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腹腔穿刺和/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7例.主要观察:腹膜、网膜、系膜及淋巴结改变和腹水.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①壁腹膜光滑、增厚19例(86.4%),其中均匀增厚17例,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12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②大网膜增厚16例(72.7%),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③肠系膜受累15例(68.2%),其中10例合并小结节影;④淋巴结增大12例(54.5%),其中6例显示环状强化(27.2%);⑤腹腔积液20例(90.9%),其中10例为少量积液.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 ,经腹腔穿刺和 /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 2 7例。重点观察结核性腹膜炎累及腹膜腔、腹膜下间隙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特征。结果 :①壁腹膜光滑、增厚 2 9例 ( 90 .6% ) ,其中均匀增厚 2 6例 ,局部不规则增厚 3例 ,18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 ;②腹腔积液 3 0例 ( 93 .7% ) ,其中 15例为少量积液 ;③大网膜增厚 2 3例 ( 71.9% ) ,表现为污迹样增厚 14例 ,结节样增厚 6例 ,饼状增厚 3例 ;④肠系膜受累 2 2例 ( 68.8% ) ,其中 13例合并小结节影 ;⑤淋巴结增大 18例 ( 5 6.2 % ) ,其中 8例显示环状强化。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少量腹腔积液、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腔淋巴结增大 ,增强扫描时肿大的淋巴结呈环状强化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CT征象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的CT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腹腔穿刺和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4倒,主要观察结恢性腹膜炎引起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增大的CT表现特征。结果:(1)壁腹膜增厚16例(89%),其中光滑均匀增厚15倒,局部不规则增厚1例,10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2)大网膜增厚16例(89%),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3)肠系膜受累12例(60%),其中4例合并小结节。(4)腹水12例(60%),其中9例为少量腹水.(5)淋巴结增大12例(60%).其中5例显示环行强化.结论:结核性腹膜炎的CT主要表现有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水、腹腔淋巴结增大等。  相似文献   

4.
曲海波  宁刚  李学胜  鲍莉  王登凤   《放射学实践》2011,26(8):879-882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CT表现为腹膜增厚或多发结节19例,大网膜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厚19例,腹水16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19例,肠壁增厚13例,盆腔肿块5例,腹部淋巴结增大14例,胸部发现病灶16例。结论: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8层螺旋CT表现,其中11例行常规腹部增强CT扫描.所有病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腹腔穿刺病理证实4例,临床抗结核有效并持续观察6例.结果:15例均有腹水,其中腹、盆腔多处包裹性积液2例,少量腹水3例;腹膜增厚10例,呈不均匀增厚6例,6例呈明显增强征象;网膜增厚9例,呈饼样5例、茧样2例、污秽样2例,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晰;肠系膜增厚11例,表现为结节、污秽样改变;淋巴结增大6例,其中2例增强后呈明显环样强化.伴有其它脏器结核8例,其中肺结核并胸水6例,肠结核2例.结论:结核性腹膜炎多层螺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必要的多平面重建可以揭示病变的特征、范围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性质病变所致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NMM)的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价值,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8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非创伤、代谢类疾病患者,CT均表现为NMM,其中门脉高压症(PH)25例,非结核性腹膜炎20例,结核性腹膜炎(TBP) 15例,癌性腹膜炎(CP) 20例.观察不同性质病变所致NMM的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PH易出现单纯NMM,肠系膜呈缆绳样增厚,可有少量小结节影(Ⅰ级NMM),急性胰腺炎易伴有肾前筋膜增厚;TBP易导致高密度(>20 Hu)肠系膜混浊征;CP易表现为NMM合并腹膜后间隙混浊,结节样增厚的网膜相互融合,形成网膜饼征(Ⅲ级NMM)、壁腹膜肿块和腹腔肿块.21例出现Ⅰ级NMM的PH患者中,18例(85.71%)以肠系膜根部混浊明显.2例PH出现肠壁增厚均发生于升结肠.CP出现壁腹膜肿块的11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7例(63.64%),腹膜前壁2例(18.18%),周围壁腹膜2例(18.18%);CP出现腹腔肿块的9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5例(55.56%),前下腹部2例(22.22%),多发于腹腔内2例(22.22%).结论 NMM可见不同病因所致肠系膜改变,结合CT其他征象和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1例有CT检查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由抗痨治疗效果显著而确诊。结果:11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如下:(1)腹水9例,其中7例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值大于20HU),3例表现为腹腔包裹性积液;(2)壁腹膜光滑增厚7例,轻度不规则增厚1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时壁腹膜有强化;(3)11例肠系膜均有改变,表现为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影;(4)大网膜饼形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改变5例。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价值,其主要鉴别诊断为腹膜转移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诊断腹腔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抗痨治疗确诊的腹腔结核16例CT表现,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36.4岁。结果腹腔淋巴结肿大(n=11),肠系膜肿块(n=6),腹水(n=6,多为限制性),网膜增厚(n=7),肠壁增厚(n=6),胸水(n=2),胰腺结节(n=1)。腹腔淋巴结肿大(以肠系膜、胰周淋巴结为主),主要表现为因中央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或多房样强化,并有部分淋巴结钙化,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有望提高腹腔结核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18例儿童结核性腹膜炎(TBP)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观察腹膜结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增厚情况、有无腹腔积液、有无其他系统(腹腔淋巴结、实质脏器或腹外系统)的异常改变。应用宝石能谱成像(GSI)综合分析平台将能谱CT检查获得的影像数据重建出相应的动、静脉期碘(水)基图,进一步分析其能谱曲线特点。结果 CT对TBP的检出率为94.4%(17/18)。TBP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壁腹膜光滑均匀增厚(13例)、大网膜污垢样改变(12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6例)、腹腔积液(18例)及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且以上多种表现常同时出现。18例TBP均未累及腹部实质脏器;14例伴有肺部改变,5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网膜、淋巴结及肠系膜组织的能谱曲线随着不同能量的衰减趋势基本趋于一致,以增厚网膜的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儿童TB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CT能谱曲线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作为传统CT检查的补充,为其诊断提...  相似文献   

