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屏风颗粒是依据古方玉屏风散制成的中成药,据《医方类聚粑载,玉屏风散最早见于宋·张松《究源方》,但该书已佚。现存医书中较早有玉屏风散者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自汗门。  相似文献   

2.
清泠渊穴在上臂伸侧,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早见于《甲乙经》,即出自古代《明堂孔穴》。青灵穴则在上臂屈侧,属手少阴心经。此穴不见于《甲乙》、《千金》、《外台》等早期文献,初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卷100中;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才把它列入手少阴心经穴,从而手少  相似文献   

3.
“患门”为一经外奇穴,位于背部,首见于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中国医藉考》说该书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同时并见于新旧《唐书》。《通志·艺文略》作《灸劳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外台秘要》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方中侍郎知悌撰。《国史经籍志》作:崔知悌《灸劳》一卷。  相似文献   

4.
“■痛”在《金匮要略》中凡二见,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的当归芍药散证,一见于《妇人产后病》篇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证。对“(?)痛”的解释,注家有两种见解。一认为是急痛,如程云来:“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  相似文献   

5.
“淡附于甘”一语,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曰:“味有五,气有四。……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本人对此提出异议。文献直接记载甘味者,以《书经》为最早;淡味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  相似文献   

6.
“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共出现了8次,分别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邪客》、《灵枢·刺节真邪》四篇之中。另外,《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中的“大气”,也指宗气。笔者依据以上内容,系统论述《内经》中的宗气,以明确《内经》中宗气的概念、分布、功能、病证等,明晰《内经》中的宗气理论。  相似文献   

7.
“命门”这一名词,首见于《内经》,次见于《难经》,但两者的含意,在性质上有些差别,我们应加以分析,免致惑乱,以下试分别说明之。一《内经》“命门”是指目内訾睛明穴《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素·经脉  相似文献   

8.
龙胆泻肝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胆泻肝汤为临床常用之方。方名同而药品不尽相同者共五方。一方出于李东垣《兰室秘其》,由龙胆草、泽泻、木通、前仁、当归、柴胡、甘草、生地共八味组成;二方见于《证治准绳》,由龙胆草、甘草、人参、天冬、麦冬、黄连、栀子、知母、柴胡、黄芩、五味子共十一味组成;三方见于《沈氏遵生书》,龙胆草、木通、黄连、连翘、栀子、大黄、柴胡、白芍、青皮、滑石共十味组成;四方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由龙胆草、甘草、连翘、生地、泽泻、前仁、木通、黄连、黄芩、栀子、当归共十一味组成;五方见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是由东垣…  相似文献   

9.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历代本草古籍及名家医著,对土藿香与广藿香相关古籍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藿香入药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在清代温病学派盛行时期,更是成为重要中药,于明代定名为"广藿香",以示道地。广藿香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比此前观点所认为的首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提前了300多年。与之相对的江浙一带产生土产藿香,最终定名土藿香。二者历史上共同演进。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今的“气功疗法”是从我国古代行气演化发展而来的。“行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等古籍,也见于战国前期《行气玉佩铭》等文物。自先秦至魏晋时期,行气有呼吸、吐纳、吹呴、呴吹、专  相似文献   

11.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百合病是一种以精神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小提出采用百合地黄汤为主治疗后,世人多谓百合病是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其实,从《金匮要略》治疗百合病原则来看:“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是说百合病见于阴者,多属阳虚,法当温补其阳;见于阳者,多属阴虚,法当滋润其阴,总  相似文献   

13.
龙胆泻肝汤最早见于李东垣之《兰室秘藏》之外还见于《证治准绳》、《沈氏尊生书》、《医宗金鉴》等书,药物组成略有差异。笔者现仅将个人应用《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一、龙胆泻肝汤的组成龙胆草酒炒三钱黄芩炒二钱栀子酒炒二钱泽泻二钱木通二钱车前子一钱当归酒洗五分柴胡二钱甘草五分生地酒炒二钱。水煎服。  相似文献   

14.
正"其人"一语,《汉语大词典》没有作为词目列入,但是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多达18次。其中12个"其人"皆可用以指适合传授的人。包括《素问》3个,分别见于《金匮真言论》《气交变大论》;《灵枢》9个,分别见于《阴阳二十五人》《官能》。例如:《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气交变大论》:"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阴阳二十五人》:"得其人弗教,  相似文献   

15.
"角徵宫商羽"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名词,其定量描述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在中医典籍中,有关"角徵宫商羽"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并将五音与五脏相对应,纳入五行中,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五音理论.  相似文献   

16.
痛泻要方并非首见于《景岳全书》,其病机并非局限于肝旺脾虚。通过查阅近些年有关痛泻要方考证方面的相关书籍以及文献,对痛泻要方的方源、方名及病机进行考证,为今后痛泻要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得出痛泻要方始见于《丹溪心法》,方名在《医方考》中首见,其病机是肝脾不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一、《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书中凡五见,用以治疗脚气、虚劳、消渴、痰饮及妇人转胞的疾患。肾气丸方之治脚气,见于书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内,系附方,方名“崔氏八味丸”。或有因此而疑本方非仲景首用者。查《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不随门》所载崔氏方五首的第四首,有“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者,由此段记载看来,肾气丸必是先见于仲景著作中,而崔氏(崔知悌)则是后来加以引用的。  相似文献   

18.
甘草干姜汤是张仲景的经方,主要有温中复阳之功。全方药味精简,理法甚深。二药辛甘合化,可温复肺脾肾之气阳而散肺卫之寒邪,尤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该方既见于《伤寒论》,又见于《金匮要略》,名虽同,但两处所用干姜有别,主治病症及病势也略有不同。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于表虚兼阴阳两虚证,《伤寒  相似文献   

19.
<正> 《灵枢》是《内经》的组成部分,最早称为《九卷》,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代王叔和《脉经》也称《灵枢》为《九卷》,皇甫谧在《甲乙经·序》始称《针  相似文献   

20.
论练功者的道德规范北京大学仓道来"道德"范畴,在我国古代的含义较为广泛,"道"最初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道"即道路之意,后引伸为原则、规则和规范。"德"最早见于《周戋》,指的是内心情感和信念。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