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归纳外科病机的一条重要理论。关于痛痒的论述,《灵枢·周痹》指出:“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张介宾注曰:“痛则心注于其处,故神归之。”说明痛为心神所主。而张介宾有“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之说,并云:“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痒皆属于心也。”认为痛痒只是心的属性在疮症状方面的体现而已。因此,探讨本条经文,当重点分析疮与心的关系。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赵淑敏 《国医论坛》2004,19(6):48-49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 ,对本条注解 ,各家见解不一。《素问直解·卷八》注 :“火 ,旧本讹心 ,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类经·疾病类·一》注 :“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痒。心属火 ,其化热 ,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素问吴注·卷二十二》曰 :“热甚则痛 ,热微则痒 ,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 ,近则痛 ,远则痒 ,灼于火则烂而疮也。心为火 ,故属焉。”笔者认为 ,根据《内经》其他篇章对痛、痒、疮病机的论述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当理解为 :多种疮疡及其与之相关的痛、痒 ,大都因血脉壅塞…  相似文献   

3.
外科内治法中以《内经》“汗之则疮已”立论,用解表法治疗疮疡。同时又以《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为忌。一言汗之愈,一言汗则痉。是谓何也?“汗之则疮已”语出《内经·五常政大论》。“之温热者疮……,汗之则疮已。此奏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张志聪注为“往处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用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湿热之地,奏理开多而闭少,开多则阳气发散,故往温热,皮必疮也,汗之则阳气外泄,疮愈。张介宾云  相似文献   

4.
红斑狼疮,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尚未发现有此病的记载。中医根据本病的不同形态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对盘状红斑狼疮的皮疹有“陷疮”、日晒疮、红蝴蝶疮、鬼脸疮等名称。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病情复杂多变,虚实错综夹杂,故无统一命名。多根据不同症状的出现而命名。如散在的红斑而兼高热者,称为温毒发斑;有关节疼痛症状者则称痹证;有渗出性浆膜炎腹水症状者,则归于膨胀;有胸水则属于悬饮;有心肌损害、心慌气短则属心悸等。本病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尚未十分清楚,目前西医多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尚…  相似文献   

5.
湿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分急性慢性两种.慢性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湿气疮”、“湿癣”等,常常因为湿疹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又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鼻疮”,施耳疮,“肾囊风刀”,“胎疮”(奶疮),“四弯风”等.  相似文献   

6.
血风疮是妇女在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全身出现栗米样丘疹,突出皮肤之上,摸之碍手,奇痒奇痛,喜手抓痒,抓破疹皮出血珠,血珠结痂如疥,痂脱白屑疹则消,下次经期疮疹再现,以规律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疾病.病名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杂病门》,临床见证不多.据文献记载,血风疮有“气血俱虚”、“血虚肝郁”2种证型.《医宗金鉴》用“加味逍遥散”治血虚肝郁之血风疮证,因笔者在临床少见此型,缺乏资料总结,故未作探讨.笔者在临床所见16例妇人血风疮均属气血俱虚证,均用“加味圣愈汤”治愈,疗效较为满意,现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七恶”一说,首见于宋代《圣济总录》一书,此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然各有别义,延至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七恶”病症的认识颇为独到全面,阐其奥秘、发其幽微,内容丰富,补充了诊断、预后方面的不足。笔者在数十年的外科临床实践中,对“七恶”病症多有体察,兹不揣浅陋,略述于后以就正于同道。1 恶:吴氏认为其临床特征是:“神昏惯,心烦舌燥干,疮色多紫黑,言语自呢喃。”也就是疮色紫黑,心烦舌燥,言语不清,甚则神志昏糊等等,此与现代医学所谓的“毒血症”有一定的相似性。2 恶:吴氏认为其临床特征为:“身筋强,目睛正视难,疮头流血水,惊悸是伤肝”。就是疮面流血水,目睛斜视,颈项强直,惊悸时作等等,此与现代医学所谓的“破伤风”表现有一定的类同之处。3 恶;吴氏认为其临床特征为:“形消瘦,疮形陷又坚,脓清多臭秽,不食脾败难”。就是疮形凹陷,周围坚硬,脓清臭秽,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等等,此与现代医学中的“寒性脓疡”及“皮肤结核”等病的表现有一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而明清医家则认为“疮家”有表证应汗。本文拟从社会背景入手阐述分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慢性湿疹辨治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湿疹属“湿疮”、“浸淫疮”范畴,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旋耳疮”、“脐疮”、“阴湿疮”等名。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就本病的辨治略述个人观点。 1 病机分析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乃“心家有风热”,“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医宗金鉴》则强调“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学术界一般认为,湿疹以“内因”为主,不外心火、脾湿、肝风,由脏腑失调所致;外因为风湿热邪。总的病机乃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即“体虚”为…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87条指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告诫我们,“疮家”虽有表证,也应禁用麻黄汤之类发汗.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家”,即久患疮病之人,长期流脓淌血,致气虚血少,营卫衰薄,心阴不足。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可发汗。因  相似文献   

