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益火生土法的涵义: 祖国医学所谓“益火生土”,其火应包括两种意义:首先是指命门之火以生脾胃之土;其次是指脾胃本脏腑之火。脾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以灌溉滋养之。而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又赖命门之  相似文献   

2.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3.
脾属土,肾属水,依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应是“脾土”克”肾水”。但脾有燥湿之分,脾土属湿土(胃属燥土),湿土不能制水,因为水湿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命门”位于下焦,其气与肾相通,乃原气之本源和维系之所。命火旺,人体生长发  相似文献   

4.
益火生土法的涵义“益火生土”是中医根据五行相生学說而創立的一种治疗法則。土指中焦脾胃,火的涵义則相当广泛。所謂“益火生土”,我认为包括两种意义:首先,是指益命门之火以生脾胃之土,其次是指益脾胃本脏腑之火。  相似文献   

5.
“火不生土”之说,多责之于命门火衰,不能温暖脾(胃)之土,导致一系列消化不良及肾虚的证候。如: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滑泄难禁,腹胀少食,神疲形寒,腰酸耳鸣,头晕眼花,舌淡,脉沉迟等症。这里既有肾阳不足之症,又见脾胃虚寒之象,故论断为:“火不生土。” 肾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内居元阴、元阳,五行属水。水性润下,自应下沉,但据“阴升”之理,实则上升,肾水上济,大有滋养五脏六腑之功。 脾胃居于中焦,为生化之源泉,升降之枢纽,五行属土。脾为阴土,喜温燥而恶湿,得肾阳之助而主升;胃为阳土,喜阴湿而恶燥,借心火之力而主降。  相似文献   

6.
<正> 脾肾二者无论从生理或病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肾中之阴为精、之阳为火,所谓肝肾同源,“木得水涵”是指肾精肾阳而言。而火为水之母,则是指命门真火而言,肾中之真火温煦脾胃,脾胃得之温煦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如果,肾阳衰竭,无力温煦则中阳之气亦可衰疲,中阳不振则可生诸痰。肾阳主水畏土,但中阳衰竭则水泛侮土而生肿胀。  相似文献   

7.
陈微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27-127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体现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与肾的气化功能是息息相关的。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水谷入于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与小肠,其精微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而这些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如果肾的气化功能不足,而胃的腐熟功能就失去了原动力(因肾的阳气虚衰而影响胃的腐熟功能)。正如《类经》言:“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胃不能腐熟水谷,水液和谷物就不能消化吸收为精微物质而营养全身,水液就会下溢于皮肤,成为跗肿,或聚于膀胱而成为癃闭,谷物不能…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10.
“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说之理论基础黄坤载是清代医家中倡用温阳燥土法则的代表人物,在《长沙药解》中,他的观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注重脏腑功能的气化升降,擅于运用“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这些论点来解释病理,究其实质,都与他注重扶阳的一贯主张攸关。他是这样认识人的正常生理的:“人之初生,先结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旋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万物是阴阳升降而化生的,脾胃则是升降之枢纽:“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  相似文献   

11.
心脾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肇熙  高虹 《四川中医》2006,24(7):26-27
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心脾两脏的关系即为“火生土”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自明代温补学派崛起,以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薛立斋为代表的医家提出“命门学说”以来,中医学术界十分重视肾阳的作用,从而把“火生土”的内涵完全转化为肾与脾的关系,单纯强调脾阳根于肾阳。我们认为,心阳为人体阳气之主宰,肾阳也有赖心阳的温煦,追本溯源,应将“火生土”主要诠释为心与脾的关系,这样更具科学性,更能反应脏腑相互联系的本质。本文拟从“火生土”的角度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全面辨析心脾两脏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肾泄昔日治一宋姓之妇,诉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欲泄,便后痛止,且形寒腰痛,已认非大病也,勿须治疗,则日渐加重。询问发病久暂,方知产后年余如故。诊之脉沉细尤以两尺,舌质红苔薄白,此乃命火不足肾泄也。《景岳全书·泄泻》云:“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命门火衰,胃关不固,而生泄泻。”祖国医学谓之肾者,胃之关,职司二便,乃封藏之本,内寄真阳,胃纳脾运全赖命火,此火衰土虚之证。鸡鸣之际,阴阳交替,阳不盛阴,阴不敛阳。遂针刺脾俞、太溪用补法,艾灸命门。每日一次,三次后症减,继针十次症除。嘱其自灸足三里、太溪二穴,半月后访已愈。虽选穴不多,但皆遵经旨,权衡所宜,只求肾  相似文献   

