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预防眼疾有重要意义,因此,泻下法是治疗眼疾的一个重要法则.现将我们在眼科临床中常用的泻下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泻下通腑法救治中风急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泻下通腑法救治中风急症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511400)徐素红泻下通腑法是中医治疗急症重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应用本法治疗中风急症11例,均有舌红、苔黄、脉弦、便秘等证候,分别选用三承气汤加减化裁,以大黄为主药施治,取得满意疗效。周某,男,55岁,...  相似文献   

3.
通腑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等证的治法.应用得当,收效颇捷,兹举例如下. 1 乳蛾 赵某,女,12岁,2005年8月8日初诊.发热咽痛3天,吞咽困难,大便3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咽红双侧扁桃体Ⅱ度充血肿大,有化脓灶两处,颌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5℃~39℃.乃风热化火,肺胃蕴热,腑气不通.治以清热解毒,通腑祛邪.药用豆豉、牛蒡、射干、玄参、连翘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薄荷、甘草各5g,生大黄10g(后下),生石膏30g(先煎).水煎服,日1剂.2剂后热退,咽喉肿消,大便通下,每日2~3次.续前方加减,服2剂而愈.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通腑泻下法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月~ 1 999年 6月 ,本院 ICU室采用中医通腑泻下法治疗患者 41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ICU室 41 6例患者 ,在病程中出现腹大胀满、呼吸急促、恶心、呕吐、二便秘结、神识昏蒙等可下之证的有 364例 ,其中男 2 0 1例 ,女 1 63例 ;年龄 3~89岁 ;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安眠药中毒 34例 ,脑血管意外 50例 ,高血压脑病 1 4例 ,急性心梗 1 3例 ,呼吸衰竭 50例 ,哮喘持续状态 2 5例 ,癫痫持续状态 1 2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 38例 ,急性肾衰竭 40例 ,高渗性昏迷 8例 ,感染性休克 37例 ,毒蛇咬伤 1 4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 1 5例 ,DIC 1 4例。2…  相似文献   

5.
笔者治疗急症,常用泻下通腑为主,配合清热、解毒、泻火、化痰、开窍、消淤诸法,灵活变通,审证论治,屡收捷效。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一)宣肺通腑治喘咳李某,男,2岁半。1982年3月13日诊。发热咳嗽2天,加重伴喘息1天。证见壮热不退,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临床中以通腑泻下法治疗急症 ,疗效颇佳。现举验案数例如下。1 脑血栓形成 周某 ,男 ,63岁 ,1 998年 6月 1 1日诊。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语言不利 ,神昏 1天入院。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5年余。 1周前因劳累自觉头晕 ,右侧肢体麻木 ,未予重视。发病前一天有生气诱因 ,第 2天晨起则右侧肢体活动失灵 ,语言不利 ,神志恍惚 ,口角歪斜 ,口气臭秽 ,面赤气粗 ,喉间痰鸣。5天未解大便 ,小便不通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既往有便秘病史 ,BP2 5/ 1 4 k Pa,神志不清 ,精神差 ,左侧鼻唇沟变浅 ,颈软 ,两肺 (- ) ,心率 86次 /分 ,心界稍向右…  相似文献   

7.
通腑泻下治夜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泻下治夜咳蓝添成吴××,女,50岁,本市某厂职工,门诊号:107740,1994年5月初诊。夜咳3个月。咽痒难忍,咳声连续无间断,彻夜难寐,其苦难于言状。3个多月来,四处求医均罔效。后道听穴位天灸疗效好,故前来要求笔者施天灸治疗。诊见患者形体瘦削...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急症的治疗中,常主以或佐以通腑泻下法,取得缓解病情、或缩短病程,甚或立竿见影的疗效。兹举例分述如下: 一、通腑泻下,而获镇心安神〔例1〕癫狂李××,女,24岁,农民,住院号63073。产后一个月。半个月前饮入用锡壶蒸酿的米酒及酒姜合炖的鸡,酒煎蛋等,嗣后即发腹痛,时而呈绞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食物及黄绿色苦水,3天前始伴神识模糊,入院前24小时突然抽搐、狂躁不安、骂詈不休,不避亲疏,随地小便,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个方面,即:通腑泻下法的内涵、通腑泻下法用于预防中风、急性期及时使用通腑泻下法对防止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期用通腑泻下法可防止病情反复等,论述了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指出:通腑泻下法是广义的,临证时应因人因证制宜,中病即止。继之以活血化瘀、养阴益气、养肝熄风、化痰通络诸法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1 肠痈 某女,40岁.腹痛始于上腹部,随即转移至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呈持续性隐痛,故就诊于西医门诊.查血WBC16×109/L,N0.90.诊为急性阑尾炎.予青霉素800万u、甲硝唑250ml,连用3d,症状不减,大便4d未行,故求治于中医门诊.  相似文献   

