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贵刊1984年第3期临床报道“下法治疗内科急症案例并体会·乙型脑炎例”后,颇受启发,获益非浅。“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由于暑邪极易耗气伤津,特别是小儿很易出现津气欲脱之危候,所以历代医家都推崇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  相似文献   

2.
下法为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83例仪征市人民医院传染科(2111400)朱恒兴,周昌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我科自1978~1988年夏秋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乙脑Ⅰ、Ⅱ、Ⅲ号三张协定方,治疗不同类...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其发病急,传变快,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我们采用清热通下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中药基本处方:生石膏60~150g,生大黄10~15g,知母20g,连翘30g,二花30g,竹叶10g,生地20g,麦冬...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乙脑”13例体会黄存垣李金华(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疫、暑温、暑厥、暑湿、柔痉等范畴。现将13例病...  相似文献   

5.
努力运用中医中药开展急重症的治疗工作,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促进中医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举急重症治验数例,略陈心得体会,就正于同道。一、乙脑极期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温”、“暑痉”之范畴,其为病来势凶险,传变迅速,若治不及时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在夏秋季流行。按本病的发病季节和症候特征,中医属“暑温”范畴,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现就其病机传变规律和中医治疗等问题,结合自己的体会,探讨如下: 乙脑病机传变规律本病的病机传变多以卫气营血学说来阐明,但从乙脑的流行特点来看,又与祖国医学的疫病相似。同一季节发病,大小同病,症状相似,起病急,变化快。因此在病机传变上又有它特殊的规律性。卫气营血是说明病邪由表入里逐步深入的不同阶段,但由于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临床上所见症候很少见卫气营  相似文献   

7.
用通下法治疗重症乙脑虞觐冠江苏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祖国医学中暑温、暑风、暑痉等病证范畴。一般轻型乙脑患者,通过对症、支持疗法,多数可以痊愈,惟重症乙脑,由于来势凶、病情重、传变快,治疗常感棘手。有的患者开始即见高热、昏迷、频繁...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祖国医学认为,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但据笔者临床治疗体会(曾用中医中药治疗乙脑47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符合乙脑的传变及病机演变过程,但由于乙脑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仅仅固守其“经”而立“法”,往往难于掌握病情的变化速度,而致药未服,病已变。经临床治疗发现热、风、痰为本病的共有症,热、风、痰的发展符合乙脑的病机变化,故辨治以热、风、痰为纲,治则以清热、熄风、化痰为主。现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危害极大,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的急性传染病,至今尚缺乏特效方法。我们近年来以中西医合方法治乙脑66例,轻型13例,普通型20例,重型33例。治愈者59例,治愈率为89.3%。本文仅谈谈中医辨证论治的体会。乙脑属祖国医学暑温范畴,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但由于乙脑病情传变迅速,临床上很少见卫气营血症状单独出现,往往多见“卫气”或“气营”同病,“营血”症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下法”在急腹症和传染性热病方面应用已取得突出的成就。本文介绍了应用中医“下法”预防,治疗十种老年常见慢性病,使传统医学的“下法”在临床医学,老年保健上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文中就“下法”对十种老年病中的运用,方药作初步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下法”能预防,治疗老年病,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和机理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力图为祖力学学的“下法”拓宽治疗范围而提供临床经验,以便进一步掌握“下法”的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中医暑温、伏暑等范畴。临床报道中医药治疗配合现代医学的对症、支持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近10a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江氏[1]认为,由暑温邪毒,夹风夹湿侵袭人体,热盛生风,炼液为痰,或湿热蕴结成痰,...  相似文献   

12.
<正> 笔者从1974年以来治疗了200余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曾充分运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根据本病流行季节和主要症状来看,属于"暑温"、"湿温"、"暑风"、"暑厥"等症.在临床上用温热病的理论和诊治方法,治疗本病确有一定疗效.根据乙脑的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暑风","暑厥"型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临床上多起病急骤,来势凶猛,是发生于夏秋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从中医温病学来分析,它属于暑温、暑厥、暑风等病的范围。近几年来,我们在中西医团结合作下,对本病采取以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初步探索出了一些经验,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降低了死亡率。现将1976~1979四年内治疗的31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疗“乙脑”毋忘祛湿郭沫元(江西省莲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莲花337100)关键词乙型脑炎;辩证论治“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暑温与伏暑范畴。临床上多出现暑热炽盛、邪陷心包等危重证候。在治疗上多以祛暑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5.
根据祖国医学的记载,“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暑温”、“暑风”、“暑痉”,而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笔者在近几年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47例中,感到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然符合“乙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述了黄疸的理、法、方、药,并提出“但利其小便”“当下之”等治疗原则。现代医学从胆红素的产生、代谢、排泄机制论述了黄疸的形成,中医下法能有效阻断肠肝循环、减压、促进胆汁排泄及肝细胞再生,是中医药治疗黄疸的关键。中医下法治疗黄疸能迅速改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运用下法时,不能仅限于有“下之之证”才用,也勿受限于“痞、满、燥、实”等大实之证才用,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同时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使用过度伤及脾胃阳气。  相似文献   

17.
下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多为驱邪而设,力专效宏,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失当则变证丛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应用下法治疗多种杂病,同时也谆谆告诫下法的禁忌,本文就《金匮要略》禁忌条文进行了简要探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始于1958年前后.多数人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以前的医书虽也有记载“关格”用大承气汤治疗的,但多数医家治疗“关格”是不用攻下法,并且把下法作为治疗“关格”的禁忌. 急性肠梗阻为病邪在里,虽有“病邪在里则下之”之说,但攻下法为古人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之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下法,就是攻法,……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胃肠,都要攻下,……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大承气汤之用,必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1))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温病的治则 ,前贤有“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的箴言。诚然 ,温病是热病 ,最易伤津耗液 ,故保津存液极为重要。正因为如此 ,也有人提出“温病忌下”的观点 ,其依据无非是因“下”能造成失水 ,导致耗津之液。如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说 :“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 ,终用甘酸敛津 ,不必用下”。认为暑温耗气伤津 ,攻下则更伤津液 ,多生变证。笔者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体会 ,“温病忌下”的观点较为片面 ,温病该用下法的愈早愈好。清代名医柳宝诒说过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 ,邪热入胃 ,则不复它传 ,故温热病热结胃腑…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已故名中医郭可明老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中医学术造诣较深,尤其对温病学有较深的研究,他以“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卓著,曾荣获卫生部甲等奖。郭老师根据乙脑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将乙脑病分四型及乙脑后遗症进行治疗。一、临床分型施治1.极轻型:体温38℃左右,发热自汗,头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