13.
雷婷  王建坤  魏凤琴 《河南中医》2022,(12):1834-1837
李东垣认为,治疗脾胃病不能拘泥于脾胃本身,须从五脏整体考虑。肾与脾分主先后天,肾为人身之根本,肾不封藏,则水中之精不足,则无精以行升浮之令,百病乃生;肾阳为脾胃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温暖中土,则土不致寒冷,脾胃之阳充足则能腐熟、运化水谷,且制水而水不泛滥,故不病;肾阳虚则水土不温,脾胃一派寒象,名“寒中”;肾精滋润濡养脾胃,开窍于二阴,胃主降,体阳用阴,若肾精亏虚,则脾胃、大小肠失润而不能向下传化糟粕,可引发便秘;肾之阴火可伤及脾胃元气,加重脾胃虚损程度。因此临证治疗脾胃病时,李东垣除补益脾胃外,还注重从肾论治脾胃病。肾阳不足、寒水侮土者,李东垣善用辛热,佐以甘药,辛热泻寒水,甘热补脾肾阳气,常用理中丸、四逆汤等加减;水来侮土、阴寒不盛者,用理中丸;阴寒甚者,用四逆辈,方如四逆汤、姜附御寒汤、神圣复气汤、附子理中丸等;肾之水虚阴火上僭者,用生地黄、黄柏、知母等滋水泻火。其还善用风药升散阴火,散寒胜湿升阳,并强调要因时用药,肾元不足者,慎用发表药。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教材一样,“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仅就1984年11月第1版(脏胯辨证)浅谈几点意见。一乘、侮论述失误例如第117页倒数5行:“胃热证,……肝经郁火,横逆侮土”。第128页6行:“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每致脾运失健,称为木横侮土。反之,脾失健运,湿阻于内,亦能影响肝气的疏泄,而为脾病及肝,或称土壅侮木”。三者病机显然有不同,怎能都是“侮”? 二“火生土”说矛盾例如第114页倒数第10行:“脾阳虚证,……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第122页22行:“肾阳虚证,……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故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第126页末行至127页第1行:“脾肾阳虚,……反之,肾阳先虚,  相似文献   

15.
健脾温肾止久泻 升阳顾阴乃要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久泻,又称慢性腹泻。病位责之于脾而本于肾,病机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治宜“温补命火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此无不为世医所共识,至若升阳止泻一法,则鲜有论及者。笔者认为,健脾温肾因属经旨,但升阳止泻不失为经验砺练之谈,若用之得当,常能愈久泻于旋踵之间,因此,不揣简陋,略陈一隅之见。脾以升为健,健则泻止  相似文献   

16.
陈士铎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因其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故在前人的基础上延伸出独到的脏腑辨证观。陈士铎认为,心火以生胃土,命门之火以生脾土,两者均为“益火补土”,虽名同而实异不可混淆,在理论及临床治疗方面较前人更加具体细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7,27(3):19-20
“益火补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讲,是通过温心阳达到补脾阳之目的。但是,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故“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现就如何理解运用,辨别分析如下。1理论探讨1.1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从而形成心脾之间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故土虚时自当“益火补土”即温心阳以补脾阳。“实则泻其子”,即心火亢盛之时,应泻脾以治之。因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胃和小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故泻小肠…  相似文献   

18.
很多医家将"火不生土"解释为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孙玉信老师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指出"火不生土"是心脾病理关系的一种概括,并深入挖掘"火不生土"的内涵,进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其将"火不生土"应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目的在于启迪大家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反胃病治验     
反胃,《内经》称“胃胀”,《金匮要略》称“胃反”,《圣惠方》则称“翻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征。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因忧思过度,中气损伤;或由命门火衰,土失温养。病理主要是脾胃虚寒,胃不能腐熟,脾失之运化。在治疗上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一法较为多用。笔者师古人之法,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今择数例,报道如下:例一:叶××,女,56岁,社员,于1979年5月30日,以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收入本科治疗,住院号1755。患者有胃痛史十二年,以空腹时疼痛为多,进食后减轻,每年发作多次。三日前,因家事纠纷,肝郁气滞,复食生冷,旧病复发。初  相似文献   

20.
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汉良 《中医杂志》1998,39(2):75-76
在中医内科的临证中,常可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这种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病证,辨证属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