11.
急腹症包括诸多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皆因机体失调或正虚邪入而起,其病变部位在腑,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近年来我们采用通腑泻下法治疗急腹症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71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者12例,急性单纯性肠梗阻5例,胆结石合并胆系感染者4例,麻痹性肠梗阻4例;均用中医保守治疗。1.2治疗方法(1)灌肠:予大承气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20g(后入),芒硝10g,厚朴、黄芩各15g,枳实、桃仁各10g。水煎去渣存汁约400m l,取200m l保留灌肠,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可根据患者病…  相似文献   

12.
通腑泻下法为主治愈中风一例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缝纫机零件八厂卫生所(510220)邵鉴权[关键词]中风,中经络,通腑泻下法李某,男,31岁,司机。1989年2月27日初诊。病者在10天前,早上起床准备上班时,突然感到左侧肢体麻痹,继则不能活动,当时神志清...  相似文献   

13.
张玉  胡皓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79-480
1有机磷农药中毒王某,女性,54岁,1999年6月18日17:00以有机磷农药中毒收住入院。患者因与丈夫争执动怒,自服“敌敌畏”约150ml,被人发现后送入急诊观察室。诊见神志昏迷,口吐白色粘沫,肢体汗出,肌肉震颤,两瞳孔似针尖样,对光反射迟钝,两肺满布湿罗音;查胆碱酯酶活性2000u/L。诊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急给清水洗胃及解磷定、阿托品等解毒药物;中医辨证属浊邪中阻、蒙蔽清窍,急取生大黄50g,轻煎取汁约100ml,冲入芒硝10g,经洗胃管灌入,约30min后排出秽臭粪便,1h后神志转清,继续治疗5d后痊愈出院。按:有机磷农药中毒属危急重症,死亡率高,其治疗除解…  相似文献   

14.
林继臻  刘明 《中医研究》2010,23(6):56-57
通腑泻下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具体临床运用。本法的应用首推东汉张机创制的代表方剂——大承气汤。他常采用该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少阴急下证以及痉病、宿食等病证。历代医家在仲景承气类方剂的基础上也多有发挥。金代张从正采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了通腑泻下疗法。至明末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他采用泻下常用药物大黄治疗各种急性热病,丰富和发展了通腑泻下治法的理论。作者在临证时也经常使用此法,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泻下法防治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泻下作为中医药防治中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中风 患某,男性,68岁,农民,1998年7月25日就诊。家属诉其原有头晕史多年,一直未予治疗。5d前午餐时突感右手无力,右腿疲软,同时言语含混不清,随后病情日渐加重,右侧手脚不能动弹。就诊前1d出现昏迷不醒,小便自遗。刻诊:神识昏迷,颜面潮红,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牙关紧闭,口角歪斜,躁动不安,大便5d未解,苔黄腻,脉弦滑数。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Ⅰ级,测血压26.7/16.8kPa。四诊合参为中风阳闭,乃肝风痰火夹瘀上逆犯脑,腑气闭塞。急予安宫牛黄丸1粒,水化灌服,每日1次,并予通腑泄热、豁痰开窍法治疗。处方:生大黄…  相似文献   

17.
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通腑泻下法,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内、外、妇、儿等科无所不及。无论是内伤杂病,疑难杂症,还是急性热病,危笃之证,用之得宜,不仅疗效满意,甚至可转危为安。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颇有心得,兹介绍二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泻下法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喘证的条文颇多 ,有麻黄汤证的风寒束肺而喘 ,有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引动内饮而喘 ,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表气不固、外邪引动宿疾而喘 ,有麻杏石甘汤证的里热壅滞、肺气不降而喘。在论述里热壅滞、肺气不降的喘证时 ,仲景提出 ,若里热壅滞在肠而致阳明腑实者 ,宜用大承气汤通腑泻下法治喘。经查阅近 10年的临床研究报道 ,鲜有用泻下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的报道。究竟《伤寒论》通腑泻下法在治疗哮喘病中的意义如何 ,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中医理论认为 ,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 ,…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