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伍条件下药液中钙离子(Ca2+)溶出量变化,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各单味药物、不同配伍条件下和不同浸泡和煎煮时间药液中Ca2+含量。结果:各单味药物中均含钙,其中石膏含钙量最高,其次为麻黄和甘草,杏仁含钙量最低。当石膏与其它药物配伍合煎后,药液中Ca2+溶出量除石膏与甘草配伍略微增高外,其余各组均降低。各单味药和复方药液中Ca2+含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煎煮时间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但复方实测药组液中Ca2+含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较为缓慢,石膏和复方理论组药液中Ca2+含量下降迅速。结论:除石膏与甘草配伍能增加其Ca2+溶出量外,其余双味药味药、三味药和复方配伍均可降低石膏Ca2+溶出量。增加浸泡时间可使药液中Ca2+溶出量增高,增加煎煮时间并不能使药液中Ca2+含量持续升高,反而在达到峰值后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复方配伍意义并不在于增加药液中Ca2+含量,而是可使药液中Ca2+含量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对《石膏与麻黄按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一文的一点看法黑龙江中医学院(150040)薛长松《石青与麻黄按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中成药.1988;(11):(10~12)一文中单纯由增加麻黄量时比增加石膏...  相似文献   

3.
不同配伍条件下麻杏石甘汤中钙离子溶出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伍条件下药液中钙离子(Ca2+)溶出量变化,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各单味药物、不同配伍条件下和不同浸泡和煎煮时间药液中Ca2+溶出量。结果:除杏仁外各单味药水煎药液中均含钙,其中石膏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麻黄,甘草Ca2+溶出量最低。石膏与其他药物配伍合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降低。石膏单煎药液中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石膏、甘草配伍组,石膏、麻黄配伍组和石膏、杏仁配伍组,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最低,复方配伍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仅高于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石膏和复方药液中Ca2+溶出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煎煮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但复方实测药组液中Ca2+溶出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较为缓慢,石膏组和复方理论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下降迅速。结论: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2味药、3味药和复方配伍均可降低药液中Ca2+溶出量。增加浸泡时间可使药液中Ca2+溶出量增高,增加煎煮时间并不能使药液中Ca2+溶出量持续升高,反而在达到峰值后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复方配伍意义在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保持在一个较高且稳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外寒兼见内热.仲景表里双解之时,多以石膏伍麻黄,而非芩连等苦寒药物.仲景应用麻黄石膏之品,解表时麻黄用量在麻黄汤中3两麻黄的基础上常见增加,而清里时石膏用量在白虎汤中1斤石膏的基础上常见减轻,如麻杏甘石汤等.简言之,《伤寒论》麻黄石膏表里同治之要为:表里双解,多以石膏伍麻黄;石膏为伍,解表麻黄量酌增;表邪未尽,清里石膏要减轻;剂量比例,仍待临证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4,(2)
目的优化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的煎煮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方法所得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的量;采用ICP-AES,测定金属元素的量。结果麻黄先煎与麻黄石膏先煎均利于麻黄碱、伪麻黄碱的溶出,而且麻黄石膏先煎有利于金属元素的溶出。结论麻黄石膏先煎是麻杏石甘汤最合理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石膏溶出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配伍对石膏溶出量的影响,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用EDTA络合测定法测定硫酸钙的含量。结果麻黄、杏仁和甘草对方中石膏溶出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杏仁与甘草、杏仁与麻黄、甘草与麻黄对石膏溶出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杏仁、麻黄增加了石膏的溶出量,甘草降低石膏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秀丽  陈光明 《河南中医》2016,(9):1506-1508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治以下,导致邪热壅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是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临床药物剂量应随患儿病证变化而制定,不可拘于一格,虽然小儿用药量常为成人量减半,但药物配比可灵活参考。煎煮时应将石膏、麻黄先煎,还应将麻黄"去上沫"。  相似文献   

9.
