别占31.6%(18/57)和93.5%(11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肾脏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病理亚型中,肾脏透明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符合率高.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肾脏肿瘤大小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1例MRTK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18岁,临床表现为右腰部疼痛1个月。B超示右肾中高回声占位,边界清楚,周围有血管绕行,其内血流信号丰富。CT示右肾占位9.5cm×6.0cm,不均匀强化,腹主动脉旁可见软组织肿块影。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行右肾切除术,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可见成团软组织块,与血管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取活检。病理报告:肿瘤由小圆形细胞构成,富含胞质,部分嗜酸性,部分细胞呈空泡状。免疫组化:CK(+),Vimentin(+)。病理诊断右肾MRTK。患者术后4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MRTK临床罕见,生物学行为进展快、浸润性强,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对于发病年龄低及临床分期高的肾肿瘤患者应考虑MRTK的可能,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尿管十二指肠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输尿管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反复右侧腰痛,肉眼血尿1年。B超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上端占位,可疑输尿管肿瘤;CT示右侧肾黄色肉芽肿。逆行性造影肠道内显示造影剂,怀疑输尿管十二指肠瘘。肾核素扫描示右肾无功能,左肾功能好。术前诊断为输尿管十二指肠瘘。结果:手术采用经腹腔路径,术中见右肾与腰大肌粘连,瘘口位于上段输尿管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切除右侧肾脏后,修剪十二指肠瘘口,行上段空肠的Roux-Y吻合修补十二指肠瘘口。切开肾脏标本见瘘口位于距离肾盂2cm处上段输尿管。术后病理学检查在炎症组织中存在泡沫状巨噬细胞,诊断为肾脏黄色肉芽肿,术后恢复好,10d出院,随访1年患者健康,未述不适。结论:输尿管十二指肠瘘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正>睾丸表皮样囊肿是人体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本院自1998年7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睾丸表皮样囊肿3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疗水平,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30例,年龄12~56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类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例原发性肾脏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例1,女,48岁。因右腰酸痛1个月入院。B超示右肾中上极中等回声占位,边界清楚,内有血流信号。CT示右肾中上极10.0cm×7.5cm实性占位,增强后病灶均匀轻度强化。例2,男,44岁。体检发现左肾占岱40天入院。B超示左肾门处中等回声占位,边界清楚,内有血流信号。CT示左肾中极肾门处3.7cm×3.5cm实性占位,增强后病灶均匀轻度强化;其内伴-钙化点。结果:2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病理检查镜下肿瘤细胞形态为多边形,嗜酸性颗粒状细胞质,边界不清,呈柱状或缎带状排列混合有实性巢状排列;细胞核呈园形大小一致,核分裂像难见。免疫组化:突触素、波形蛋白均为阳性。病理诊断为肾脏类癌伴淋巴结转移。例1术后30个月死于肝骨转移;例2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原发性肾脏类癌临床罕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根治性肾切除应为治疗原发性肾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并肾静脉及腔静脉取栓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并肾静脉及腔静脉取栓术的可行性. 方法 右肾占位病变患者2例.增强CT显示1例肿物部分延伸至肾静脉及腔静脉内,1例右肾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并突入腔静脉内.均在全麻下行经后腹腔镜下根治性右肾切除及肾静脉、腔静脉取栓术.术中放置4个穿刺套管针,切断肾动脉后游离腔静脉及肾静脉,腔镜血管阻断钳部分阻断腔静脉,切开腔静脉取出瘤栓,缝合腔静脉,完整切除肾脏及瘤栓. 结果 2例患者的腔静脉瘤栓长度分别为0.3和1.0 cm,均安全取出,术后恢复良好,5 d出院.病理诊断分别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透明细胞癌1~2级.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对选择性肾肿瘤并肾静脉及腔静脉瘤栓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并肾静脉及腔静脉取栓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盂脂肪瘤样增生的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肾盂脂肪瘤样增生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予以讨论。结果术前拟诊为右肾盂占位性病变并右肾轻度积水,行开放根治性右肾输尿管全切除术+经尿道输尿管口膀胱壁袖套状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见肾盂处较多脂肪组织、纤维组织,邻近肾实质间质黏液变性,考虑为右肾盂脂肪瘤样增生伴肾实质黏液变性。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肾盂脂肪瘤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脏疾病,术前谨慎诊断以减少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