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Caco-2细胞模型并探讨其在中药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测定跨细胞膜电阻和荧光黄通透量等指标,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各项指标的测定值符合要求,本实验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的完整性、紧密性和通透性良好。结论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可用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转运的吸收机制;高灵敏度分析仪器可以促进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化学成分吸收研究中最大限度的应用;通过两个或多个中药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阐明中药配伍和中药复方应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中药吸收转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Caco-2细胞模型是一种筛选药物离体口服吸收特性的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评价药物在小肠的吸收特性和转运机理的研究。作者描述了Caco-2细胞的培养及其细胞单层模型如何建立和验证;探讨了Caco-2细胞用于药物吸收转运研究的机制;对其在中药被动转运、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中药外排机制和吸收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评价了该细胞用于中药吸收转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最后对该细胞模型可能的应用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细胞模型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药的各项研究。综述细胞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其用于研究中药的筛选与毒性评价、吸收转运机制、药理学及药效学评价等方面。对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药理实验中Caco-2细胞模型建立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燕  李沛波  苏薇薇  陈大为 《中药材》2006,29(9):946-948
目的:建立Caco-2细胞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测定跨上皮细胞膜电阻,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标志物普萘洛尔的转运特性等指标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各项指标的测定值与文献相符。本实验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的完整性、紧密性、通透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好。结论: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可用于研究口服药物转运的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药透血脑屏障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脑系疾病治疗方面,中药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较低的副作用,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效、快速评价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透血脑屏障,不但有利于揭示中药治疗脑系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也有利于研究开发有效治疗脑系疾病的药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透血脑屏障的评价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对化学成分进行预测,认为开展中药透血脑屏障的研究应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对于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有效成分,能从脑靶向给药系统方面提高中药有效成分进入脑组织的能力,以确保中药治疗脑系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ADME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全新的、在细胞水平上早期进行药物活性与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清除(excretion)和毒性(toxicology)实验的新型并行新药研究模式.这种被简称为ADMET.的实验系统近年来在国外各大制药企业中得到很快、很大的发展[1,2].ADMET研究平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目前已有很多基于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的ADME体外模型用于药物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用于肠吸收研究的Caco-2细胞模型、用于代谢研究的肝细胞模型、用于药物分布研究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模型和透血脑屏障模型.然而,目前对中药的ADME体外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本文总结了常用于ADME研究的体外模型,以期为中药的ADME体外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时滞短、促透效果好、毒性小,中药挥发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单独应用,与其他促透剂联合应用,挥发油中成分的促透皮吸收作用、促透机制)及其自身的透皮吸收作用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模型药物多为化学药物,评价指标多为单一化学指标,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淡化;对挥发油促透物质基础、促透机制、促透规律的探讨较少;体外扩散池法研究中影响因素的考察不全面。同时,提出必须寻找适合中药透皮作用特点的研究思路,在注重对传统文献古籍挖掘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制剂学和相关学科的新剂型、新技术、新方法,选择经典外用方剂或常用药对,采用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效应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体外扩散池和在体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食品营养物质吸收研究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Caco-2细胞系的特点、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其在营养物质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并评价了其用于营养物质吸收转运中的优点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人肠内细菌菌从或单菌株及其酶与中药化学成分在37℃、厌氧条件下共温孵,转化产物用溶剂法提取、柱色谱法分离、谱学法鉴定化学结构.根据转化产物与原形药物和/或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结合酶催化反应,推断转化机制.建立人肠内细菌转化中药化学成分的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用于研究和评价中药化学成分在肠内的牛物转化.所建立的人肠内细菌牛物转化模型,操作简单,对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具有转化能力.转化方式既可采用牛长细胞转化法,亦可采用静态细胞转化法或酶转化法.该法可用于研究口服中药化学成分被肠内细菌的生物转化及其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21,(8)
中药口服制剂的生物效应影响因素众多,除了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外,体内吸收代谢等过程也是重要因素。口服制剂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中药复方的肠吸收研究方法较多,依据其特征总体可分为体内法、在体法、体外法,但中药肠吸收评价方法仍以单一或多种化学成分为指标进行评价。本文总结了目前用于中药复方制剂肠吸收评价的方法,展望了从整体观出发以生物效应为指标的可行性,以期为其体内外整体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介于血管与脑实质间,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周细胞、基底膜及其间的紧密连接组成的复合组织;其作为血-脑间的重要屏障系统严格限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一方面允许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进入屏障,另一方面则限制有损脑组织的物质进入屏障,以维持神经元微环境的稳定;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进入脑内或使得药物进入脑内的浓度降低,影响了某些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如开窍类中药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且能协助其他药入脑,其作用主要与减少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抑制血脑屏障的转运蛋白、抑制离子通道的主动转运相关;开窍类中药如冰片、麝香尚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某些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白芍等亦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发挥保护血脑屏障及脑组织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调控炎性反应、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内皮增殖相关。中药双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可能是中药防治脑系疾病的作用基础,本文系统整理近年来中药干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运用中药防治脑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许敏  姜壮壮  陶丽  刘延庆 《中草药》2019,50(14):3477-3483