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结果石膏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甘草、麻黄对苦杏仁苷含量影响不显著,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石膏、甘草与石膏对苦杏仁苷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石膏降低了全方药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麻杏石甘汤中其他对麻黄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量,将其他药材(甘草、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麻黄碱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结果 BP神经网络模型对麻杏石甘汤方中麻黄碱含量的预测值可用.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麻黄碱含量随着炙甘草用量(1.099 8~8.513 7 g)的增大而增大,炙甘草用量超过8.513 7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稳定在5.767 0 mg/g;麻黄碱含量随着石膏用量(1.692 6~6.000 0 g)的增大而增大;石膏用量超过6.000 0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分别稳定在5.767 0 mg/g;麻黄碱含量随着石膏用量(1.692 6~6.000 0g)的增大而增大,石膏用量超过6.000 0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分别稳定在5.767 0 mg,/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结果 BP神经网络模型对麻杏石甘汤方中甘草酸含量的预测值可用.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甘草酸含量随着麻黄用量(1.099 8~11.423 1 g)的增大而增大;麻黄用量超过11.423 1g后,方中甘草酸含量稳定在7.444 2 mg/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剂量与解热作用的量效关系。 方法: 以麻杏石甘汤原方用量为基础,维持方中麻黄、苦杏仁和炙甘草药量不变,仅改变方中石膏用量,另设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统计结果并计算出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结果: 石膏用量变化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去石膏方均能够降低LPS致热大鼠体温,同时降低血浆PGE2水平。与无石膏方比较,石膏加入方中后,各组在降低大鼠体温、降低血浆PGE2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半数有效量EC50 2.785 g·kg-1;治疗窗为[D]20~ [D]80 2.218~3.497 g·kg-1;阈剂量 2.218 g·kg-1结论: 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具有弱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汤剂中含有的甘草甜素、苦杏仁苷及麻黄的作用有关。当石膏加入方中,解热效应迅速增强,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达到最大效应,即使再增大石膏用量,解热效应持续维持在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配伍条件下白虎汤中钙离子溶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配伍条件下药液中钙离子溶出量变化,探讨白虎汤的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白虎汤中各单味药物、不同配伍条件下和不同浸泡和煎煮时间药液中钙离子含量.结果 原方各单味均含钙,其中石膏含钙量最高,其次为知母和甘草,粳米含钙量最低.当石膏与其它药物配伍合煎后,药液中钙离子溶出量除石膏与甘草配伍略微增高外,其余各组均降低.石膏和复方药液中钙离子溶出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复方药液中钙离子溶出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较为缓慢,单味石膏钙离子溶出量下降迅速.结论 除石膏与甘草配伍增加其钙离子溶出量外,石膏与其它各药配伍均降低其钙离子溶出量.增加浸泡时间可使石膏中钙离子溶出量增高,增加煎煮时间使药液中钙离子溶出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测定中药药对石膏-知母中新芒果苷的方法,探索不同配伍比例中该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用HPLC法测定新芒果苷含量,色谱条件Waters C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2%醋酸水(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8.0 nm。结果:中药药对石膏-知母在配伍时,新芒果苷含量变化规律随配伍比例增加其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在3∶1时含量最大。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药对石膏-知母中新芒果苷测定,并印证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5,(8)
目的采用UPLC-MS/MS探讨不同用量石膏配伍麻黄对麻黄中移行入血生物碱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组分别灌胃麻黄-石膏不同配比(1∶0,1∶1,1∶2,1∶4)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 3.2.2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时间(tmax)有显著差异。与单味麻黄组相比,麻黄-石膏1∶1与1∶2组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麻黄碱AUC0-t减少,麻黄-石膏1∶2与1∶4组此三成分tmax均缩短,但对于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麻黄-石膏合用组中,随着石膏用量的加大,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整体表现为t1/2z、MRT、Vz/F逐渐增加,tmax、CLz/F逐渐减少。结论石膏用量的改变可对麻黄中效毒成分的药动学行为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与传统医学中麻黄石膏配比用药的临床经验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答]石膏与麻黄相伍,临床常用于下列三方面。一、邪热壅肺证。方用麻杏石甘汤。石膏配麻黄清热透邪,宣肺平喘。方中石膏量倍于麻黄,取麻黄宣肺平喘之效,变麻黄为辛凉之用。二、风寒表实兼里热证。方用大青龙汤,方中石膏辛寒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既可使在里之热外透,又可克制石膏寒凉伤中之弊。本方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为发汗之峻剂。三、风水挟热。方用越婢汤。方中麻黄宣散水湿,利水消肿,加石膏清肺胃郁热而止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石膏中Na、Ca离子的方法,考察生石膏的解热作用与Na、Ca含量的关联。方法:运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生、煅石膏在模拟胃酸pH提取液中Na、Ca元素的溶出率;另外测定白虎汤、去石膏的白虎汤、以煅石膏、化学药分别代替石膏入白虎汤的Na、Ca含量,分析Na/Ca比值。结果:毛细管电泳法可快速、准确的测定Na、Ca含量,生石膏Na/Ca比值较煅石膏低,复方中Ca的含量以白虎汤中最高。结论:生石膏的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体内Na/Ca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青龙汤的加味,曹颖甫、祝味菊主张加附子,张锡纯主张加石膏,形同冰炭。曹氏认为,本年新病,可以用原方轻剂治愈。而十年宿疾,未易奏功,则需增加麻黄、细辛剂量,同时加用附子。而祝味菊治咳喘亦常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小青龙汤药性偏温,本是药症相合,但张氏认为“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所以运用时必加石膏。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本年新病,无热者,用本方轻剂,寒重者加附子,有热者加石膏。多年宿疾,及反复难愈的顽症,无热者加附子,有热者再加石膏。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石膏药性寒而不凝,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放手使用石膏,视病情变化而增减剂量,使用得当,可斩获佳效。介绍李士懋临床应用石膏经验,从石膏分别与麻黄、知母、人参、生地黄、防风、苍术等药对配伍入手,并附其治风温、暑温、消渴临床验案以佐证其应用石膏经验之灵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白及与制川乌不同配比和剂量变化对无水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小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按2因素7水平,以小鼠胃溃疡指数和胃黏膜病理损伤积分为指标,观察白及制川乌合煎液灌胃给药后对胃溃疡小鼠的影响,并选取有显著意义的配比和剂量进行验证.结果 白及制川乌总剂量在3.64~29.32 g/kg范围内,小鼠溃疡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随合煎液中白及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制川乌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二药未见交互作用;当总剂量固定不变,小鼠溃疡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即随合煎液白及配比增加而降低、随制川乌配比增加而升高.结论 白及和制川乌合煎液对小鼠胃溃疡的影响与二药的剂量和配比密切相关,为十八反中白及与制川乌反药组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