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减轻由于偏瘫肢体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治疗的主要任务.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中枢性痉挛状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评估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行走步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平衡能力及步态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痉挛指数(CSI)、计时起立-走测试(TUG)和步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长、步频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平衡状态,患者行走步态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科学的治疗与护理,可使脑卒中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异常运动模式及偏瘫合并症,应用早期康复技术,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训练,可大大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促进病人运动功能的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后穿戴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照组只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4周后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两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效果,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方法]将66例住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32例和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名床路径护理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各型并发症等,对比评价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首日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2月末及出院后1月末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年内)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矫形器康复组31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矫形器康复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并加用踝足矫形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ger下肢评分,评衡评分及10米最大步行速度来评定。结果:2组在康复治疗前评测的各主要指标间无明显差别(P0.05);康复治疗后评测的下脚FMA、平衡FMA与10米最大步行速度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 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其中身体重心和骨盆的异常运动是影响步态恢复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计划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脑卒中患者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步行速度和躯体运动的变化,探讨踝足矫形器对躯体运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20例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慢性单侧偏瘫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的最大步行速度及躯体运动学参数。 结果 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最大步行速度、身体重心垂直和侧方运动、骨盆前后倾斜和旋转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分级显著提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能力的提高与身体重心运动和骨盆旋转运动改善显著相关(P<0.01)。 结论 佩戴踝足矫形器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运动的稳定性并且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早期康复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早期康复治疗时机,采用肢位摆放,肢体按摩、锻炼,全身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后,可使肢体功能早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结论:该方法可作为脑卒中偏瘫临床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治疗,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连续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在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治疗模式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常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有资料表明脑卒中1年后痉挛发病率可高达38%,缓慢被动牵拉肱二肌可使肘关节伸展角度明显改善,并可达到缓解上肢痉挛的目的。痉挛主要是肌张力异常升高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而不是局部被动运动阻力增大的表现状态,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联合石蜡疗法(蜡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联合蜡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肌张力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2组偏瘫患者肢体的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对照组的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时,应用心理护理联合蜡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感觉障碍,缓解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于永红 《河北医学》2012,18(2):274-276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60例因脑卒中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一组经临床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出院后,继续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师定期指导.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出院后在家自行训练,对两组患者进行追踪观察.两组在性别、年龄、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4例,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Orem自理组(n=67),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Orem自理组采取Orem自理护理模式,分别于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对患者日常活动和肢体运动能力、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于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Orem自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88.1%,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em自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良肢体摆放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例脑卒中后需长期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护理,其中只有4例患者出现关节挛缩,其余26例患者未发生任何关节挛缩现象,而且肢体运动未形成异常模式,为康复创下较好的基础。因此应重视长期卧床患者良肢位的摆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治疗早期应用可动踝足矫形器所起到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应用可动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则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结果:经过不同的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发生挛缩畸形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次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分级结果、ADL能力改善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康复早期给予脑卒中患者应用可动踝足矫形器可取得理想的康复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应用足踝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取不同时期应用足踝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影响。方法:12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除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治瘪组开展早期(即BrunnstromI、II期)佩戴足踝矫形器,对照组于BrunnstromlII期佩戴。结果:治疗组下肢功能恢复Fugl-Mey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BrunnstromI、II期佩戴足踝矫形器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镜像治疗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兴康复方法,其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综述镜像治疗的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运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以期为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的出现,使患者出现异常痉挛模式,阻碍患者随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甚至可能终身致残。因此,尽早打破偏瘫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运用头针配合抗痉挛手法对脑卒中后痉挛进行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