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痈为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哺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乳痈之病名,最早见于晋《肘后方》明《寿世保元》中提出“内吹”“外吹”之名,前多指怀孕期乳痈,后多指哺乳期乳痈。《外科理例》中不但主张乳痈成脓宜早期切开,而且认识到成脓不切开有传囊之变。我1993年至1998年运用(经验方)桔叶瓜蒌散治疗乳痈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一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急性乳腺炎的病名,在祖国医学中有“乳痈”、“妒乳”、“吹乳”、“乳发”、“乳毒”“乳疽”等记载。《内经》中有“痈疽”专论,提出气血淤滞形成痈,“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说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发病和临床表现特点。汉代华佗《神医秘传》载:乳痈“……初起,时发寒热,先痛后肿……贝母三钱,天花粉一钱,蒲公英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二钱,穿山甲一片为末,水煎服……”。这是最早期对急性乳腺炎及其治疗的描述。这种治疗“乳痈”的清热活血、通乳散结的方法和药物,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现在用于临床治疗急性乳腺炎仍颇有效果。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281年)对“妇女乳痈妒肿”采用外治疗法,并指出:“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首先提出了乳汁郁  相似文献   

3.
肛痈系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急性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病变 ,又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医宗金鉴·下部》记载“悬痈 ,毒生会阴穴 ,又名骑马痈 ,生于篡间系前阴之后 ,后阴之前屏翳穴即会阴穴”。“跨马痈 ,又名偏马坠 ,生于阴囊之旁大腿根里侧股缝夹空中”。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记载“脏毒 ,醇酒厚味 ,勤劳辛苦 ,蕴毒流注肛门 ,结成肿块”。中医所指“痈”热壅于外 ,阳气之毒也 ,是急性热性脓肿 ,发于肉脉之间 ,属阳。作者近年来自拟却毒煎 (坐浴法 )治疗火毒蕴结型初起肛痈。证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 ,持续加剧 ,局部红、肿、热痛 ,无全身…  相似文献   

4.
乳痈是乳房部最常见的外科急性化脓性疾病,往往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其中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发生在哺乳期的叫外吹乳痈;发生在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无论男女老少与哺乳无关而发生的名非哺乳期乳痈。但临床以外吹乳痈为最多,根据笔者数年来的临床体会,认为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外吹乳痈时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学认为外吹乳痈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乳汁蓄积,蓄积的乳汁可使气血乖违,乳络失宣,乳汁郁久化热酿毒,毒盛内腐而成脓。《圣济总录》说:“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蓄积,即为乳痈。”根据乳痈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三期,…  相似文献   

5.
郭长贵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行医五十余年,尤擅长乳房病的治疗,现简介于后,供同道参考。 一、乳痈 乳痈是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临床分为外吹乳痈、内吹乳痈和非哺乳期乳痈。 外吹乳痈多由乳儿哺乳吹风,或乳汁积滞,或情志内伤,或产后血虚外受风寒热邪,或饮食不节等原因所致。临床以乳房肿痛(或有结块),乳汁不畅,或寒热头痛为特征。郭  相似文献   

6.
泻下法治疗急性阑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下法治疗急性阑尾炎陈建雯(宜兴市杨巷医院214200)急性阑尾炎,中医称之谓“肠痈”,是由热空、气滞、血瘀突污物瘀阻肠道所致,谓“不通则痛”。常见转移性腹痛,伴寒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继则炎症加重形成包块,逐致腐败成脓,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阑尾穿孔...  相似文献   

7.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18克)、牡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子(30克)、芒硝(9克)组成。煎法是,先将诸药煎煮、去渣,再纳入芒硝,煮数沸即可。 原书此方是为肠痈证而设。中医所说的“肠痈”,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肠痈的主要症状是腹痛,痛在天枢穴附近的名为“大肠痈”;痛在关元穴附近名为“小肠痈”;腹痛时右腿屈而不能伸的名为“缩脚肠痈”;绕脐生疮的名为“盘肠痈”。虽然名称不同,但均以急性阑尾炎论治。  相似文献   

