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低温与常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给予36.5~37.5℃常温状态下常规治疗,研究组在直肠温度(rectum temperature ,RT )32.5~34.5℃的亚低温状态下常规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 ,Fg)、D‐二聚体(D‐dimer ,DD)等进行72 h监测,分析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受伤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变化规律,对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 PT、APTT、TT、Fg以及DD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T、APTT、TT、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2.86%、0%,对照组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1%、34.29%、25.7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高凝状况,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进而抑制继发的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患者的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一时期健康体检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及GCS和GOS和不同GCS及GOS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观察组PT、FIB、FDP和D-二聚体差异显著(P0.05),APTT和TT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GCS和GOS评分患者的PT、FIB、FDP和D-二聚体显著差异(P0.05),APTT和TT无差异(P0.05)。结论患者的PT时间延长,FIB、FDP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T、FIB、FDP和D-二聚体可反映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与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CH)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纳入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100例CI和100例CH患者,同时纳入10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CO组),测定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mer,DD)。结果 CI组PT、APTT、TT显著低于CO组(P0.05),而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CO组(P0.05);此外,CH组PT、APTT、TT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CO组(P0.05),而Fib显著低于CO组(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可用于临床对CI和CH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比较亚低温治疗与未采用亚低温治疗 (常规治疗组 )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C)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D -二聚体 (DD)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PC ,PT ,DD于伤后第 3天异常最为显著 ,第 5天异常呈减轻趋势。亚低温治疗组PC ,PT及DD伤后第 3天异常呈减轻趋势 ,伤后第 5天基本恢复正常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APTT异常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 ,是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异常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3、7、14、21d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检测;24h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脑出血组1、3、7d FIB与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21d恢复至正常水平;FIB、D-D水平升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血部位无关;两组比较PT、APTT、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24h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出血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浆FIB、D-D含量增加,血小板MPV、PDW增大,提示脑出血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同时血小板体积增大、新生血小板增多,促进止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监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ACL 3000型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PT、APTT、TT、FIB,采用ELISA方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降纤酶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P<0.05),对其它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降纤酶能降低纤维蛋白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急性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rinogen,FIB)、 D-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变化 ;方法 :测定5 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 1天、 3天、 7天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变化。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用美国 ACL .Futura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D-二聚体采用免疫金标法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采用胶乳凝集法 ,试剂均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天、 7天时纤维蛋白原增高 (P<0 .0 5 ) ,D-dimer在 1天时增加 (P<0 .0 5 ) ;结论 :D- dimer暂时性升高 ,是纤溶系统时 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炎症因子表达及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检测3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IL-6及PT、APTT、TT、Fg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L-6高表达及PT、APTT、TT、Fg等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异常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判断病程变化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T、AP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显著改善凝血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三者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ACI患者126例,于介入治疗前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介入治疗后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检测PT、APTT、TT、FIB、血清MMP-9、VEGF、D-D水平。介入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血清MMP-9、VEGF、D-D水平检测对患者ACI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介入治疗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介入治疗前相比,介入治疗后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ACI组PT、APTT时间缩短,FIB水平降低(P <0.05);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与PT、APTT、FIB呈负相关,血清VEGF、D-D水平与TT呈正相关(P <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 <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MP-9、VEGF、D-D水平预测患者介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敏感度为71.7%,特异性为92.9%)、0.859(敏感度为89.1%,特异性为82.5%)、0.880(敏感度为87.0%,特异性为87.5%),三者联合预测ACI患者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932(敏感度为98.2%,特异性为86.0%)。结论 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在介入治疗术后均显著降低,可作为预测不良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Delayed traumatic syringomye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6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观察并CT复查,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46例,保守治疗14例。结果恢复良好20例,中残18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2 例。结论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高龄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细致观察,早期CT复查可以及时发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