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牙周健康者和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情况,探讨两种细菌在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收集65例牙周健康者、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结果 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1.6%、12.3%,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两菌检出率分别为74.2%、58.1%,牙周炎健康位点两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2.6%、4.8%.牙周炎病变位点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P<0.001);福赛斯坦纳菌在牙周健康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牙周炎健康位点(P<0.05);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没有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两菌联合检出率为51.6%.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以及两种细菌联合感染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五种微生物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54个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8.15%、92.59%、100%和98.15%;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较低,为20.37%。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生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同时感染,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感染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m<PD≤6 mm为B组,PD>6 mm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H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反杂交技术半定量检测各组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结果 B、C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均高于H组,A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也高于H组,C组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水平高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菌嗜血菌在各组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水平都无明显差异。结论 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体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水平都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慢性牙周炎的早期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炎症位点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1,8-桉叶油素对几种常见的牙周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中间普氏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1,8-桉叶油素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中间普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利用BHI血平板稀释培养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1,8-桉叶油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中间普氏菌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1,8-桉叶油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为31.25μL/mL,伴放线聚集杆菌MIC为15.63μL/mL,中间普氏菌MIC为7.81μL/mL;1,8-桉叶油素对3种牙周致病菌的MBC均为125μL/mL。1,8-桉叶油素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中间普氏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1,8-桉叶油素在体外对3种牙周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 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 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rag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50个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病变位点的检出率,并根据各rag基因型的特异性引物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不同rag基因型在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的分布。结果经16S rDNA PCR法检测,病变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检出率为70.7%。各rag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位点的总检出率:rag-1为60.4%,rag-2为23.6%,rag-3为44.3%,rag-4为15.1%;经统计学检验,rag-1和rag-3型检出率较高,高于rag-2和rag-4型(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rag基因多态性,rag-1和rag-3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国辽宁地区人群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产蛋母鸡特异性IgY抗体产生及制备,特异性IgY抗体抑制P.g及其它牙周病病因菌生长.方法:采用免疫接种、水稀释、盐析、液体培养抑菌及ELISA等方法,诱导、提纯IgY抗体,抑制P.g及其它牙周病病因菌生长.结果:诱导产生的IgY抗体经硫酸铵盐析提取纯度达87.6%~89.1%,IgY特异性结合牙龈卟啉单胞菌抗原的结合效价1∶ 1 600.制备的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Y抗体与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等牙周病致病菌的交叉免疫反应抗原结合效价分别为1∶ 800、1∶ 800、1∶ 6 400、1∶ 12 800.抗牙龈卟啉单胞菌IgY在5.0、1.0、0.1 g/L时,分别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粘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等厌氧菌在(1×108) CFU/L和(5×108) CFU/L时培养24 h和72 h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生长作用.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免疫产蛋母鸡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Y抗体在一定的浓度内有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以及抑制多种牙周病致病菌生长的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这些牙周病病因均存在着共同抗原,其可能具有防治牙周病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黄洁  孙正 《北京口腔医学》2009,17(4):203-206
目的分析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初诊患者20名,采集龈下菌斑,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用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量同一取样位点的硫化物水平,并记录临床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92%)明显高于硫化物的检出率(34%)(P〈0.05);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均明显高于浅牙周袋、不出血的位点(P〈0.05);而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浓度无显著性增高;在硫化物检测阳性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高于硫化物检测阴性的位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水平不是反映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敏感指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研究龈下菌斑中3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利用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 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60个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10个健康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 牙周炎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90·00%和95·6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位点;有83·33%的牙周炎位点同时检出3种致病菌,3种细菌检出情况为两两正相关(P<0·01)。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很高,它们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机制。方法 收集3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伴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u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5种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 36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36%,Aa 3%,Pi 14%,Fn 25%,Tf 47%;同一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一致的例数:Tf 15例,Pg 13例,Fn 5例,Pi 3例,Aa 0例;冠心病组的Pi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DNA的检出,提示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间普氏菌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