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浩  林万隆  周汉高  潘伯荣 《新医学》2000,31(4):212-213
1 引言 Barrett食管系指食管远端正常的覆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的组织学改变。内科治疗目前多数选用抑酸药、H2受体阻滞药、质子泵抑制药及促胃动力药物,外科则采用贲门成形术。但以上治疗均仅可缓解症状,而无法逆转其肠上皮化生转为Barrett食管的病程[1]。作者根据食管上皮基底细胞在正常酸度环境下可诱导向鳞状上皮转化的原理,在抑酸条件下,采用双极电凝治疗Barrett食管20例次,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为1994年1月至…  相似文献   

2.
唐毅  龙晓奇  陈拥军  姚勇 《华西医学》2009,24(3):664-66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经内镜下APC治疗后联合埃索美拉唑20mg2次/日连续3月,对照组单用埃索美拉唑20mg2次/日连续3月,分别于3月、6月、12月对两组进行临床症状积分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两组治疗后3、6、12月临床症状积分缓解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从内镜、病理随访的有效率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BE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能有效逆转Barrett上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说明微波经内镜重创病变食管粘膜,加服洛赛克治疗Barret食管疗效。对33例Barrett食管患者在内镜下用微波球状电极在病变粘膜区烧灼,并每日两次口服洛赛克二个月。治疗结果:3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复查为鳞状上皮,总有效率91%。证明:此法治疗对消除Barett食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麟 《华西医学》1991,6(3):364-366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端粘膜以柱状上皮为衬里(Columar epithelium-lined oesophagus,CELO)的一种病理状态。自1957年Barrett首先描述这一现象以来,引起了临床,放射学和病理学者的极大兴趣,与之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有关小儿本病较系统的报告近年来才有所增加。本文就小儿Barrett食管的若干方面作一综述。一、胚胎学基础胚胎7.5mm时,食管为内衬复层上皮的圆简形结构。16mm时,上皮包含3~4排细胞,基底层偏向柱状。胎儿18~32周时,食管上皮为复层,其浅层由成片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纤毛上皮仅见于胎儿,出生时虽可有纤毛上皮岛,但已变形,生后2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及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E)36例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BE患者36例,行APC治疗术前正确评估患者心身状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及抑酸治疗,严防并发症的发生。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a进行复查,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22例病灶完全消失,14例进行第二次治疗后,病灶消失,经0.5a及1a后复查有10例复发。未发现癌变,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应用APC治疗BE,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良好的护理配合是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02-2005年内镜检查中发现的Barrett食管2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治疗术(RF)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上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BE患者23例,分别行APC或RF,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剂治疗。分别于术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第3、6、12个月进行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采用APC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1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另外3例经2次治疗病灶亦完全清除;采用射频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3例治疗1次病灶即消失,4例经2次、1例经3次治疗后始见BE完全消除。12个月后复查5例患者复发。结论应用APC、射频联合抑酸剂治疗BE方法简便易行、安全,且APC治疗效果优于RF。  相似文献   

8.
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道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覆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病较为少见,但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院自1991年3月至2005年11月胃镜检查确诊BE13例,现将有关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诊断器械PTS2930电子胃镜系统。1.2诊断标准内镜诊断采用M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 食管1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贤斌  叶丽萍  丁锦秀  林敏华 《新医学》2007,38(11):749-750
对13例Barrett食管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予奥美拉唑维持治疗。13例均完成治疗,其中11例患者治疗1次后Barrett黏膜完全消失,2例Barrett黏膜长度超过4cm的患者治疗2次后病灶完全消失。研究表明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颉永乐  徐克成 《临床荟萃》2006,21(6):442-444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惟一已知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以定义为BE。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原位癌一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进程。BE腺癌的诊断依据如下:①确诊的原发性食管腺癌;②有BE病史;③具备确切的组织学形态;④找BE从异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32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临床出现反酸25例(78.1%)、胸骨后疼痛22例(68.8%)、烧心感18例(56.3%),无症状者6例(18.8%),胃镜检查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者27例(84.4%),胆汁反流者10例(31.3%),病理检查结果全部病例食管下段均有柱状上皮化生。结论:Barrett食管多见于老年人,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结果,具有恶变为食管癌的潜在危险,其确诊须组织病理检查,内科治疗只能缓解及改善症状,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钡餐双对比造影连续摄影对提高老年人巴雷特(Barrett)食管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老年人Barrett食管,经食管钡餐双对比造影用连续摄影诊断后,经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对其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0例中发病部位均位于食管下段,食管钡餐双对比造影连续摄影表现为:食管黏膜皱襞紊乱10例;溃疡龛影形成10例,单发5例、多发5例,龛影尖角形或椭圆形6例,点状钡斑浅龛影4例;龛影周边衬托有长而窄透亮线或晕环透亮影8例,腔内出现充盈缺损表现2例;龛影大小约0.2~1.2cm,其中4例有1cm以上龛影;食管狭窄4例;伴有食管裂孔疝5例。结论食管钡餐双对比造影连续摄影检查能提高对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现,认识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Barrett食管在我国少见,故复习文献并报告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癌3例。方法复习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病例,其中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癌仅有3例。结果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岁。2例为贲门型/交界型Barrett食管,1例为特异型Barrett食管;其中1例合并印戒细胞癌,2例合并低分化腺癌。结论诊断Barrett食管时应注意病变的解剖学部位,以避兔过度诊断。  相似文献   

