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与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研究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方法3×106IU,im,1次/2d×3个月为1疗程,接受1~5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8例,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15年~3年.结果根据干扰素疗效的生物化学评判标准,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分别有765%(52/68),206%(14/68)和29%(2/68)的患者表现为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不应答.519%(27/52)的完全应答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6个月~10个月的间歇内复发.分别有19,1和3例患者接受了共计2,3和5个疗程治疗.在1~5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结束之后15年~3年的随访观察中,29例(427%)患者表现为持续完全应答,其中4例患者HCVRNA检测结果持续阳性;37例(544%)患者为部分应答;2例(29%)患者无应答.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早期疗效较好,但完全应答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扰素抗体(抗-IFN)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干扰素(IFN)疗效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观察接受干扰素治疗的40例患者的抗-IFN与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工群的关系.结果抗-IFN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呈负相关(r=-0.3487,t=2.2935,P<0.05).抗-IFN产生不仅使IFN疗效不稳固,复发率升高,而且影响IFN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结论抗-IFN和T淋巴细胞亚群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IFN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检测有助于估计及预测干扰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扶正为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疗法探讨.方法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用健脾护肝丸(核桃仁、大枣肉、春砂仁等七味药组成),并配合陈溪黄虎汤对症加减治疗.其中男17例,女3例,非乙型肝炎11例,乙型肝炎9例,最高ALT2655V/L,最低ALT538V/L,平均ALT1340V/L.TBILI568.4μmol/L.治疗期为1mo~3mo.结果13例治疗1mo肝功恢复正常(占65%),3例治疗2mo肝功恢复正常(占15%),1例治疗3mo肝功恢复正常(占5%),2例明显好转后缺最后检验单(因门诊治疗不便索取).文中列举非乙肝例1,男,39岁,ALT2655,TBILI63.2μmol/L,治疗1mo痊愈.例2,男,55岁,ALT:1425V/L,TBILI446.9μmol/L,A/G0.72,治疗2mo肝功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痊愈.乙肝例1,男,27岁,肝功检查ALT538V/L,TBILI568.4μmol/L,HBsAg两对半为大三阳,治疗3mo肝功正常,乙肝大三阳转阴.例2,男,24岁,ALT2488V/L,HBsAg阳性,治疗1mo肝功正常,HBsAg转阴.结论健脾护肝丸,结合对症加减用法,其治疗急肝疗效显著,有望实现早治无重肝的预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肝炎病的治疗要以健胃实脾为根本.方法利用“胆蟾化结丸”对百余例慢性肝炎病患者,进行临床验证;甲肝、乙肝患者连服此丸3mo,6mo,6g/次,3次/d.肝硬变患者连服3mo,6mo以上者(服法同上).结果甲肝:3mo后82%痊愈,6mo90%痊愈;乙肝:3mo后42.%痊愈,6mo80%痊愈;肝硬变:6mo后50%痊愈,20%肝功能趋于正常.结论“形之于肝,治本在脾”,脾胃相表里.  相似文献   

5.
