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的救治及心电监护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致命性并发症.丑时准确的诊断、抢救措施对其的救治率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是心血管内、外科临床医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的心电监测是准确及时诊断的关键性手段.是判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必不可步的措施,指导治疗及治疔措施的调整更显出它的重要地位。章重点就室间隔穿孔的诊斯与处理;心脏游离壁破裂的诊斯与处理;室壁瘤的诊断与处理;乳头肌斯裂的诊断与处理及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心电监测与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伴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防浩措施。方法:对19例经心包穿刺或超声诊断为心脏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破裂常见危险固素有:高龄、女性、首次发病,广泛前壁部位和有应激诱因。结论:采取预防措施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MI伴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 例经心包穿刺或超声诊断为心脏破裂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破裂者常见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首次发病、广泛前壁部位和有应激诱因。结论:采取预防措施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心脏破裂有三种类型: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临床上最多见心室游离壁破裂。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并且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塞362例发生心脏破裂21例,占固各种原因死亡总数的32.8%。本文或重总结了造成心脏破裂的各种危险因素及诊断要点,并提出主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64-3066
纳入我院2009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患者75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收集调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患者中室间隔穿孔患者53例,室间隔穿孔发生率6.9‰,其中室间隔近心尖部穿孔患者34例,室间隔中下1/3段穿孔者19例。心脏破裂者22例,心脏破裂发生率2.9‰。心脏破裂及室间隔穿孔患者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等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偏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脏破裂的危险,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早期评价其预后的可能,以利及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对我院24例急性心肌梗塞后临床突发心脏杂音,经床旁超声多普勒心动图(UCG)或经左心室造影或经手术证实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42~79岁,平均(61.7±10.5)岁.结果本组24例均为AMI后,经超声多普勒心动图证实合并VSR,其中,17例手术或尸检所见室间隔大小和部位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基本一致.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100%),其中,心原性休克10例(42.6%),右心衰竭8例(33.3%),死亡9例(37.5%).在患者的左心室EF值降低至41%~54%(11例)和≤40%(8例)、左心室舒张末径57~69mm(14例)和≥70mm(5例)、室间隔穿孔<14mm(11例)和≥15mm(13例)和室壁瘤<29%(10例)和≥30%(14例)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6.4%和50%、35.7%和60%、36.4%和38.5%、40%和42.9%;死亡率分别为36.4%和50%、37.5%和60%、36.4%和30.1%、30%和42.9%;在右心室舒张末径为25~29mm(5例)和≥30mm(19例)和肺动脉收缩压力<49mmHg(8例)和≥50mmHg(12例)者中,心原性休克与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0%和42.1%、37.3%和58.3%与20%和42.1%、20%和58.3%.同时还显示随室间隔穿孔部位向后间隔中、基段后移心原性休克和死亡发生率增加.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中,超声心动图不仅显示出与手术或尸检结果基本一致的结果,而且能初步估测预后.如若左心室射血指数降低(≤40%),左、右心室舒张末径增大,穿孔偏向后间隔中基段,肺动脉收缩压≥50mmHg,则预示患者易发生心原性休克或死亡,应在IABP支持下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院1990年11~2000年3月间经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4例,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65~89岁,平均72.5岁,均有典型的胸痛发病史,2例以急性左心衰急诊,另2例在AMI后第3、9天出现急性左心衰;3例并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均在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级收缩期杂音,并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电图提示心肌梗塞的部位:2例广泛前壁,1例前间壁,1例前间壁伴下壁。结  果超声心动图特征(图1~2):二维超声(2DE)示左室前间图1 右图室间隔心尖段箭头处为穿孔,约1.5cm,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室增大左图箭头处为彩色血流左→右的分流柱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识别。方法:连续观察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1248例,男性861例,女性387例,年龄57±28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74±7岁。广泛前壁梗塞6例,下壁、右室梗塞1例。梗塞至室间隔穿孔时间平均为1天。保守治疗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和支架植入1例。7例病人全部死亡。穿孔至死亡时间平均为1.5天。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室壁瘤形成(平均占左室面积43.4%),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平均27%)。穿孔均在室壁运动减低与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该处室壁扩张指数平均为1.39,室壁变薄率平均为50%。后室间隔中下部6例,前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向右分流束宽平均8.8±2.4mm(6-13mm)。分流速度平均为294±55cm/s(204-365cm/s),跨隔压差平均为35.6±14.0mmHg(16.6-53.3mmHg)。结论:室间隔穿孔多发生于高龄、女性、室壁瘤形成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的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室壁明显扩张、室壁厚度明显变薄,穿孔多位于后室间隔中下部室壁运动减低和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康复疗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危重的急症之一,而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又是灾难性的危急症,严重威胁着患的生命,因此正确的防治,科学地康复疗法以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率,是临床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课题。章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类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疗法:包括急性期与恢复期和复原一维持期的具体康复疗法进行了论述。