中药血清药理学通过从正常与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分离、鉴定血清移行成分从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中药药效成分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低溶解-低渗透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效应高,血清药理学不能评价非血清移行成分的功效关联规律。基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成分的渗透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各自的渗透性行为,形成不同的口服吸收处方。因此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尤其是多组分共存条件下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是解决中药功效物质基础问题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首先概述了中药肠渗透与跨生物屏障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实验模型及其各自的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常见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与渗透动力学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最后基于渗透性实验模型与构动关系研究,评述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组分渗透动力学规律及其渗透机制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可以通过促进药物转运或者形成离子配伍而影响成分间的渗透吸收,以期为寻找和预测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及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层特殊屏障,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稳态,允许正常的神经元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遭毒素、病原体和炎症的侵害。然而,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特性在保护的同时也极大程度限制了药物分子向内的递送效果。近年来,纳米制剂在中药靶向递药领域被广泛应用,较大的系统结构受制于血脑屏障导致疗效并不理想。基于血脑屏障上各种内源性受体及转运蛋白的发现,以及血脑屏障表面荷负电的生理特征,构建安全高效的靶向递药系统,从而设计受体介导、载体介导及吸附介导的转运途径实现血脑屏障的跨越,使药物制剂富集于脑部病变组织,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受芳香中药“通关开窍”的传统功效启发,阐述其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制,并将这一功效与新兴纳米制剂结合,发挥中药特色进而实现制剂透过血脑屏障入脑释药。  相似文献   

14.
血脑屏障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脑组织的同时也限制了众多药物的入脑转运。芳香开窍类中药能够开窍醒脑、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体现出引药上行和脑保护的特性。该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结合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拓宽此类中药的应用,将其芳香开窍的特性与现代药剂学的新剂型、新技术相结合,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引经药是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下,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冰片、石菖蒲、麝香、苏合香和安息香等芳香开窍类中药具有引药上行之功,可以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通过引药上行作用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提高其他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脑组织分布。通过对近年来冰片、石菖蒲等引经药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及作用机制,芳香开窍类引经药与现代制剂结合构建新型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丰富引经药的科学内涵并为新型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向燕  杨启悦  龙宇  张羽璐  万金艳  刘松雨  李楠 《中草药》2020,51(18):4771-4779
纳米制剂虽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但其易被单核吞噬细胞识别和清除,不仅会降低药物体内半衰期,也易引起免疫原反应,影响药物安全有效使用。而将细胞膜与新型纳米技术结合后,在增加细胞相容性的同时,又可保留纳米制剂的优点,进一步增强靶器官或组织的靶向性,提高疗效。目前,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所有大分子物质和98%小分子药物进入脑部,成为脑病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巨噬细胞是常见的免疫细胞,在脑部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将巨噬细胞膜与纳米制剂结合,使其成为免疫系统自身物质后避免被识别和清除,增加药物体内循环量;再利用巨噬细胞的血脑屏障透过性,增加药物脑部含量,提高药物临床疗效。中药成分复杂,疗效显著,但大部分存在溶解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给药后体内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应用。基于国内外文献,整合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制剂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及其对中药活性成分成药性的作用,以期促进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中药组分剂型的设计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是否显著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紧密相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本质是多组分,就组分本身的性质而言,其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分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即溶解性和渗透性.因此,该文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从物质基础组分的层次阐明改善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关键技术,以期提高中药组分制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雷蕾  杨乐  李小阳  刘骏  王晰  王忠 《中草药》2022,53(6):1822-1827
目的 比较解表功效中药化学和收涩功效中药成分的重要理化性质、Murcko骨架结构特征并计算Bayesian距离,为中药功效和化学成分结构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将《中药学》收载的解表中药和收涩中药名作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将掺有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中药制剂进行分离、浓缩后,测定其红外光谱图,将可疑成分的红外光谱图与其在薄层色谱上对应对照品的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峰位置、峰形状和相对峰强度来判定中药制剂中是否非法添加了化学药品。 结果 用该方法对 3 种镇静安神类和 1 种止喘类中药制剂进行检测,我们检测出解郁安神颗粒中有非法添加的地西泮,丹莲安神胶囊中有非法添加的氯硝西泮,消喘灵中有非法添加的醋酸泼尼松和地西泮。 结论 将制备薄层色谱与红外光谱法结合起来,可快速准确地判定中药制剂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化学药品,为中药制剂中非法掺入化学药品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得检测单一活性成分的西药质控方法在中药中行不通。整体观思想是破解目前中药质控碎片化,突破"找成分、测含量、订下限"模式的重要指导,突破单纯的"唯成分论",构建符合中药采、制、性、效、用特点的综合量化集成的评控模式。该文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属性、品种特性、化学特性、组效关系、组分结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概述,对于真正把握中药质量内涵,科学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