11.
<正> 疮痈1.疮痈、肠痈、浸淫病为什么合在一篇讨论?本篇论述了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病四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和预后。疮痈是外部痈肿,为外痈;肠痈是肠内生痈,属脏腑疮疡,为内痈;金疮是因金刃所伤而化脓;浸淫疮是皮肤病。由于这些病都属于外科范围的疾患,所以合为一篇进行讨论。2.痈肿初起时的脉证是什么?脉浮主表,脉数主热。浮数之脉,一般多系外感表热之象,必见发热恶寒症状,但应当以发热为重,今反洒淅恶寒,是恶寒突出,脉证不尽符合。此时,若见到身体某处有固定痛点,局部红肿热痛,则为痈肿的脉证,应当考虑痈肿的发生。《灵枢·痈疽篇》说:“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因外邪内侵,卫气不得畅行,故发热恶寒,营血有所阻滞,故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2.
唐汉钧教授辨证治疗臁疮规律拾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勇  唐汉钧 《中医药学刊》2005,23(3):404-406
唐汉钧教授认为臁疮的病因是“腐”、“瘀”、“虚”的存在,而“虚”、“瘀”是臁疮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因此在内治方面制定相应的“清”、“通”、“补”的治疗原则。外治方面则根据创面所处阶段不同,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汗之则疮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  相似文献   

14.
加减苦参汤熏洗治疗肛周疾病术后并发症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胜  杨志军 《中医研究》2007,20(2):45-46
疼痛、出血、肛缘水肿、伤口愈合迟缓等是肛周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减少或防治其并发症一直是临床探讨课题之一。中药熏洗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礼记》中就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的论述,熏洗方法作为祖国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2004-05-2006-  相似文献   

15.
湿疹治验     
黄霞  黄忠田 《光明中医》2008,23(1):88-89
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祖国医学早有记载。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对于诸多疾病的描述都与本病相同。包括浸淫疮、四弯风、粟疮、血风疮、奶癣等。隋《诸病源候论》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提出了本病的病机、表现。而汉·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有了治法的记载,如“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导师则指出:湿热为患,浸淫肌肤作痒为病机关键,同时与禀赋不耐,脾肝肺心功能失常也密不可分。并指出应将本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6.
地楡治火伤     
<正> 地榆为薔薇科植物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和汉药用植物載为,Sanguisorba cornea Fischer.。药用其根或根莖。外用为“止膿血,諸瘘,惡疮热疮”,“(?)汗塗虎犬蛇虫伤”;並有“诸疮痛者加地榆”的記載。可知該药自古在外用上是止血收斂药,並具止痛作用。地榆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鞣酸,含量約17—25%;另含有一种皂素(Sanguisorbin),水解后能产生  相似文献   

17.
皮刺、艾灸治疗“发际疮”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际疮”是发生于颈后发际及头部的外科疾患,俗称“千日疮”,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毛囊炎”相似。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梅花针皮刺加艾灸,治疗发际疮42例,收到满意效果. 一般资料:42例中,男39例,女3例;年龄以30~50岁为多;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其后医书多有记载,但病名各异,如明代《证治准绳》称为“火带疮”、“缠腰火丹”,明代《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清代《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  相似文献   

19.
<正>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诸病源侯论·疮病诸侯》中叫“雁疮”,《医宗金鉴》称“猫眼疮”,如:“此证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甚……。”其病因多与风寒外袭及风热外感、湿热内蕴有关,也有因药物、鱼、虾等过敏而致病者,临床症状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常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医文献资料的系统回顾和分析,从病因、病机及症状三个方面,对红斑狼疮相关的历代中医病名论述作了初步的探讨。根据病因命名的有“日晒疮”、“肾脏风毒”;根据病机命名的有“阴阳毒”、“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伏气温病”等名称;根据临床症状命名则更多。从命名发现,古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红斑狼疮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