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叶雷 《新中医》2008,40(2):106-107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高士宗注: "过用,即饱甚、夺精、远行、恐惧、劳苦也."张介宾注: "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百病之所由起也."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均有一定的限度,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如饮食、情志、劳倦、气候等,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机体自身功能活动范围及调节能力,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脏腑紊乱而发病.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后也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均因于"过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大伟 《光明中医》2008,23(2):135-137
《内经》“生病起于过用”是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的疾病观,揭示事物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其对临床治疗疾病与养生具有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是情志、饮食、劳逸及气候异常等方面“失度”或“过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对疾病发生的观点,有着丰富的内涵,兹就其特点,谈谈粗浅的认识。一、阴阳失调《内经》认为,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界限在于阴阳协调与否,正如《素间·调经论》所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论著,已认识到外邪致病,并注意到外邪有正邪和虚邪之分.《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也,无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从原文看,虚邪当包含有致病因子在内(即现今的细菌、病毒之类)的一类邪气;而正邪是指正常的气候中,正气较虚而偶受风寒之类,不包含有致病因子,故“其中人亦微”,这一发病观在内经中是很重要的,对我们今天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相似文献   

7.
《内经》论情绪“致病”与“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引起和抵制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内经》对此有着比较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值得发掘。一、情绪的产生 1.情绪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绪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一种表现,《素问·解精微论》说:心“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使“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大惑论》),喜怒忧思悲恐惊才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8.
朱太平  孙艳丽  张丽 《光明中医》2012,27(2):225-225
通过用唯物辩证观对《内经》“阴平阳秘”学习,认识到人体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阴平阳秘”)是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是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只有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把握运动与平衡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揭示人体功能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早就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为后世预防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有现实指导意义。1 防病观形成的历史根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文字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医疗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上。  相似文献   

10.
整体观是古代医家运用自发的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对生活和医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抽象而形成的基本观念。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包括人体及疾病)互相依存、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基本关系,因此不仅是认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的基本观念,而且亦是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的正确思想。《内经》即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提出一套养生防病及诊断、治病的法则。历代医家继承和发展这一观念,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和湿邪有密切的关系,现就《内经》湿邪致病特点相关论述探讨如下。1湿性重着及趋下性湿性重着,指湿邪致病具有"重"和"着"的特性,重即沉重或困重,着即固着不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雨湿流行……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均说明湿邪致病往往表现为头、身体及四肢等全身多部位以沉重或困重为特点。同时病变部位固定不移,  相似文献   

12.
《内经》用辩证法观点,论述了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失常又可损伤机体发生疾病的辩证关系。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饮食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篇》指出:“失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综观《内经》各篇,食饮不节、嗜酒无度、偏嗜五味等皆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食饮不节所伤食饮不节指饮食物不卫生、冷热不适,或暴饮暴食等。《灵枢·小针解篇》说:“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六腑泻而不芷,主受纳、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运  相似文献   

13.
李朝霞 《国医论坛》2012,27(2):15-16
情志又称情感,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不同情志反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双重性,既有利亦有弊,人的情绪变化亦如此。《黄帝内经》首次对情志致病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经》情志致病特点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红英 《北京中医》1998,17(2):47-48
情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引起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现代医学的确认和重视。实际《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情志致病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本文试概述其特点。一、情志为病的条件性情志,中医通常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它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16.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7):1143-1144
通过用辩证唯物观对《内经》的学习,认识到《内经》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①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通过经络传导系统密切联系。②人的精神活动与生理活动有密切联系。③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④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内经》的心理健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温《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的思想,认为“和谐”是心理健康最显著的标志,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情志和谐适中、欲求适度、认知和谐、个性和谐、心理与环境和谐、心身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杨毓隽 《天津中医药》1991,(5):40-41,33
《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阐述是深刻而全面的。“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以世间最为可贵的人体生命为中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多途的研究,构成了多种学说,从而产生特有的理论体系。医学是为生命服务的,故从某种意义讲,内经学可视为“生命学”。本文就其对生命的面面观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9.
人秉天地之气,应四时而生,情志思维、生理活动,皆应顺势而为,强求耗损,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常,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脉滞涩、脏腑功能紊乱,即《内经》谓"生病起于过用"。生命自然有序进行日"常",过用则失常,失常即日"病"。适度运动与劳作,量力适度,以"形劳而不倦"为宜,使气血通畅,筋骨强健,预防疾病,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指导着中医各科的理论和实践,笔者在工作中用《内经》理论指导推拿临床之后,疗效大为提高。现总结几点心得体会,探讨如下:1着重治神《素问·宝命全形》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