10.
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以提高该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部淋巴结结核19例,在多层螺旋CT强化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类型、优势解剖分布以及淋巴结外器官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94.7%淋巴结结核呈典型的环状强化,仅5.3%增大的淋巴结呈均匀强化。腹部淋巴结结核常优势地累及肠系膜(73.7%)、门腔间隙(63.2%)、肝十二指肠韧带(57.9%)、肝胃韧带(47.4%)和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47.4%)。9例(47.4%)脾增大,其中5例(26.3%)脾内有多发低密度灶,病灶周边强化;6例(31.5%)腹腔积液;3例(15.8%)大网膜、肠系膜和壁层腹膜广泛结节样增厚。结论结核累及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2 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主要观察( 1)腹水性质及解剖分布 ;( 2 )系膜、网膜、腹膜改变的CT表现形式 ;( 3)淋巴结肿大及其增强情况。结果  ( 1)腹水 18例 ,高密度腹水 15例 ( >2 0HU) ,3例低密度腹水 ( <2 0HU) ,6例为包裹性积液。 ( 2 )系膜改变为增厚、结节状、污秽状 ,共 2 1例。 ( 3)饼状网膜肿块 5例 ,网膜点条状、污秽样改变 8例。 ( 4 )腹膜增厚 15例 (腹膜光滑 13例 ,腹膜结节 2例 )。 ( 5 )淋巴结肿大 9例 ,7例并见环状强化。结论 腹膜、网膜、系膜的改变伴高密度腹水 ,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常可作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与癌性腹膜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P) 与癌性腹膜炎( CP) 的CT 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TP12 例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4 例CP 进行分析。结果:(1) TP 多表现为少量腹水(7/10) ,高密度腹水(7/10) ,CP常为大量腹水(22/29) ;(2) TP 壁腹膜多为光滑增厚(7/8) ,CP 为结节状增厚(24/24) ;(3) 肠系膜改变伴有环状增强的肿大淋巴结影为TP 的特征;(4) 大网膜饼形增厚多见于CP(8/34) ,但TP 也可有此种表现(1/12) ;(5) TP 液体局限性聚集常有囊壁,CP 囊状转移多无囊壁且伴肝脾外缘外压性改变。结论:CT 是鉴别TP 与CP 一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结核性与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探讨PET/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29例恶性腹膜病变(包括13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6例腹膜转移癌)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和记录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4)其他脏器伴随征象.对结核组与恶性组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程度、腹腔积液密度及^18F-FDG浓聚程度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污迹样”改变,^18F-FDG分布较均匀;恶性腹膜病变多为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呈多发结节状及饼状改变,^18F-FDG分布不均匀.两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均增高,结核性腹膜炎SUVmax为12.74±9.75,恶性腹膜病变SUVmax为12.45±7.4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的CT值为(11.34±3.55)HU、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值为(14.4±2.37)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腹腔积液^18F-FDG浓聚程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SUVmax为2.10±0.6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SUVmax为1.61±0.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T/NT为0.77±0.18、结核性腹膜炎患者T/NT为0.58±0.1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同时显示腹膜病变的形态学和功能代谢改变,并全面显示其他脏器的伴随征象,综合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和MSCT征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MSCT征象,以提高对FNH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病例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MSCT检查,且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1个月以内。结果:12例为肝内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2个)病灶。病灶中79%(11/14)MRI平扫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21%(3/14)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所有病灶(14/14)MS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同时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时MRI中79%(11/14)、MSCT中57%(8/14)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MRI及MSCT两种检查方法的动态增强中,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的比率MRI为100%(14/14)、MSCT为93%(13/14);病灶周边或中央异常增粗、扭曲的血管影MRI为14%(2/14)、MSCT为43%(6/14);病灶周边假包膜MRI为21%(3/14)、MSCT为7%(1/14);所有病灶均表现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为82%(9/11)、MSCT为63%(5/8)。结论:绝大多数FNH在MRI和MSCT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对其中央瘢痕病理特征的显示优于MSCT,MSCT则在病灶周边或中央增粗、扭曲血管病理特征的显示上优于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腹膜炎116例诊断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16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结果各检查诊断阳性率分别为:腹部CT增强扫描60.3%,腹水ADA79.0%,腹水SAAG50.6%,腹水结核菌检查38.3%。结论腹水ADA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的阳性率较高,应结合临床综合加以诊断。  相似文献   

20.
张兰芳  沈文荣  郭震  康铮  王美芹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66-1269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核伴结核性腹膜炎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或抗结核治疗确诊的输卵管结核伴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双侧附件区病变14例,单侧1例,共29侧病灶.典型的输卵管异常12侧,增粗强化5侧,管壁增厚伴管腔扩张7侧(腊肠状).附件区肿块14侧;附件区片絮状强化灶3侧.13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