散发性戊型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沈阳地区8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①重型肝炎的成肝病毒感染率为12.5%(10/80);②戊肝病毒与其它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为7.5%(6/80),其预后极差,病死率为100%(6/6),单纯戊肝病毒感染的重型肝炎预后较好;③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病例临床症状重,均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并有明显出血倾向。结果提示;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加食疗治疗重症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加食疗对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1例患者,中年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着,有慢性肝损害,因发烧、酗酒等引起急性黄疽型肝炎(乙型)暴发,伴有活动性肝硬变及腹水.采用中西医结合加食疗的方法.西药给予强力宁,能量合剂、补液、休息等支持疗法.中药用自拟正肝汤(主要包括党参、白术、云苓、山药、赤芍、丹皮、郁金、茵陈、栀子、川连、板蓝根、鸡内金、苡仁、车前子、砂仁、枳壳、甘草)口服60余剂,配合其他有关中成药.食疗主要是水果(苹果、葡萄、猕猴桃),随意进食,平均每天约苹果200g,葡萄400g,猕猴桃80g,约服用3+mo.结果治疗前肝硬变、腹水、黄疸.肝功酶谱:ALT304μ/L,BIL1162μmol/L,AST388μ/L,Y-GT79μ/L,CHE4075μ/L乙肝系统:HBSAg(+),抗HBCIg100×(+),RCR(HBV))(+).治疗6mo后,ALT38μ/L,BIL134μmol/L,AST30μ/L,PCR(HBV)(-),其余肝功皆正常.上腹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追踪观察,患者已正常上班,未有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加食疗治疗重症肝炎,在较短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恢复健康.说明这种疗法,对抵御肝炎病毒,保护肝脏,恢复受损肝细胞的功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都有明显的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CV与HBV重叠感染对慢性肝病过程、预后及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第二代抗_HCVELISA及RT_PCR法测定187例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抗_HCV及HCV_RNA,并对HCV与HBV重叠感染者的肝损害,HCV,HBV间的相互作用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抗_HCV,HCV_RNA的阳性率在慢性肝炎(轻度)13.3%,慢性肝炎(中~重度)16.1%,肝硬变22.7%,慢性重型肝炎63.6%,肝细胞癌13.3%。平均阳性率18.2%,慢性重型肝炎抗_HCV,HCV_RNA的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肝脏损害的其他肝病(P<0.05),近半数以上HCV慢性感染已与HBV重叠感染。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预后较差。但并未发现HCV对HBV复制具有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HBV感染者单用IFN或阿昔洛韦(Acy)联合IFN序贯治疗时,血中HBVDNA水平变化与疗效关系.方法血清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皆阳性HBV感染者33例.IFN组15例,用重组IFNa-1b300万U,im,1次/d×14,1次/2d×36,共 50支;合用组 18例,用 Acy 25 mg/(kg·d),iv计×15,接着 IFNa-1b300万 U,用法同 IFN组,IFN治疗20 d时再用 Acy 15 d,方法同前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定量PCR,测定患者治疗前。中、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水平并判断疗效.结果完全反应老干扰素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拷贝/L)范围 5.03×107~4.58×109;部分反应和无反应者范围 5.68×107~2.37×1015.Acy能降低血中HBVDNA含量,Acy联合IFN序贯治疗组完全反应率(72.2%)明显高于单用IFN组(46.6%).结论先用Acy降低患者血中HBVDNA含量、后用IFN治疗能提高完全反应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在庚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以鼠抗HGVNS5单克隆抗体对庚型肝炎患者20例(急性肝炎2例,慢性肝炎8例,肝硬变10例,血清HGVRNA皆阳性)肝组织中HGV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庚型肝炎患者20例中,8例(40%)肝组织中检出HGV抗原;不同病期检出率分别为:急性肝炎0/2(0%),慢性肝炎2/8(25%),肝硬变6/10(6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阳性信号位于肝细胞胞质;阳性细胞可位于炎症坏死灶周围;抗原阳性与阴性组间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差别,但阳性组纤维化指数较高.结论HGV感染及其在肝组织中表达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证实在非甲-非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一种新型肝炎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的存在.方法采用地高辛素标记TTV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技术对51例血清学病毒标记非甲-非戊型、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GVNSS阴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TTV基因的总检出率为27.5%,其中急性轻型肝炎的检出率为30.8%(4/13),急性重型肝炎(1/8,12.5%),亚急性重型肝炎(3/7,42.9%),慢性肝炎(2/6,33.3%),活动性肝硬变(2/9,22.2%),慢性重型肝炎(1/4,25%),原发性肝癌(1/4,25%)TTVDNA表达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以核型多见.在急性肝炎,TTV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于肝小叶内,慢性肝炎于汇管区附近较为密集,而在肝硬变病例,阳性细胞在假小叶内多呈片簇状不规则分布结论在不明原因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VDNA的检出表明TTV为一种新型的肝炎病毒,TTV为一种嗜肝性病毒,在我国存在着TTV感染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慢性重型肝炎的病原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婕 《传染病信息》2001,14(2):87-87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下称慢重肝)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11例患者的选择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抽血做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查。