14.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治疗Barrett食管(BE)相关的高度不典型增生或早期食管腺癌的有吸引力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国外有关PDT时常用的光敏剂及其在治疗BE及早期食管癌中疗效文献复习发现,PDT治疗BE和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比较,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Barrett食管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至2008年2月,纳入比较Barrett食管患者和内镜检查正常者及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Hp感染率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统计分析采用RevMan4.2.8,计算比值比OR(95%CI)。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16篇病例对照研究和3篇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比内镜检查正常者Hp感染率低[OR0.56,95%CI(0.40,0.79)],与GER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95%CI(0.74,1.00)]。队列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及GERD患者相比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2,95%CI(0.77,1.61);OR1.10,95%CI(0.32,3.83)]。cagA阳性Hp感染率较内镜正常者及GERD患者低[OR0.30,95%CI(0.12,0.74);OR0.55,95%CI(0.33,0.94)]。病例对照研究长节段较短节段Barrett食管Hp感染率低[OR0.32,95%CI(0.16,0.66)]。而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长节段较短节段Barrett食管患者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29,1.48)]。结论Barrett食管患者和GERD患者Hp感染率无差别,Barrett食管患者Hp感染率,特别是cagA阳性Hp菌株感染率较内镜检查正常者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在色素内镜下与组织学的一致性研究,揭示色素内镜在诊断Barrett食管的优越性。方法对125例J艋床诊断为食管病变的患者分为常规内镜组和色素内镜组,常规内镜组在齿状线2cm以上病变处取活检,色素内镜组用2%Lagol's液进行染色,根据染色发现的病变取活捡,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色素内镜组的敏感性和漏诊率分别为73%、27%,常规内镜组为48%、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20例BE患者进行APC治疗,术前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木中熟练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APC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仅10例出现轻度咽喉部疼痛,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是有效治疗BE的新方法,精细化的围术期护理是治疗成功和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丁百静  徐章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2):1289-1290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对短节段Barrett食管(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32例短节段Barrctt食管在胃镜下用射频治疗仪对病灶行射频治疗,于术后0.5、1.0和2.0年行胃镜及病理复查。结果32例共行48次、118点治疗,14例行2次以上治疗,术后仅10倒出现轻度疼痛;随访受治者均有病灶部位消失或缩小,根治率达59.38%,未发现癌变。结论射频治疗对BE有效,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从1000例食管粘膜咬检及158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标本中交界处癌165例的形态学、粘液组化及FCM分析,探讨BE病理本质及其与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腺癌的关系。结果:1000例咬检中227例有不同程度的返流性食管炎,其中3例符合BE。1580例食管贲门癌中,交界处癌23例(1.5%)为食管腺癌,13例(56.5%)根据部位、形态、粘液组化分析证明为BE来源的腺癌。本文认为慢性胃液返流使食管粘膜鳞状上皮长期受损,修复中,部分病例食管鳞状上皮由邻接耐酸性较强、增殖更活跃的胃贲门上皮向上异位生长而代替。长期非特异性刺激附加致癌因素刺激下,修复性增生转变为渐进性异型增生,最终导致癌变,形成BE来源的腺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在早期发现Barrett仕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SIM)细胞等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12月间,共2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内镜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NBI模式进行观察,并用NBI模式进行BE黏膜腺管开口分型,于改变最明显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对鳞一柱状上皮交界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观察中,NBI显著优于普通内镜;NBI模式下通过Endo分型,其Ⅳ型、V型腺管开口检出SIM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及94%.结论 NBI可清晰观察BE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操作转换简单易行,对BE食管进行靶向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及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