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2.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3.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统称“八纲”,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的过程。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  相似文献   

4.
结语少阴病的病位在里,是伤寒六经中较严重阶段。机体的活动能力,趋于衰弱,形成心肾疲惫,阳虚阴盛,出现全身虚寒证候。有人认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但心肾两脏确有相互联系。心病可影响肾,肾病可影响心。实践证明,肾水不足,可使心火上炎;心火不足,可使肾水泛滥。少阴病可分为两类:1.阳气虚弱,阴寒由盛,邪从寒化之里虚寒证,治疗当以扶阳为主。2.阴气内虚,热从内生,邪从热化之阴虚内热证,治疗当以清热育阴为主,如附子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疫疠之气和正气亏虚2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感受疫疠,上焦受邪,正气亏虚,三焦传变。病位在肺,与脾、心、肝、肾相关。病理性质涉及湿、毒、热、瘀、虚、闭。治疗可采用三焦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施治。或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遵循吴又可《瘟疫论》“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观点,重视祛湿、扶正、专病专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六经病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后患者整体的、综合的、辨证的、变化的阶段性生理病理状态,传变规律遵循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研究发现本次疫情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等,且多含兼证,呈现并病、合病等多种传变形式。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六经传变规律可以阐释新冠肺炎的不同分期:初期主要在太阳、太阴,外邪侵袭,首犯太阳,由表及里,入于太阴;中期主要为太阴肺脾受邪可兼有阳明少阳经表现或出现太少两感;若诊疗不及时或病邪太过、正气不足,病情加重,进入后期,可由太阴顺传至少阴、厥阴,有的甚至不表现太阳经症状而直中三阴经,病情危笃,这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到恢复期时,多为肺脾气虚,或兼见病邪耗灼津液,以致气阴两虚。具体转归仍须依据患者体质偏向、治疗情况和心理调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此,新冠肺炎发病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纲,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辨证用药,选用经方,灵活化裁,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咨询信箱     
问:《伤寒论》有关六经的传变,应该说是病邪由表入里为疾病发展;病邪由里出表为疾病转愈。若病邪由里之阳明再传至半表半里的少阳,这是疾病的转愈还是发展?(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卫生室李世刚)答:表和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就《伤寒论》六经  相似文献   

9.
“发于阳”既指有外感表证且正气尚可抗邪于外的病理情况;阴,则为患者有内寒证或实寒证、又或阳气虚所致的虚寒证候。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出血热发病有上升趋势。笔者总结数载心得,认为出血热的五个病变阶段,低血压休克期病情较重,也是疾病转归的关键所在。低血压休克期因感邪轻重及禀赋强弱不同有多种表现,但辨证要点不外低血压、神萎或神志障碍、脉弱或无脉三条。其病机证侯按邪正盛衰与传变关系,可归纳为热入营血、热陷心包、气阴两虚、湿热阻滞四型。出血热属温病范畴,早期发热耗伤正气是邪难表散,内传入里,终成热入营血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见神萎厥逆,面赤口渴,衄血尿血,斑疹显现,舌红苔黄,脉细无力等症。《外感温热论》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  相似文献   

11.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2.
<正> 陈氏认为本书对寒证、热证、尤其对寒热转化及寒热错杂证、虚实夹杂证有详尽的叙述。寒热的转化,主要从病机的转变及方药的进退等方面体现,如太阳表寒实证不解,可转成阳明里热实证,从方药变化来看,就是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这是由寒变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症状的变化就繁多了。日人山田光胤氏认为本书重视症状,使方证统一。所以,本书叙证也多,有人统计就有42个,从近几年报道的文献中,收集到25个。<发热症> 邓氏、俞氏、张氏都认为发热多为阳、实证,是正气旺盛、抗御病邪的表现。六经病都有发热。它只能反映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六经病的热型特点是。太阳病翕翕发热,伴恶风寒。阳明病为恶热、潮热,兼汗出。少阳病是寒热往来。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始得即发热为少阴病之表证;如格阳于外则里真寒而外假  相似文献   

13.
总结林琳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林琳教授认为感染后咳嗽的发生与正气亏虚致在表之风邪乘虚入里有关。风邪袭肺,多夹杂寒、热、燥邪为患,治疗宜宣散透邪。风邪独恋,寒热表现不明显者可予苏黄止咳汤;风寒恋肺者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袭肺者以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温燥伤肺者治以桑杏汤加减;凉燥袭肺者予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减治疗。邪入少阳,“和解”为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病邪入里热化者酌情选用清营汤、竹叶前胡汤、定喘汤;病邪入里寒化者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病邪入里燥化者可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董康 《光明中医》2005,20(4):16-17
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规律,如外感病的传变是层次深浅的传变,内伤病的传变多为气血传变和脏腑传变,伤寒病的传变为六经传变,温病的传变为卫、气、营、血以及三焦的传变等。虽然疾病的传变有规律可循,但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且所受影响之病因形形色色,因而疾病的传变不会始终沿着一个模式进行。影响疾病传变的最主要和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机体正气的强弱和邪正相争、邪气从化情况,而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对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常因邪气性质、感邪途径,受病部位不同而异。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先…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胰腺炎初期,正气充盛,邪气亢奋,正邪交争剧烈,从六经而论,可知其病在三阳。若病位尚浅,病情不甚重,胆火内郁,肝失疏泄,治选小柴胡汤为主方,疏肝清胆,和解少阳,以截断病邪向里传变;若病传至阳明,病位入里,阳明热结,腑气不通,治选大承气汤为主方,峻下热结,釜底抽薪,以防热重竭阴,出现危症;若少阳、阳明同病,病位旁及二经,肝胆火郁,阳明腑实并存,治选柴芩承气汤或大柴胡汤为主方,疏肝利胆,攻下通腑,以防病邪深重,波及范围扩大,避免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症。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病无症"的出现与自身正气和感受疫戾之邪的强弱有关。病理核心为"湿邪"。对于整个病程中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的患者来说,正胜邪退,邪不胜正为其基本病机;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来说,正虚邪实,邪伏而未发是其基本病机。围绕"有病无症"的病理病机,调理"后天之本",调节脏腑功能,鼓舞正气抗邪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题92.如何看待“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否虚证”之争?答:虚证是与实证相对的概念。总的说来,正气抗邪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但由于邪正斗争的部位有表、里,半表半里的不同,人体正气有阴、阳、气、血之辨,因此,虚证随着疾病部位的不同和所虚正气之异而有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表里俱虚、阴阳两虚……等各种各样的证型,这是就其定性而言。若就其定量而言,则由于正气所虚程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针对虚的程度,用药有多寡浅深轻重之别。(这个定量概念,千百年来为医者所用,却至今未能用数学明确表示出来而被人认为“不客观”“不规范”,近廿年发展起来的“模糊数学”最终有可能解决这一悬案。)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表实证相对的。就是说,在表证范围内,卫气抗邪无力者为表虚,有力者为表实。定  相似文献   

19.
张天涵  沈洪 《天津中医药》2019,36(8):784-78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20.
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 ,六经病流经次序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是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针灸治病的原则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用针者 ,虚者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者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指出针灸治病 ,凡邪气盛满时 ,当用泻法 ,以泻其实邪 ;正气不足 ,身体虚弱时 ,应用补法 ,以补其不足 ,使正气充实。因此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应用 ,要根据四诊合参确立针法 ,现将针灸在六经病中的应用分述如下。1 太阳病太阳病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