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头部外伤后的病人经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SAH对脑外伤的临床意义直到近来方被重视。在美国昏迷资料库中,Eisenberg记载了严重头部外伤病人的SAH发病率约为40%,而伴有SAH者死亡危险度较高。欧洲严重头部外伤尼莫地平研究组也证实了这个问题。借助这个资料库,我们分析了SAH的数量和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颅外椎动脉(VA)剥离通常表现为单侧枕-颈后部疼痛或头痛,随之出现延髓外侧或小脑缺血症状,还可发生大脑后动脉(PCA)缺血。颅外 VA 剥离以女性多见,且以双侧为主。颅外VA 近端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病变可消退而恢复正常。颅内 VA 剥离以男性多见,并以单侧损伤为主,可延及基底动脉(BA)。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干缺血,一般很严重,甚至发生致命性梗塞。偶而可出现占位效应,有些患者发生双侧慢性 VA 剥离,引起反复缺血或 SAH。BA剥离较少见,也以男性为主,常发生严重致命性脑缺血,极少发生 SAH。BA 剥离可延及 BA 远端,并引起 BA 头端、小脑上动脉(SCA)和 PCA 区域的梗塞。  相似文献   

3.
王成伟  张源 《山东医药》2004,44(30):63-6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SAH分为颅脑损伤性和自发性(非损伤性)两大类。自发性sAH又分为两种.一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病变血管破裂而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怍原发性SAH;一为脑实质内出血而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作继发性SAH。自发性SAH可见于任何年龄,50~60岁者多见,青壮年亦常见发病。凡能引起脑出血的耨因也能引起SAH.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烟雾病和血液病等最为常见。一般都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过腰用力时发病。  相似文献   

4.
颅外椎动脉(VA)剥离通常表现为单侧枕-颈后部疼痛或头痛,随之出现延髓外侧或小脑缺血症状,还可发生大脑后动脉(PCA)缺血,颅外VA剥离以女性多见,且以艰双侧为主,颅外VA近端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病变可消退而恢复正常,颅内VA剥离以男性多见,并以单侧损伤为主,可延及基底动脉(BA),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ASH)或脑干缺血,一般很严重,甚至发生致命性梗塞,偶而可出现占位效应,有些患者发生双侧慢性VA剥离,引起反应缺血或SAH,BA剥离较少见,也以男性为主,常发生严重致命性脑缺血,极少发生SAH,BA剥离可延及BA远端,并引起BA头端、小脑上动脉(SCA)和PCA区域的梗塞。  相似文献   

5.
马辉  钱志远 《山东医药》2009,49(2):60-61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密切相关。认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损伤后24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多见,并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方兰香 《内科》2009,4(6):1006-100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出血,也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对减少致残率、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和脊髓的梗死可由于各种情况所引起的椎动脉损伤,如寰枢椎轻度脱骱、颈椎骨关节炎、颈椎的骨折与脱位及颈部的过度伸展。颈部的手治法操作(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也可产生脑梗死。本文报告3例病人因颈部手治法而发生脑干及/或小脑梗死,均为女性,年龄为88、48及44岁。2例在手治法后立即出现症状,1例在12小时后发病。脑血管造影2例见椎动脉极端狭窄,1例正常。其中1例发病后4天死亡,尸解见桥脑、延脑及小脑有大块出血性梗死。2例经治疗后,在4、5、6月后仍有不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引言 1.1 背景 颅内囊状动脉瘤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约80%的SAH由动脉瘤破裂引起.仅在北美地区,SAH每年导致18 000人死亡或残疾.但不幸地是,要检查出无症状患者的未破裂动脉瘤是非常困难的,这使大多数SAH难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各种流行病学研究已见诸文献。不同学者通过比较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现在年龄、性别、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的多样性、破裂动脉瘤的大小方面存在不同。最近,Bromberg等对一组住院的SAH病人进行研究并发现有家族史的比无家族史的预后差,这种情况几乎完全由于过高的死亡率引起的。然而住院SAH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介入性神经放射技术,可以对颅内血管进行选择性插管,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颅内血管球囊成形术,自1984年首次报告以来,已广泛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内科治疗无效的血管痉挛。人们注意到血管成形术成功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血流速度下降,提示 TCD可用于成形术后随访观察。本文报告4例 SAH 后血管痉挛的病人,在手术后用 TCD 监测,正确地预测了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部病变对心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心脏改变已受到关注 ,有人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此外 ,急性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等均可引起继发性心脏损伤 ,应引起重视。近年来 ,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观察到了脑部病变后心脏存在心电、生化和形态学方面的变化 ,本文就有关急性脑部病变对心脏影响的主要表现、发生机理进行综述。1 急性脑部病变对心脏影响的主要表现1.1 心电图异常 急性脑部病变发生后 ,心电图变化最为敏感且最为常见 ,5 0 %~ 86%病人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1,2 ] ,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及重症颅脑损伤多见。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改变、…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  相似文献   

13.
颅脑外伤病人时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者运用欧洲严重颅脑外伤尼莫地平研究组资料,分析了SAH的出血量和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根据夹层动脉瘤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以S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远大于相同部位的囊状动脉瘤患者。因此,在临床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脑外伤病人早期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受伤后24h内入院治疗的颅脑外伤病人3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4天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病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按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结果颅脑外伤组受伤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水平均较健康体检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SAH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未合并SAH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颅脑外伤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准确可靠特点,可及时发现早期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甚至形成颅内血肿(ICH);而后者是影响病人恢复的一个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一组512例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血管病变,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前者主要与血管的发育有关,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后者则常由颈部外伤、医源性损伤及椎动脉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目前,血管内栓塞是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主要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先后收治了4例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破裂与脑脊液引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中。对SAH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辅以脑池或脑室CSF持续引流,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比非引流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脑动脉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SAH 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至今,血管痉挛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 SAH 患者基底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变化。基底动脉取自 SAH 后1日内死亡者(SAH 组),及非脑病变而死亡2~10h 内的尸体(对照组)。将基底动脉悬于 Krebs-Ringer 液中除去血凝块及蛛网膜。然后分割成2~3条2mm 宽、15mm 长的标本垂直挂在上下两个钩上,浸于37℃、pH7.4的 Krebs-Ringer液中,通以95%O_2及5%CO_2混合气体作收缩或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