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特殊病因,治疗结果也不理想。多巴胺β羟化酶(DBH)缺乏主要症状就是体位性低血压,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浆中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偏低而无法查出,而血浆中多巴胺含量偏高而容易查出。该酶可催化多巴胺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8例肝硬化患者血浆组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进行了检测,结果;①肝硬化患者血浆组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高于正常人;②血浆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即表示其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状态有关;③门腔分流术后患者血浆组胺和多巴胺含量高于未作门腔分流术者,说明门腔分流的存在对血浆组胺和多巴胺降解代谢有影响;④患者血浆组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与门脉压力呈正相关,从而推测它们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起—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体位性低血压是引起晕厥的第二大病因,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群,然而其发病隐匿,经常被漏诊、误诊。该文报道1例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以期加深临床上对维生素B12缺乏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观察老年期与老年前期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与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期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老年前期显著增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较老年前期显著增高;血浆NE含量与24h室性早搏(VPC)总数显著正相关(r=0.356,P<0.01)。经卡托普利治疗后,血浆NE,E含量均显著下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本文提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性增强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IO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植物神经功能不全,直立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水平降低≥20mmHg,而心率不加快。由此引起的低血压和脑灌注不足可导致晕厥。本文报告应用消炎痛(Indomethacin)治疗4例IOH患者和1例体位性低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结果。这些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降低,限盐和利尿剂刺激不能使之增高。醛固酮水平正常,用利尿剂治疗后升高。血浆容量、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尿儿茶酚胺、甲基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4-羟基杏仁酸  相似文献   

6.
答: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体位变换为直立后3min内SBP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或DBP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各年龄段,常见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血压调节过程中任何环节障碍,均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7.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征象,严重的低血压会导致患者跌倒、晕厥、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急性脑血管病变等,护理人员要做好体位性低血压高危患者的评估工作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以减少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本文就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6例合格患者的临床特点、血压、共患疾病、多重用药、认知功能和营养状态、基本和功能性的日常生活活动指数及一些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并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约27.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非校准模型中,25羟维生素D与体位性性低血压发生密切相关(OR=0.24;95%CI=0.12-0.73;P=0.004),而BADL、IADL也有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测量的结果将患者的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观察组)和直立性高血压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不同年龄段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其发生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的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和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都比较常见,同时往往都存在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而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作为这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即使在不合并已知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仍高达7%[1]。在高危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则增加至13%~25%[2-3]。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因晕厥而急诊的患者中,有24%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有6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了633例连续入住我院老年科,年龄≥65岁的住院患者。采用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和美国神经病学会诊断标准进行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CGA)。回顾性分析不同诊断的患者在年龄、认知功能、跌倒风险、多重用药、衰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住院老年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 48%,高龄、认知功能障碍、跌倒高风险、多重用药、衰弱、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P 0. 01)。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筛查识别。CGA技术可全面了解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团队的诊疗,为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及心肌组织肾胺酶与交感神经递质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探讨其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和左侧肾动脉同时缩窄的方法建立大鼠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和左心导管检查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研究血浆交感神经递质与肾胺酶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2周成功建立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模型组大鼠血浆交感神经递质水平明显增高[其中多巴胺(15707.34±2 518.76)ng/ml比(7 731.34±1 162.59)ng/ml,P<0.01;肾上腺素(161.15±36.93)ng/ml比(61.72±13.84)ng/ml,P<0.01;去甲肾上腺素(141.06±50.98)pg/ml比(55.66±20.28)pg/ml,P<0.01],而肾胺酶水平明显降低[(9.33±5.46)pg/ml比(19.07±6.88)pg/ml,P<0.01]。相关分析表明循环肾胺酶与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0.594、-0.528,均为P<0.05),而心肌组织肾胺酶与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4、0.474、0.194,均为P>0.05)。结论采用联合腹主动脉和左侧肾动脉同时缩窄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此时肾胺酶在交感神经活性改变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了解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产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临床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 对86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询问其基础疾病、服药情况等,并榆测立位、卧位血压变化.结果 经榆测,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为22.1% (19/86) 其中长期服用降压扩血管药物占10.3% (9/86)、镇静安眠药占6.4% (5/86)、降糖药物占3.2%(3/86)、利尿剂占2.2% (2/86);另外老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大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等,也是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结论老年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了解其用药、病理生理等情况,注重立:卧位血压的检测,对高危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减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血压不稳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不稳定综合征是以血压随着体位、进食、运行和睡眠而异常波动为特征。认识血压不稳定综合征,能加强高血压的治疗并减少与之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调查了该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直立位时,收缩压(SBP)下降≥2.67kPa(1kPa=7.5mmHg),舒张压(DBP)下降≥10mmHg,即确定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3min,血压下降最明显。大约20%65岁以上、30%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且与摔倒、晕厥、脑缺血症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与因年龄造成的生理变化如自主神经机能不全、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对体位变化的反应较差,或摄入的药物损伤内环境有关。心率改变是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信息。随着体位变化,心率改变<10bpm,表明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评价价值。方法对152例门诊老年人进行卧位及立位3min血压测量,根据血压变化将患者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非体位性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以及24h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体位性低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以反杓型为主。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用药指导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存在夜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均可造成重要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心室颤动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口服预防心室颤动的药物对许多有猝死危险的心脏病人起保茯作用.苄胍的化学结构以及对心室的药理作用实质上与溴苄胺相同,但口服吸收较为迅速.三环抗抑郁药如普罗替林(Protriptyline)和去甲丙咪嗪(Desipramine)有阻滞去甲肾上腺素泵的作用,可拮抗溴苄胺和苄胍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本文报道合并应用苄胍和普罗替林治疗23例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患者的结果.方法:23例用多种药物不能控制的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患者用苄胍治疗,负荷剂量为3~30毫克/公斤,维持量为每日10~40毫克/公斤.全部病人同时给予普罗替林15~120毫克/日,分次给药,以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在临床很难诊断,偶于尸检发现。作者用非损伤性方法,即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儿茶酚胺心肌病进行诊断。19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男性6人,女性13人)。年龄:15~60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含量。急性期和外科治疗后3~6天内检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6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分为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38例、观察组(体位性低血压)38例。将两组的血压节律特点进行比对,根据血压节律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全天和日间舒张压、收缩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可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方法的调整提供指导,预防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敏感的放射酶试验(Radioenzymatic assay)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用神经节阻断药前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 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卧时舒张压与血浆去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由于增龄或脑血管障碍、痴呆等疾病对各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作者测定谷氨酸脱羧酶(GAD)、L-芳香族氨基脱羧酶(AAD)和多巴胺-β-羟化酶(DBH)的活性,分别作为r-酪氨酸(GABA)能、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活动的指标,测定脑脊液高香草酸(HVA)和5-羟吲哚醋酸(5-HIAA)的浓度,以了解脑内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