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斑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的纵向观察。 相似文献
6.
滕州市曾是班氏丝虫病的严重流行区,50年代调查微丝蚴率高达25%,70年代初经过三次普查普治和海群生药化食盐防治,1975年省地县联合考核,微丝蚴率降至0.17%,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根据地形方位和以往微丝蚴率的不同选择监测 相似文献
7.
采用SDS-PAGE和ELIB技术分析马来丝虫成虫(MAA)和微丝蚴(MFA)可溶性抗原。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采自感染沙鼠腹腔。分析结果表明,MFA蛋白组分含有沙鼠腹腔液蛋白组分(64-67kDa和56-58kDa)。健康沙鼠血清与MFA作ELIB,可见3条淡反应带(60kDa、74kDa和100kDa),与MAA无反应带可见。MAA蛋白组分中的42kDa和14.5kDa可被感染6个月的阳性沙鼠血清识别,而不被阴性沙鼠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8.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史宗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1):1-6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来丝虫病区防治前后晚期丝虫病调查报告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谢祖英,吕先纲,潘士贤,麦富珍,杨小春广西环江县卫生防疫站韦荣华,英创捷我们于1991年对原马来丝虫病超高度流行区的环江县川山乡社村进行调查,并与防治前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12.
至今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7种,其中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分布很广,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劳动人民危害很大。现将近年来国外有关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防制的资料,综述于下,供作参考。一、流行病学 (一)国外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估计,全世界感染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约有二亿五千万人。近几年来,有些国家和地区丝虫病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阐述广西富川县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发现过程及其处理措施和效果,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在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和麦岭镇的5个行政村(长塘、黄沙、茶山、福溪和长春)开展丝虫病疫点调查。采用厚血膜双片法检测首发患者所在的疫点长塘村及其毗邻的黄沙和茶山村居民,阳性者再作个案调查。疫点长塘村外出返乡人员以及毗邻的福溪和长春村居民,先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卡)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再用厚血膜双片法确诊。在疫点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进行人房捕蚊、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感染情况。查阅富川县防治丝虫病历史资料,走访村民了解20世纪70年代接受丝虫病检查和服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具体情况。 结果 检查富川县长塘行政村居民1 052人,微丝蚴血症者19例(干上村16例、印山村3例),微丝蚴率为1.81%(干上村为5.90%、印山村为1.42%),平均微丝蚴密度为17.4/60 μl血。对毗邻的4个行政村扩大调查4 119人,均为阴性。19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于12户家庭,其中13例有亲属关系,在空间和家庭分布上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年龄分布以20~29岁和50~59岁为主,其中50岁以上占微丝蚴血症者总数的57.9%。解剖疫点村致倦库蚊54只,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长塘行政村当年丝虫病纵向或横向监测,以及干上自然村丝虫病疫情和相关的防治资料均未查到。走访长塘行政村60岁以上村民及村医27人,均未曾食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 结论 广西富川县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为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属低度流行区,流行范围局限,中老年患者居多,平均微丝蚴密度偏低。 相似文献
14.
15.
平远县地处闽、粤、赣 3省交界 ,是广东省唯一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经过 2 0年的不懈努力 ,积极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坚持对丝虫病的反复查治 ,平远县于 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80年代后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工作 ,1995年经省级审评 ,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平远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全县辖 16个镇 ,15 3个村 ,总人口 2 4.9万 ,总面积 13.6 2亿 m2 ,山区占 80 % ,全年平均气温2 0 .6℃ ,平均相对湿度 79% ,年平均降雨量 16 30 mm,属亚热带气候 ,自然条件适宜蚊媒繁殖生长。2 流行情况平远… 相似文献
16.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2)
本文3个作者每人注射50条感染期幼虫到自己的左前臂皮下进行感染试验。所感染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株是从马来西亚彭亨地区的马来丝虫患者取来的,并已在猫体内保存了几代。第一例在感染后4周左腋淋巴结有些肿大,但无触痛,到40天时在活动后腋部有些疼痛,再过12周后即无症状,17周后查到了微丝蚴,20周后在左腋和手上出现暂时的轻度淋巴管炎,32周后腋部又出现了轻度疼痛。患者用海群生治疗6天(出现轻度发热、头痛 相似文献
17.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与丝虫病传播有关的人群和媒介观察,采用Ⅰ、Ⅱ期幼丝虫发育至Ⅲ期幼丝虫的时间内蚊媒存活概率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年传播潜势计算。结果为终止防治前流行区内平均每人每年受到嗜人按蚊50次感染性叮咬,可接种70条Ⅲ期幼丝虫,终止防治后9年分别降至4次和4条,年传播潜势呈逐年下降,与流行区丝虫病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用校正值参与年传播潜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流行趋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朱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4)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能引起免疫抑制的报道。本文对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采用同种和异种抗原进行了迟缓型超敏反应(DTH)试验,以了解细胞免疫是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