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摩(又名推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不灭。它的流派众多,却都基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学说;它对经穴按摩就更加重要了。经穴按摩就是用手按摩经穴。经穴受到刺激时,可以出现循经感传现象①、②、③、④、⑤。另外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反应,如经穴发光的变化⑥,穴位肌电的变化,(3)(8)(9)至于郑怀贤伤科经穴按摩引起的肌电反应尚无研究。这是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伤科经验穴的努力;本文拟探讨这种肌电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及剖宫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实验组36例,对产后及剖宫产后尿潴留的产妇进行阴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对照组36例,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加理疗及诱导排尿。结果实验组1次单侧注射成功34例,两侧注射成功2例,有效率达100%。结论阴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尿潴留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和很多中老年人一样,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常表现为小便不畅。我平时喜欢学习自我按摩知识,发现按摩阴陵泉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胫骨后缘和腓肠肌我和很多中老年人一样,  相似文献   

4.
井、荥、俞、经、合穴又称五输穴。它是特定穴的一种。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穴,亦是治疗疾病收效大的穴。这些穴为什么疗效高?古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是否有道理?实有值得探讨研究的必要。笔者认为,随着人类的出现,也就揭开了人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史。故只满足于用宇宙间自然现象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生理的唯物观是不够的,必须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加以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肩周炎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针灸患者肩周围双侧中平穴、绝骨穴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结果本组治疗的26例肩周炎患者中,痊愈20例占76.9%,显效4例占16.1%,好转2例占7%,总有效率100%。结论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较好,治疗次数少,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古今临床文献中灸法临床特点,以发展和完善灸法的临床功能。方法:以灸法古籍《神灸经纶》和近5年(2009~2013)公开发表的灸法临床文献为样本,采用计量方法分别从疾病种类、取穴和操作等方面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现代文献中灸法治疗的疾病共8类146种,《神灸经纶》中灸法证治疾病10类392种;现代文献中灸法选穴范围相对较窄(总215穴298穴),而每个处方的用穴数稍多(平均4.07穴3.42穴);《神灸经纶》主要采用艾炷直接灸,现代文献中灸法多与其它治法配合使用,并更多采用艾条悬灸。结论:古今灸法在疾病种类、取穴、操作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现代灸法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临床常用外迎香、内迎香、鼻夹等穴治疗鼻炎,疗效并不理想。可能是穴位距鼻腔远、针感不强所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鼻软骨中点有一小孔,三叉神经在此通过,是一个敏感区。经多次试验,证明针感特强。经对鼻炎患者试验治疗,效果显著。参阅《针灸大成》等书籍证实此穴既不在十二经穴,也不在经外奇穴,是个“阿是穴”。因对鼻炎有特殊疗效,暂称为“鼻炎穴”。二年来,对5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6%,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脓毒症血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0例(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非脓毒症患儿32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儿血清中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的含量。结果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儿经有效治疗后,血清C反应与心肌酶水平均明显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脓毒症患者,检测器血清中C反应蛋白,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而心肌酶水平的高低在判断患儿疾病严重性与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采用针灸法治疗产后尿潴留4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产后尿潴留45例,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为29.5岁。 采用膀胱区热敷挤压,温水冲洗会阴部缓解尿道括约肌的痉挛,再用针灸法,主穴取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中气下陷者加足三里,留针30分钟,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医的经络穴说,整个人体分为十四条经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通络,即“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每一条经络,在人体都有它的本经穴位,当身患疾病时,用针刺在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调整气血、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承满,梁门穴位温度失衡对慢性胃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荣莱  王立 《贵州医药》1989,13(3):133-135
对十二经井穴对称规律的研究,首推日本赤羽幸兵卫氏1950年发表的知热感度测定法。西德福尔从1953年起在穴位上进行无针电刺激,发现穴位与内脏间有相关联系。1978年盖国才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较系统地(?)总结出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1981年严智强等探测人体体表向外界发放的超微弱可见光(冷光),发现健康人两侧发光对称系数基本对称;在患某些疾病时,可于相关经络的井穴或原穴上,出现冷光信息的失衡。获原晖章发现经穴部位的温度对称性比体表非经穴部位更  相似文献   

12.
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面较广,治疗病种较多,不便一一列举。这里只是按系统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病种予以介绍,并附病案举例及插图。列举这些病种、病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具体的指示出各种疾病敏感压痛点最多出现的主要部位与规律,和疾病治疗效果反应的情况,供查找敏感点时作参考。一般来说,敏感点出现的部位,多是反应疾病所在的位置,不大反应疾病的性质与  相似文献   

13.
自Samuelion首次利用家兔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建立模型以来,已成为通常采用的复制急性心肌缺血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对心肌缺血病人或动物模型生理、生化指标观察的报导,其中观察心脏及其他疾病经穴导电量值高低变化的工作虽有报导,却存在相反的结果和争论。对人体经穴温度对称规律的报导不多。并且,在测量人体体表电阻及温度中都存在测量精度及手段上的困难。而对体表超弱发光规律与心肌缺血的关系,则未见有类似工作。我们曾对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冠心病病人作了电生理指标的观测,对虚证等多种动物模型的体表发光规律也进行了探讨。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探寻新的高精度的客观测量手段,观察心肌缺血疾病发生、发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甲氟哌酸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心脑血管疾病兼有感染的患,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也常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我们对两同时应用药物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和观察,发现甲氟哌酸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混合后立即产生极明显的沉淀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穴疗法全称为“穴位模拟生物电脉冲刺激疗法”。它用“电穴仪”所产生的类似生物电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神经干、肌肉运动点、痛点,以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个疗法是针灸学和新医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针刺手法是针刺的枢纽,针刺的效果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来体现的。针刺的基本功首先是手法,针刺手法掌握的不纯熟,就不能把经穴与疾病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对胃肠蠕动的增强或减弱,只有通过不同的针刺手法才能体现出来。又如:“面口合谷收”,怎样才能使合谷穴的针感(得气)传导至“面口”,这是靠针刺的手法来完成的。在临床中取得针刺感应,它的传导扩散,决不是单纯刺激的强弱问题,而是运用针刺手法与经穴的有机结合的问题。经络的循行在机体上是有规律的,经穴是“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也即气血集聚的地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多甙致白细胞减少与肾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我们用雷公藤多甙治疗肾小球疾病53例(主要用于持续性蛋白尿者)。经仔细观察,发现此药对WBC的影响与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密切,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意义较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肿痛消贴穴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慢性关节肌肉疼痛疾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治疗组给予肿痛消贴穴,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乳胶剂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适合感,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肿痛消贴穴与双氯芬酸乳胶剂有着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伯尔格氏病,是中小动静脉一种可导致血管闭塞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采用常用的穴位,如足阳明胃经,优免、阴市、足三里,足太阳脾经,阴交、阴陵泉,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等,并在得气后加685电疗仪刺激和穴位注射,诸穴交替使用,根据患者的身体强弱以确定推药速度。要点是左手揣穴、右手辅助,以揣摩穴位处肌肉厚薄孔隙大小,确定进针方向和深浅、并创新了旋转滚摇,压按升降等方法。此外就是控制针下气向前、后、左、右的传导。针前必须细心进行四诊八網,对疾病得以正确的诊断,亦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贵双 《北方药学》2014,(8):148-149
观察经气在手足三阳经、带脉的运行特点及经穴的特异性,如实记录与探讨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