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外敷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外敷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外敷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敷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卧位牵引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10月-2007年10月间的300例颈性眩晕病人进行手法结合中药治疗后进行分析。结果300例病人经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1~30天后,有效率为95%,治疗时间平均10天。结论运用手法复位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卧位牵引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10月-2007年10月间的300例颈性眩晕病人进行手法结合中药治疗后进行分析.结果 300例病人经手法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1~30天后,有效率为95%,治疗时间平均10天.结论 运用手法复位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视频产品的普及,以及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不良习惯等原因,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笔者发现,该病患者临床多以眩晕,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恶心欲吐,颈项部酸困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近年来,针灸门诊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采用头颈部刮痧配合针灸的方法治疗该病患者58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正骨治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功能情况评价,记录基底动脉(BA)、左右椎动脉(LVA、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和总分评分均升高(P 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头痛外,其它指标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BA、LVA和RVA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 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LVA和RVA均快于对照组(P 0.01)。结论: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滴入活血化瘀的中药,以及口服西比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10.
11.
任素梅老中医认为,颈源性眩晕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主要为“上气不足,髓海空虚”。根据针灸的治疗特点,治疗本病时首先要明生理,辨经络,治疗时强调治虚为先,兼治为佐,因机应变;针灸治疗主张局部选穴结合辨证取穴,重视升提清气,善用灸法以培补元气,调和气血;再配以中药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棍针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棍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VA、右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 0. 05)。结论:相比于单纯传统针灸治疗,结合棍针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针刀联合复位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观察组增加小针刀,比较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立即起效构成比、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I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用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对照组用敏使朗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2.5%,对照组7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中药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 14 5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 11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针刺等疗法 ;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谷维素、维生素 B1 ,口服 ,配牵引疗法。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加好转率 )为 98.3% ,对照组有效率为 6 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中药合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技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针刺技术治疗颈源性眩晕156例,通过数字评分法(NRS)评价眩晕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优良率和有效率评估。结果疗程结束后当时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其中150例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显著缓解,平均N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针刺技术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安全无不良作用,疗效非常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症,其眩晕的发作与颈部转动位置相关,多数伴有头痛、颈肩痛或有手臂疼痛或麻木无力,严蚕者有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326例确诊患者采用手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326例患者,治愈287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2.03%。结论:手法是治疗颈源性眩晕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源性眩晕主要为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笔者用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