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在急性小肠大出血急诊剖腹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例急性小肠大出血须急诊剖腹探查的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总结和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25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的原因,其阳性检出率达96,2%:其中十二指肠水平部平滑肌瘤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Dieulafoy病1例,小肠平滑肌瘤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回肠淋巴瘤2例,回肠末段溃病3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4例,小肠动静脉畸形5例,胰空肠吻合口出血1例。检查平均用时15min,且无1例发生术中内镜相关性并发症。所有患者都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进行了相关手术治疗,术后无1例出现消化道再出血。结论急性小肠大出血须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内镜的应用不仅可提高病变检出率,而且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来自上消化道和结肠的出血多能通过纤维内镜作出确切的诊断,而小肠(本文指空回肠)出血,除失血症状外,无其它可供鉴别的特异表现,且由于解剖部位特殊,是普通内镜检查的盲点,小肠放射线检查受肠袢的重叠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因而,人们历来认为小肠出血的诊断困难。多年来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在排除了上消化道和结肠出血后则为小肠出血。本文就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作一简述。历史回顾:能够真正进行小肠出血  相似文献   

3.
我院1978——1987年共收治消化道出血2112例而,来自Treitz韧带以下小肠疑难的消化道出血仅58例。本文旨在对发生在小肠原因不明的消化道急性出血或反复便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诊断问题。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31例,女27例。年龄5—80岁。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以及由于大量失血而致的失血性休克。体检时无明显的阳性休征,见表1。三、血常规、X线钡剂和其它检查:血红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9年经手术证实的急性小肠出血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0例),检查方法中,ECT诊断阳性率最高(9/11)81.8%,对出血部位的定位DSA阳性率最高(8/13)61.5%。结论: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有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可采用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5.
小肠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虽不如胃、食管、大肠出血常见,但因检查方法的限制,不易作出正确诊断,常常延误病情。目前诊断小肠出血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核素显像、腹腔动脉造影(DNA)、气钡造影等,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近由以色列科学家研制的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的诊断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可谓绽开的“奇葩”。胶囊内镜,又称无线内镜,其外形有如半粒药物胶囊,内装闪光摄像蕊片,每秒钟可拍摄两张照片。吞吸这种特殊“胶囊”之后,它经过咽部、食管,从胃一直到直肠,小肠是必经之地,它不停地拍照,不停地将照片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给挂在患者腰带上的…  相似文献   

6.
小肠出血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出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常表现为呕血、便血、慢性贫血等,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给临床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多样,包括钡剂造影、螺旋CT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核素扫描等.胶囊内镜检查和双气囊内镜检查实现了全段小肠检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腹腔镜检查亦被经常用于小肠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外科治疗是小肠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特别是小肠急性大出血.但是外科治疗亦存在其局限性和风险性.现就小肠疾病伴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作综述,希望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术中应用内镜对术前诊断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作用,评价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术前诊断不明并行术中内镜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诊断明确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内镜诊断患者术中明确病灶24例(77.4%,24/31);手术治愈27例,术后再出血4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腹腔感染4例次、腹腔出血1例次、切口并发症6例次.结论 开腹手术中联合应用内镜诊断,可以有效提高病灶检出率.对诊断不明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49例小肠出血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2/49),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0/49)、小肠憩室(8/49)、小肠息肉(5/49)及血管病变(4/49).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 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9.
李增烈 《家庭医学》2004,(23):21-21
小肠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虽不如胃、食管、大肠出血那么常见,也时常能遇到。但因检查方法的限制,不易作出正确诊断,常常延误病情,患者叫苦,医生头痛。  相似文献   

10.
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胃肠道其他部位为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1],而小肠肿瘤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报道就更少。由于对该部位病变缺乏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早期明确诊断困难较大,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容易误诊以至延误治疗。我院于2000~2004年间共收治小肠肿瘤致消化道出血15例,手术13例,死亡1例,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78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主要是反复间歇性血便,以黑便和暗红色血便为主,有1例呈鲜血样便,其中贫血10例,失血性休克6例,右下腹肿物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6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检查均顺利,无明显不适反应,对出血诊断阳性结果率为67.7%,其中血管畸形21例,小肠隆起型病变7例,新生物4例,寄生虫2例,溃疡4例,活动性出血1例,克罗恩病3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率,易耐受,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张智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70-2171
[目的]探讨剖腹探查术中内镜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消化道大出血须急诊剖腹探查的患者进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价值。[结果]21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明确了原因及出血部位。阳性检出率是100%。其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8例,占38.1%。十二指肠降部单发腺瘤2例,占9.5%;十二指肠淋巴瘤3例,占14.3%;贲门撕裂症3例,占14.3%;回肠淋巴瘤4例,占19.1%;胃空肠吻合口出血1例,4.8%。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术15例,仅有3例提示了出血可能所在的部位,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的检出率为20%。明显低于术中应用内镜的检出率(P﹤0.05)。检查用时平均16min,术中内镜检查患者全部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然后对症手术治疗,在手术后没有患者出再出血。[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不明原因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内镜能够明确出血部位而采取相应措施,能准确定位与定性,可提高剖腹探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出血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自从开展胃肠镜检查以来,大多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得以查明并得到及时处理,患者、医者、家属皆满意。然而始终有10%左右的出血不能及时查清原因,患者痛苦,家属犯难,医生头痛。下面是我们近年来确诊病人中的一例,对类似患者和医者也许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以94例经产妇剖宫产病例为研究组.同期94例初产妇剖宫产病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的剖宫产指征、术中出血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经产妇剖宫产指征以头盆不称为多;研究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致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和切口撕裂。结论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发生率高,应重视经产妇分娩,及早诊断和处理经产妇头位难产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高改琴 《工企医刊》2001,14(4):55-56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住院号46299。4年来反复消化道出血9次。患者近4年来反复出现解黑便(由成形黑便→柏油  相似文献   

16.
90%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原因通过胃镜和结肠镜可以得到明确诊断,但仍有5%~10%的消化道出血经上述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这被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大多位于小肠,由于小肠冗长、迂曲、活动度大,缺乏方便、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定性、定位诊断比较困难.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盲区。有时患者由于诊治周期长.不得不进行盲目的手术剖腹探查。近年来文献表明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较高空间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能同时观察肠壁内外情况等优点,结合小肠阴性造影剂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M2A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类型,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2A胶囊内镜对37例疑诊小肠疾病和体检者进行检查.结果疑诊小肠疾病组发现小肠病变18处,包括克罗恩病、小肠寄生虫、回肠淋巴瘤、回肠Mechel憩室、小肠海绵状血管瘤、小肠息肉样病变、小肠糜烂、回肠末端炎、十二指肠炎或溃疡、十二指肠囊肿,病变检出率为81.8%,诊断阳性率为68.2%(15/22);高于体检组.两组病例M2A胶囊内镜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运行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胶囊内镜平均工作时间,获取照片数量无显著差异,胶囊内镜图片质量佳,病人耐受性好.结论胶囊内镜对疑诊小肠疾病的病变检出率较高,而且安全无创,可以作为小肠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中出血渐成为产科常见并发症。出血原因主要为顽固性宫缩乏力[1]。我院自2003年开始采用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住院分娩者2399例中。其中剖宫产1287例,剖宫产率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宫腔纱条填塞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小时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而言,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2例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下消化道出血以反复性、间歇性血便为主。(2)病程以2—3年者最多。(3)本组病例手术后100%出血停止,未再复发。结论 (1)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出血期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及作好紧急手术探查准备。(2)术中结合应用内镜有助于诊断。(3)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