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40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Td及HRV的各项指标,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QT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HRV各参数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卡维地洛后能缩小心肌复极化的离散程度,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并可提升HRV,改善失衡的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心率变异性[24 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  相似文献   

3.
李小薇  石蓓  赵静  秦瑶 《贵州医药》2001,25(5):436-437
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型心肌病 (DCM)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 4 4例DCM伴或不伴恶性心律失常 (VA)患者的QT离散度 (QTd)和心率变异性(HRV)进行测定 ,以期对DCM患者的HRV、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病例组 :选择 1995~ 2 0 0 0年心内科确诊的DCM 4 4例 ,其中男 32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4± 13岁。DCM诊断符合 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诊断参考标准 ,经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及药物影响。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观察有无严重…  相似文献   

4.
王鲁豫  王黔南 《中国医药》2008,3(10):582-58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方法测定78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36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高血压病组中有左心室肥厚的36例为左心室肥厚组,余42例为非左心室肥厚组;从高血压病组患者中随机单盲抽取32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为关托洛尔组,常规治疗32例为常规组,比较各组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结果①高血压病组心率变异性低于健康对照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9.2±7.2)对比(35.1±5.8),P〈0.01];②左心室肥厚组心率变异性降低,QT离散度高于非左心室肥厚组[(50.1±5.3)对比(38.1土6.4),P〈0.01];③经美托洛尔治疗后其心率变异性增高,QT离散度明显缩短。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QT离散度明显增加;关托洛尔治疗有利于改变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52例VVS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QTd及HRV进行测量。结果VVS患儿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和最长QT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增人,具有显著性差异;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QTd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SDNN、SDANN及RMDNN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小,且病例组SDNN、RMDNN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HRV无显著差异。结论VVS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障碍有关。HUTT作为诊断VVS的金标准,其阴性者不能除外VVS。QTd、HRV对VVS患儿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心率变异性(HRV)是公认的非创伤性的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与HRV一样,QT间期受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我们研究冠心病(CHD)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 (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方法对 80例经Holter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测定其SMI期及缺血缓解期的QTd及QTcd值。结果SMI期的QTd、QTcd值为 76± 32 4ms、2 6± 0 4 1ms,缺血缓解期为 4 5 2±2 1 6ms、8 6± 0 36ms ,后者 95 %上限值分别为 6 0ms、10ms,SMI期与缺血缓解期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 0 1)。结论SMI可引起QTd、QTcd值增大 (>6 0ms,>10ms) ,且显著大于缺血缓解期 ,故可将其作为预测SMI预后的一项无创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心率变异性改善、QT离散度下降(P<0.01)。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并能降低其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一组应用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治疗组),另一组常规应用药物(对照组),比较治疗10d后对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心功能明显升高,QTd明显缩短,HRV的幅度亦明显提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潘南金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缩短QTd、HRV提高,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朱源生  孙晓芬 《江苏医药》1998,24(4):300-300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存在肯定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但因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不能及时发现。本文就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和老年SMI并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SVA:指室性早搏数>皿级)的关系探讨,以寻找评估老年SMI预后的参考指标。对象及方法对象选择本院1990~1995年门诊及住院老年病人共65例,所有病例排除急性心肌梗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炎、电解质异常、家族性QT延长综合征以及奎尼丁、普鲁卡因酷胺等一系列影响QT间期的药物。65例选择性分为两组:(1)单纯SMI组(常规或动态心电图示ST段压低>1mm,持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用丹芪胸痹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21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丹芪胸痹胶囊,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心电图QTd、R-R间期并计算出QTcd、SDNN、SDANN、r MSSD、SDNNindex、PNN50,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以死亡为终点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NN、SDANN、r MSSD、SDNNindex、PNN50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加用丹芪胸痹胶囊能缩小冠心病患者QTcd,提高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方法所有患者分为3组:组1,单纯糖尿病组48例;组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50例;组3,正常对照组,50例。对各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及测量Tp-Te值,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结果组1、2心率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组1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2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无心肌缺血表现,其心率变异性降低但是心室复极离散度并未增大。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机制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本研究选择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平片组和缓释片组两个组别,两组患者均为39例,对于所有患者配合常规治疗冠心病,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采用美托洛尔平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逐渐增加药物剂量,对于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以后,所有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都有所改善,但是缓释片组明显优于平片组,两组进行比较,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缓释片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平片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治疗时采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明显比美托洛尔平片在控制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对两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剂型差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平片组和缓释片组,每组44例.在常规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平片组患者给予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缓释片组患者给予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 治疗30 d后,缓释片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分别为(127.26±31.81) ms、(120.92±34.04) ms、(52.33±10.56) ms、(19.21±3.30)%,明显高于平片组的(111.64±27.29) ms、(107.17±28.54)ms、(42.15±7.42) ms、(13.78±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缓释片组患者QTd、QTcd分别为(38.46±11.02) ms、(34.43±10.17) ms,明显低于平片组的(53.55±15.36)ms、(43.07±12.23)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缓释片组临床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36%、90.91%,明显高于平片组的13.64%、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Q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均明显优于美托洛尔平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实施不同剂型美托洛尔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的改善效果.方法:取本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缓释片组(n=60;美托洛尔缓释片)和平片组(n=60;美托洛尔平片),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缓释片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平片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缓释片组治疗两周后SDNN、SDANN、PNN50、RMSSD与平片组相比明显较高,QTd、QTcd与平片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实施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改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剂型差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甲(美托洛尔平片)、乙(美托洛尔缓释片)两组,治疗6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QTd、HRV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控制QTd和HRV方面效果优于美托洛尔平片.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变异性和心率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QT间期变异性 (QTV)、QT间期变异系数 (QTCV )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意义 ,两指标与心率变异性 (HRV)是否有联系以及联系的强度。方法 对 5 4例诊断明确的心肌梗死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进行 2 4 h动态心电图的 QTV、QTCV、HRV的对比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的 QTV (2 0± 6比 2 9± 9,P=0 .0 0 0 1)和 QTCV(0 .0 5 4± 0 .0 16比 0 .0 76± 0 .0 2 4 ,P=0 .0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各组中 HRV和 QTV有弱相关性 (P<0 .0 5 ) ,HRV和 QTCV无相关 (P>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 QTV、QTCV减低 ,HRV的变化几乎不影响两者的变化 ,QTV和 QTCV可能成为预测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研发初始主要是用来治疗高血压病,随着研究的进展和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它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其拮抗神经内分泌和抗心室重构的双重作用使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有研究指出其机制可能是减少了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1].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国内外一些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的揭晓,医学研究者们证实了ARB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显著疗效.本研究主要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指标(HRV)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昼夜节律变化与心脏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者及健康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从而分析其心率变异性(HRV)。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组的HRV较正常对照组的HRV明显下降(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其白天的HRV较夜间下降更低,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减低有关,自主神经受损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