对心肌梗塞康复过程中的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血液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护、放射核素扫描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把心肌梗塞的心理康复也列为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康复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21例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总结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21例,对心脏破裂前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心脏破裂发生在60岁以上者占95.24%;破裂发生时间均在心肌梗塞后一周内;发病前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剧烈胸痛占95.24%;心肌梗塞后持续高血压占28.57%;烦躁不安者占95.24%;恶心、呕吐者占61.90%;心脏破裂前解便用力或有尿潴留者占23.81%。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心肌梗塞急性期严密监护,有效地止痛、镇静,保持血压正常稳定,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心理护理,积极消除促发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危重的急症之一,而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又是灾难性的危急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的防治,科学地康复疗法以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率,是临床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类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疗法:包括急性期与恢复期和复原-维持期的具体康复疗法进行了论述。对心肌梗塞康复过程中的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血液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护、放射核素扫描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把心肌梗塞的心理康复也列为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康复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室壁瘤。心功能NYHAⅢ级6例,Ⅳ级2例。术前射血分数(EF)值33%~71%,平均54.5%。患者心肌梗死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牛心包补片旷置室间隔穿孔,7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2.7支/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5%。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32 d死亡,另1例因肾功能不全于术后6 d死亡。存活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心功能NYHAⅠ级5例,Ⅱ级1例。术后EF值50%~66%,平均58.3%。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准确的手术操作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脏游离壁(简称心壁)破裂的诱发因素,为护士进行预见性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某部队医院心内科监护室1993-2010年AMI病例资料4 545例,统计分析诱发心壁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心壁破裂44例,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心率持续增快(45.45%)、血压不稳定(22.72%)、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力衰竭(31.81%)、睡眠状态(22.72%)等。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壁破裂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心率持续增快是并发心壁破裂的主要诱因,而收缩压持续低于90 mmHg(1mmHg=0.133kPa)与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的患者并发心壁破裂的发生率相同;梗死后反复发作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均可诱发心壁破裂;高危人群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也有发生心壁破裂的可能,故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时限(Tp-Te)、Tp-Te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AMI伴VA患者为AMI伴VA组,另选取同期50例单纯AMI患者为单纯AMI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急性恢复期及恢复期心电图指标[Tp-Te、Tp-Te/QT、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电图Tp-Te,Tp-Te/QT在诊断AMI伴VA中的价值。结果:AMI伴VA组SV、LVEF比单纯AMI组低,NT-proBNP、cTnⅠ比单纯AMI组高(P<0.05);AMI伴VA组急性期Tp-Te、Tp-Te/QT、Tp-Tec、QTc比单纯AMI组高(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QT、Tp-Tec、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SV、LVEF与Tp-Te、Tp-Te/QT、Tp-Tec呈负相关(r<0,P<0.05),NT-proBNP与Tp-Te、Tp-Tec、QTc,cTnⅠ与Tp-Te、Tp-Tec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Tp-Te、Tp-Te/QT、Tp-Tec、QTc及联合检测诊断AMI伴V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6、0.775、0.784、0.671、0.885。结论:心电图Tp-Te、Tp-Te/QT与AMI患者心功能呈负相关,各指标联合可有效诊断AMI伴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韩盖宇  王颖  谢庆  陈思  吴展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98-11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及其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不同点。方法术前配合施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及Swam-Ganz漂浮导管置入,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正确使用。术中备齐手术所需血管补片、毡片、器械、缝线,熟悉手术方法步骤,实施护理配合。结果 11例患者治愈出院,其中2例存在室间隔残余分流,另外6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或心律失常。结论高质量护理配合可以缩短转机和手术时间,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8年3月收治的2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对高龄患者重点护理,保证血压的稳定。有效的镇痛、镇静、避免劳力及心理护理。结果:1993年以后总死亡率,心脏破裂发生率,心脏破裂占总死亡率分别为8.87%、0.68%、7.69%。比1993年以前16.85%、5.80%、344%、显著降低(三项比较Pwto.of)。结论:本研究采取对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治疗与护理手段,有效地预防心脏破裂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死因就是心源性休克,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是因各种病因所导致心脏泵出功能急性衰竭,全身器官与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流,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所以研究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十分重要。文章重点就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监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障碍实施心理康复疗法不仅可使心肌梗塞的患者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对心肌梗塞的整体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中进行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措施。文章重点就焦虑的发生与康复疗法;否认的产生与康复疗法;抑郁的出现与康复疗法;病态性格及行为与康复疗法;谵妄的发病因素与康复疗法;睡眠周期紊乱与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21%,高于对照组(63.16%);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R、LVEDV分别为(67.26±21.08)次/min、(128.67±22.58)ml,均低于对照组;LVEF为(42.36±5.54)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