结果 111例慢重肝患者中,HBV感染者108例(97.30%),HEV感染者22例(19.82%),HAV感染者4例(3.60%),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者3例(2.7%)。单纯乙肝病毒感染者83例(74.77%),其中HBV DNA阳性率18.07%(15/83),HBeAg阳性率57.83%(48/83)。乙、戊重叠感染者21例(18.92%),乙、甲重叠感染者3例(2.70%),乙、甲、戊三重感染者1例(0.90%)。结论 (1)HBV感染是慢重肝最多见原因。其中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HBeAg的阳性率均不很高,二者同时阳性者更少,说明其在慢重肝的发生中不起决定性作用。(2)HBV与其它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在慢重肝中占一定比例。尤其是乙、戊重叠最多。单纯HEV感染诱发重型肝炎者不多见,而在中、重度慢性乙肝或肝硬化基础上再感染HEV,易发展为慢重肝。HBV与HAV重叠较少见,本组与HCV或HDV重叠发生慢重肝者未见。(3)还有3例慢重肝甲-戊肝病原学指标均阴性(可除外药物、酒精、中毒等原因所致慢重肝),提示仍有一部分慢重肝病因未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由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报道罕见,因而本研究旨在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状态.方法乙型肝炎患者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DNA来确定HBV感染.同时通过血清学、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染色和细菌培养,进行Hp检查.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36%(6/44);Hp感染率为614%(27/44).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Hp感染率为630%(17/27),高于HBeAg和HBVDNA皆阴性者的353%(6/17).此外,以组织学染色确定Hp感染的阳性率最高.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高,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鲁西南地区肝病患者中五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布,及重叠感染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311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五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对感染模式与临床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五型肝炎病毒均有感染,以HBV感染最多(87.8%)。共有13种感染模式,其中单一病毒感染204例(65.6%),重叠感染103例(33.1%),原因不明4例(1.3%)。各临床类型的重叠感染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05),以HBsAg携带者最低(0),重症肝炎组最高(66.7%)。结论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与病情轻重、迁延、活动及恶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芹灵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2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芹灵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应用芹灵冲剂(水芹等两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男84例,女18例;年龄16岁~54岁,其中20岁~45岁87例(774%);病程6mo~5a,其中1a~4a者78例(656%);全部病例治疗前肝功能均不正常,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食少纳差,全身无力等.治疗组服药1~2包(相当生药10g/包),3次/d,30d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岁~65岁.治疗前肝功能均不正常,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病程6mo~6a;服用益肝灵4片,3次/d,疗程同上.每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复查肝功能和乙肝抗原抗体一次.在治疗中均辅用葡萄糖,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保肝药物.结果经芹灵冲剂治疗2~3疗程后,显效46例,有效5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所有病例降酶率为961%,退黄率为980%;HBsAg转阴率为451%、HBeAg为539%,抗HBc为486%.服药期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芹灵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退黄降酶、抗乙肝病毒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01—01/2006—01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结果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的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干扰素α-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尤其对女性、高ALT水平、HBV-DNA低拷贝数(≤10^6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部分抗-HBs阳性者仍有活动性肝病存在,其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BVDNA和HCVRNA.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17岁(21岁~63岁),其中慢性肝炎18例,肝硬变14例.9例慢性肝炎和5例肝硬变经肝活检证实,其余为临床诊断.结果血清中HBVDNA和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625%(20/32)和281%(9/32);HBVDNA和(或)HCVRNA总检出率为813%(26/32).结论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多数与HBV和(或)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急、慢性乙肝及肝硬变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方法对100例三种类型肝炎检查肝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二对半)、抗-HAV、抗-HCV,及年龄性别分组结果代表HBV复制的模式77例.三种肝炎复制模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男:女为3:1.急性肝炎多见于40岁以下.肝硬变失代偿多见于40岁以上.急性乙肝与甲、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均为6.25%,慢性乙肝重叠甲型肝炎为11.1%.结论急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有关,应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