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平坦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48个大肠平坦型病变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分片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切除病变,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肠镜。结果 45例48个病变中1次完整切除41个,分片切除7个,1例术后1个月复查见有残留,予热活检钳钳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9例,其中合并轻-重度不典型性增生16例,增生性息肉15例,黏膜内癌3例,直肠类癌1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局限性腹膜炎3例。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的58处结直肠平坦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随访6~24个月,评价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54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4处病灶分片完全切除。术中3例创面少量渗血,予以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电凝止血。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5天发生延迟出血,均予以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4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实现6~24个月随访,未发现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EMR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内早期大肠癌及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内镜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大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以目前的技术,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可达到或超过90%。现已公认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最佳手段,在结肠镜检查已广泛普及的今天,国内早期大肠癌目前的检出率仍远不尽人意,文献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平均不到10%,近年开始重视的平坦型病变在国内的检出率更低,随着内镜设备及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镜随访6~73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602处病变中588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7.7%,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2癌)再追加外科手术者8例(1.3%),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手术者2例(0.3%),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手术者4例(0.7%)。并发症:术中出血17例(3.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3例,其中2例(0.4%)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上皮内高级别瘤变)48例,黏膜下浸润癌10例,类癌37例,良性腺瘤440例,良性间质瘤6例,增生性息肉38例,锯齿状腺瘤10例,B细胞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其它3例。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  相似文献   

6.
1977年以来,我们由内镜检出早期大肠癌17例,13例经内镜行电凝摘除(2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和体会报道如下。一、一般情况:本组13例全为男性,年龄49~80岁,60岁以上8例,平均62.54岁。 13例中便血4例,腹泻及泻秘交替各3例,腹痛1例,无症状2例。二、内镜所见:早癌检出的部位分别是直肠6例,乙状结肠4例,降结肠2例,升结肠1例。小于1cm2例,小于2cm9例,大干2cm2例。表面光滑3例,呈桑椹或分叶状10例,部分充血明显或伴糜  相似文献   

7.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342处病灶中,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3个,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10个,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5个,单纯凹陷型病变(Ⅱc)1个,检出率分别为3.80%,2.92%,1.46%,0.30%。其中Ⅱa,Ⅱb和Ⅱc病变共16个,占4.68%,如将13例LST计算在内.则占8.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平坦型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0例小病变患者采用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同时对腺管开口和分型进行观察,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直接切除或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结果腺管开口分型:I型:146例(活检病理正常黏膜96例、炎性病变50例);Ⅱ型:20例(增生性病变14例、炎性病变4例、管状腺瘤2例);Ⅲs型:6例(腺癌4例、腺瘤2例);ⅢL型:26例(腺瘤样息肉20例、早期肠癌6例);Ⅳ型:32例(绒毛状腺瘤20例、腺瘤8例、腺癌4例);V型:20例(腺癌12例、早期肠癌8例)。对早期肠癌和有蒂以及亚蒂的患者直接采用高频电进行切除治疗;8例平坦和凹陷病变患者,经过EMR后,病理证实为早期癌。结论临床上,采用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和腺管开口分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同时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内镜早期诊断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岸高 《广东医学》2003,24(7):677-679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 3 0年来 ,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 ,使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成为可能。特别是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的成熟 ,以及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和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 (EPMR)的开展 ,使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产生了革命性进展。1 筛选危险人群由于绝大多数早期癌患者无任何症状与体征 ,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筛查和对高危人群进行追踪。筛查的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肛门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双重对比造影和结肠镜…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中脂肪成分增多、纤维素成分减少等因素,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对于所有癌症来讲,患者的生存率与诊断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局限于肠壁内的大肠癌,5年生存率为90%,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为68%,而发生远处转移者仅为10%。因此,防治大肠癌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往对早期大肠癌均采用外科手术切除,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122例符合条件的可疑病灶随机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直接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 实验组62例,Ⅰ型病变35例,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和早癌共10例,检出率为28.6%;对照组60例,Ⅰ型病变31例,癌前病变和早癌共3例,检出率为9.7%.实验组Ⅱ型病变27例,癌前病变和早癌共20例,检出率为74.1%;对照组Ⅱ型病变29例,对照组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8例,检出率为27.6%.实验组Ⅰ型+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30例,检出率为48.4%;对照组Ⅰ型+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11例,检出率为18.3%.实验组中Ⅰ型病变、Ⅱ型病变、Ⅰ型+Ⅱ型病变总数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局灶性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及影响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窥镜室就诊的450例共626处结直肠单发或多发隆起性病灶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统计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并结肠镜随访了180例患者术后6~36个月。观察术后病灶原位复发情况。结果 450例患者中,病灶大小: Φ≤1.0cm 278枚,1.0<Φ≤2.0cm 280枚,2.0cm<Φ≤3.0cm 52枚,Φ>3.0cm 16枚。病灶病理类型: 结肠癌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单纯腺瘤23例,非腺瘤性息肉44例,间质来源肿瘤及其他19例。病灶均经EMR完整切除。11例患者出现包括出血、穿孔等手术发症。180例随访患者经6~36个月内镜随访,出现病灶原位复发39例(8.67%),其中12个月内复发32例(32/39,82.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个数及结直肠肿瘤手术史为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MR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术后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无痛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68例共102个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73个,包括管状腺瘤36个,绒毛状腺瘤29个,管状绒毛状腺瘤8个;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个,增生性息肉28个,直肠类癌1个。2例术后242、8 h出现便血,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1例于术后6 d出现少量便血,无穿孔发生。有3例大于4 cm的结肠腺瘤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约0.5 cm和0.6 cm的息肉复发,均给予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6~12个月复查时无复发。1例黏膜类癌到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张云清  周丽华  许玲 《西部医学》2011,23(5):980-981
目的探讨胃肠壁病变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围手术期护理价值。方法对146例需行EMR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与手术准备;术中医护人员熟练配合;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正确指导饮食。并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46例患者中,141例安全、成功地完成了EMR治疗,手术成功率96.6%;5例因病灶过大、位置过深、部位不恰当或隆起不充分而失败改为外科手术。除3例发生创面脱痂出血外,其余均无出血、穿孔、强烈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胃肠壁病变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麻醉肠镜下是否优于常规肠镜下切除广基息肉.方法 将55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结直肠息内患者分为常规组(25例,在常规肠镜下进行)和麻醉组(30例,在麻醉肠镜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每粒息肉切除操作时间、术中出血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常规组切除每粒息肉所需时间为(8.5±3.4)min,麻醉组切除每粒息肉所需时间为(6.3±2.7)min,麻醉组所需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为12.0%,麻醉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组100%患者愿意接受下次检查及治疗,常规组仅2O%患者愿意接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麻醉肠镜下切除广基息肉所需时间更短,耐受性更好,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