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铁明 《海南医学》2004,15(11):103-103,100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jc fungal sinusitis,AFS)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一种类型有其独特的免疫、病理及临床特点,本文从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的常见类型。1976年,Safirstein首次描述了具有鼻息肉,干酪样物鼻窦分泌物,分泌物培养有曲菌生长的一组病证,其临床表现类似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后来这种疾病被命名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随着AFS临床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其病原学,病理过程,病程发展,治疗方法都有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郑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11-4412
目的:探讨CT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病变大多为单侧性;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中央杂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在对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中鼻道与上颌窦的真菌分布相关性。方法选择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7例,在无菌条件下取患者同一侧中鼻道与上颌窦分泌物,即行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比观察结果。结果17例患者的中鼻道、上颌窦分泌物真菌阳性率分别为64.7%和52.9%,主要为曲霉菌和暗色孢科菌。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中鼻道真菌阳性率与上颌窦无明显差异,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7~58岁。均根据CT扫描的病变范围实施鼻内镜手术,有条件者术后配合免疫治疗。结果鼻内镜检查均见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包括真菌在内的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2 ~4 )。CT扫描提示鼻窦腔内片状高密度阴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内镜下见鼻窦腔内果酱样黄褐色或褐绿色泥沙样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内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但未见真菌。经综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3年,治愈13例,好转5例。其中10例术后配合免疫治疗者治愈9例。结论根据实验室及专科检查,结合鼻内镜手术所见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作出正确诊断。给予以鼻内镜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术后配合免疫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AFS)曾被列入广义的真菌性鼻窦炎的范畴,而未被看作一独立的类型,以至于人们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1981年Miller等首先报道了一组由曲霉菌引起的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b fonchoPulnlonary aspergillosis,ABPA)有相似的免疫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上颌窦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内镜技术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获治愈,随访1~5年未见复发。结论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鼻内镜技术可减轻对患者的侵损性操作,并缩短诊治时间,避免或减少复发,是诊断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①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②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影,向鼻腔膨出,少数密度均匀。③病灶中多数存在高密度钙化点或斑。④病变窦壁可有骨质增生、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人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人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0例45岁以下有明显颈椎病症状的患者进行X线、CT、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研究影像结果与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符合情况.结果:青年人颈椎病影像学表现包括椎间盘突出(膨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体骨质增生、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等,3种检查方法中CT、MRI更具有优势,其检查结果与临床符合率较高.结论: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改变,CT和MRI是很好的检查方法,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符合率更高,MRI更具有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鼻窦炎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由于霉菌性鼻窦炎有鼻骨质的破坏,常被误认为肿瘤。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10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外科综合治疗手段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3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进行了以手术治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 ,其中鼻内窥镜手术 2 4例 ,柯 -陆氏手术 7例 ,术前后进行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真菌治疗。结果 :术后均随访 1年以上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无复发 ,3例采用柯-陆氏手术治疗的患者复发行二次手术后恢复。结论 :本研究表明鼻内窥镜外科手术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结合内科用药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鼻用激素喷雾剂)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疾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且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蒲洪山  冯星维 《中外医疗》2009,28(19):171-17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赛炎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真菌性鼻寞炎的CT表现。结果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赛多见,同时累及其它鼻謇。病变鼻窦粘膜增厚,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团块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灶16例。上领窦骨质破坏4例。结论真菌性鼻赛炎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AFS的认识。方法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2005年7月~2011年7月12例AFS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过碘酸雪夫(PAS)及环六亚甲基四胺银(GMS)特殊染色标记真菌。结果 12例AFS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19~46岁。多具有变应性疾病病史。皮肤过敏源试验8例阳性,真菌培养4例阳性。影像学检查示多组鼻窦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部分病例窦壁骨质可见骨破坏。组织病理学:大体观察送检组织为黏稠的灰褐色果酱样分泌物,镜下表现为"潮汐样"嗜酸性黏液湖,特殊染色于黏液湖中可见真菌菌丝。结论 AFS是一种易被漏诊误诊的疾病,需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表现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同时接受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43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4.7%、准确度为86%、阳性预测值为90%。结论 64层CT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与MRI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分析CT、MRI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CT:32例中,上颌窦发病16例,右侧9例,左侧7例;9例蝶窦受累,筛窦7例。表现为窦腔内密度不均软组织影,软组织窗显示非规则窦腔内钙化,受累窦壁骨质可见增生硬化,窦周边界清晰;MRI:与脑实质比较,7例T1WI序列呈均匀低信号,21例等信号,4例伴少量低信号;T2WI病变以低信号为主,伴形态、数量不一高信号;受累鼻窦阻塞性炎症T2WI序列呈高信号,T1WI序列呈等信号,边缘伴明显强化。可侵犯眼眶、海绵窦、脑实质、侵犯颞下窝、翼腭窝,部分可见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可伴硬腭骨质破坏。结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CT对钙化灶显示率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MRI在显示病变窦腔受累方面优势更佳。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本院 1997年 6月~ 1999年 6月 32例结肠癌患者术前的结肠造影和CT扫描影像作一回顾性分析 ,比较两者的应用价值 ,探求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以期提高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32例中男 2 1例 ,女 11例 ;年龄 38~ 71岁 ,平均 5 9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2 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岛津 2DR - 70 0 6 0 0mAX线机和美国PICKERIQ/TC全身CT机 ,距阵 5 12× 5 12。全部病例术前均行结肠造影与CT扫描 ,检查前 1h肥皂水清洁灌肠。检查前 15min肌注6 5 4- 2 10mg ,两种检查间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轴扫并多平面重组,分析多平面重组(MPR)对真菌性鼻窦炎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轴扫并多平面重组(MPR)的图像与冠状扫描的图像质量无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能够克服冠状扫描限制,更加简单、细微、准确、完整显示真菌性鼻窦炎的基本征象,为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