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500名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解入园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差异,从而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和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接种质量。方法对500名2~5岁入园儿童空腹抽血2 m 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共15人,占3%,其中男童8人,女童7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共485名,其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270人,阳性率为54%。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中男童136人(占50.99%),女童134人(占49.01%),经统计学处理,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男、女入园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收的乙肝疫苗接种儿童200例,对研究对象实施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分析最终检测结果。结果200例乙肝接种患儿研究发现,检测结果呈阳性儿童有116例,阳性率58.00%;116例乙肝阳性儿童中,年龄9个月-1岁的乙肝阳性率91.37%;1-2岁的乙肝阳性率70.68%;3-4岁乙肝阳性率52.58%;5-6岁乙肝阳性率37.29%,说明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比较,9个月-1岁儿童的乙肝阳性率较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年龄增加会导致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降低,因此对大龄儿童乙肝疫苗复种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实现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步骤的规范性,预防发生乙肝疾病,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抗体水平.方法 对深圳市某区进行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的总阳性率为0.3%,乙肝表面抗体总阳性率为72.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 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定时复检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浓度,提高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复种疫苗,均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6年后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方法大二三阳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随访6年后用ELISA法检查乙肝两对半。结果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90%(9/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10%(110);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5%(1/2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80%(16/20)。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泾阳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将受检儿童分组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1 283例儿童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1.24%;抗-HBs阳性550例,阳性率42.87%.幼儿组未检出HBsAg阳性,小学组和初中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1%和1.29%;3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40%、41.61%和36.77%.结论 该县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检测抗-HBs的产生情况,应重视对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水平。方法 对要求接种人员以0.5μg/次的剂量分别在0、1、6月三次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后检测乙肝“两对半”,对未产生抗-HBs的人员以1.0μg/次的剂量重新接种后再查“两对半”,试剂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结果 以0.5μg/次全程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为59.68%,未产生抗体人员重新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上升至91.94%。结论 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与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率有直接关系,接种后无或弱应答与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三阳孕妇产婴疫苗免疫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6年后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方法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随访6年后用ELISA法检查乙肝两对半。结果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90%(9/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10%(1/10);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5%(1/2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80%(16/20)。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太原市健康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hepatitis B)表面抗原抗体水平,为降低人群乙肝感染率及制定相应防制措施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方案》的要求,结合太原市具体情况,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在全市随机抽取3~59岁常住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结果太原市健康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5%,表面抗体阳性率为44.3%,各县(市、区)有差异;各年龄组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及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间免疫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和不同免疫史人群间免疫水平存在差异。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太原市健康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较低,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大兴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 (HBV)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分析接种疫苗后乙肝疫情报告资料 ;采取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区 3- 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 ,并收集血清标本 ,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表面抗原 (抗 -HBsAg)、表面抗体 (抗 -HBc)、核心抗体 (抗 HBc)。结果共调查 3- 12岁儿童 4 35名 ,表面抗原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核心抗体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表面抗体阳性 202名 ,阳性率为 46.4 % ,表面抗体滴度 (GMT)为 72.5。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 ,乙肝发病率由 90年代的 11.2/ 10万 - 22.9/ 10万降至 0.4 / 10万。表面抗原携带率由 3.2%降至 0.2 % ,下降约 92.8%。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分析北京市东城区1~5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探讨东城区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东城区3个调查点1~59岁常住人口共593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东城区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标化阳性率为4.57%,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标化阳性率为26.03%;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标化阳性率为44.88%,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84%;≤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05%,抗-HBc阳性率为2.46%;抗-HBs阳性率为62.23%;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54%;影响乙肝HBsAg阳性率的3大主要因素为家族中有无乙肝携带者、是否接种乙肝疫苗、是否经常去洗浴场所修脚。结论东城区在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后,人群乙肝携带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定量检测血清中HBV ccc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V感染者8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中HBVcccDNA及HBV DNA,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eAg。结果 83例患者中HBV DNA阳性62例,其中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40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8例(70.00%);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22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例(9.09%),不同DNA载量组HBV ccc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HBV cccDNA阳性率分别为70.00%(28/40)和4.65%(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cccDNA定量值与HBV DNA、HBsAg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中HBV cccDNA水平可同时反应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血清HBV cccDNA含量可作为观察HBV复制情况和评价抗病毒疗效的相关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对1139名公务员进行两对半定量检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相同的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性检测;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3745人用ELISA进行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HBsAg阳性(〉0.5ng/ml)率6.4%;ELISA定性检测相同标本HBsAg阳性率6.2%;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10mIU/m1)率62.3%;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ELISA定性检测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1.8%、44.1%。结论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更高,临床意义更广泛,尤其是HBsAg和HBsAb。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罗氏试剂公司研发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确认试剂对低浓度HBsAg标本进行确认试验,并做初步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检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160例Cutoff指数(C01)在0.9—20.0血清样本来源于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经罗氏公司e601仪器对其检测并进行中和试验。结果90例COI在0.9~5.0低含量HBsAg血清样本,经确认试验确认阳性率66.7%,阴性率32.2%,不确定率1.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当COI在4.2时,特异性可达到10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一HBs)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弱阳性组确认试验情况阳性率为53.3%和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当HBsAg的COI值0.9~5.0IU/L,尤其当同时抗-HBs阳性时应做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为高校HBV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某高校2007-2009级本科新生17 4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新生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HBsAg阳性者再检测乙肝五项,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年中所有新生检出HBsAg阳性819例,感染阳性率为4.70%,2007-2009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5.42%、5.18%和3.54%,有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大三阳”并ALT异常者46例(0.26%).819例HBsAg阳性新生中,“大三阳”感染者346例(42.25%),“小三阳”感染者297例(36.26%),急性HBV感染或慢性HBsAg携带者176例(21.49%).所有HBsAg阳性者中,男生感染阳性率为5.56%,女生为3.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23,P< 0.01).不同生源地以西南地区新生HBsAg感染阳性率最高(25.03%),东北地区最低(1.47%).结论 大学新生中HBV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郑岚  杨海鸥  胡洁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4,(10):1004-1006
目的探讨选择适合于检测0~7 d婴幼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送检的0~7 d婴幼儿血清标本137例,其中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101例,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36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HBsAg,同时进行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测定。检测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复测。通过查阅患儿病史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致检测结果假阳性率的风险。结果接种疫苗组中55例为阳性,阳性率为54.5%;而未接种疫苗组中7例为阳性,阳性率为19.4%。风险性分析显示其比值比(OR)为4.953(95%可信区间1.987~12.350)。胆红素及溶血等因素并不影响假阳性的产生,而假阳性标本经ELISA复测后均为阴性。结论 ELISA更合适用于0~7 d婴幼儿HBsAg的检测,若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易造成一定的假阳性,应在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周后检测,阳性结果则需在间隔数天后复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7.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阳性结果进行确认试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中的应用。方法将由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MEIA)检测的HBsAg结果(S/CO)在1.0-10.0之间的111份弱阳性血清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比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结果抗体中和确认试验阳性92例(82.9%),ELISA检测阳性47例(42.3%),2项试验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对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ELISA检测漏检率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佳;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可做为HBsAg弱阳性标本进一步确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A组105例于孕20周、24周、28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B组106例孕妇于28周、32周、36周同法注射。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内进行乙肝疫苗10μ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肌肉注射。结果 A组和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带静脉血、12月、24月外周静脉血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比较经χ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20周、24周、28周及新生儿联合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院人群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为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HBV血清学检测的医院人员11 210例,将其按年龄分为:〉0~25岁组(n=3 553)、〉25~50岁组(n=7 65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Roche Cobas 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抗HBV表面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抗HBV e抗体(HBeAb)及抗HBV核心抗体(HBcAb)。结果 〉0~25岁组、〉25~50岁组受检者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16%、21.19%。总体HBsAg、HBsAb阳性率及全阴性率为19.59%(2 195/11 204)、37.02%(4 148/11 204)及11.84%(1 327/11 204)。结论医院人群血清HBV标志物分布特征可为采取有效的乙型肝炎防控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样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HBV DNA定量值。结果在选取的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37例样本中,出现3种HBV模式:(1)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46%,HBV DNA阳性率22%;(2)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30%,HBV DNA阳性率30%;(3)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24%,HBV DNA阳性率5%。37例样本中,有21例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7%。结论 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疾病真正好转,部分感染者仍存在病毒血症,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