8.
“以痈论治”理论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新理念。文章通过对中医学研究文献的整理,从治疗原则、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治疗等方面,总结“以痈论治”UC的临床应用情况。结论:治疗原则为外科治疗痈疡的消、托、补原则。内、外治法及针灸疗法多围绕消散毒邪、托毒外出、扶正祛邪来开展。消法多选用清热燥湿、解毒消痈、调气和血之方药;托法多选用补脾益气、生肌消痈、透脓托毒之方药;补法多选用温中健脾、温补肾阳、补益气血之方药。  相似文献   

9.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中医肠痈,主要是指阑尾炎,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右边痛甚,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 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句经文,说法不妥,根据实际临床情况,应将…  相似文献   

10.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在颈、背等厚韧的皮肤。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严重,且易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危险大,全身症状严重。我们采用低功率CO2He-Ne激光治疗痈一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红藤,又名血木通、大血藤,其味苦,性平,无毒,入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活血止痛之功,为临床治疗肠痈少腹痛之要药也。余于临证以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兹述之。 急、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妇科炎症,主要是指盆腔中子宫、输卵管、卵巢等一系列器官、组织的炎症。中医原无此名,然根据症状应历属于中医学之“少腹痛”、“带下”、“瘢瘕”等病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治疗痈证,多以清热解毒、行瘀活血立法,而滋阴清热及滋阴为主的治法亦有记载:如《外科正宗》曾载“滋阴八物汤”主治悬痈、“肾气丸”治肺厢、“七贤散”治肠痛溃后等。关于龟板,《本草纲目》称其治痴疽初起,“消痈肿”’;《疡科心得集》用大科阴丸治虚火耳痛“国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盛而发”者,从而将龟板消痈与滋阴(清热)法治痈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就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尚祈同道斧正。疯者,变也,是气血为每邪所阻滞,空遏不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患,分内痛和外辅两大类。内痛是发生于脏腑间的脓肿,如肠痫、肺痈…  相似文献   

13.
乳痈是妇女常见乳房疾病之一。古称:妊娠期发为“内吹”,哺乳期发为“外吹”。我们应用民间单方化裁而出的陈皮香附饮,治疗乳痈36例,疗效显著。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总结蔡炳勤教授辨证论治肝脓肿经验。蔡炳勤教授认为肝脓肿属于中医“内痈”的范畴,可从内痈论治;该病多因外痈之内达、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大便秘结等因素,病邪郁于肝脏,血败肉腐,化而成脓。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程分期,提出肝脓肿的中医分期辨证施治原则,拟分为初起期、成脓期、溃后期3期进行辨证治疗。初起期可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肿散结等消法,临床常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消毒汤、加味金铃子散等;成脓期可采用托法,配合使用现代医学的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或手术切开排脓等手段,使邪有出路;溃后期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上可酌情采用补法,顾护胃气,同时更需关注大便的通畅与否。蔡炳勤教授认为肝痈为内痈,各期均需重视通便药物的使用,以使毒邪外泄,防内痈之在内溃破。  相似文献   

15.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从痈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急匀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痈之初起均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所以就以痈之初起的病因病机来指导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辩证治疗,自拟清热泻火止痛汤对64例门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人进行内服外洗,结果局部症状全部消失,止痛最短三小时左右,最长为三天,平均为两天,有效率为100%.说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痈之初不但具有相同的临床症状,还具...  相似文献   

16.
引起须、肩、腰、腿痛的病因可分椎管外和谁管内病变,所谓椎管外病变是指肌肉、肌位、韧带、滑股、周围神经、血管等椎管以外的软组织的急、慢性病变。急性的有外伤,如暴力性创伤、扭挫伤、拉伤、急性肌纤维织炎等软组织的急性病变;慢性的则多为劳损性疾病和退行性改变。谁管内病变主要指由于外伤、劳损或退行性改变等造成的椎管内组织结构的功能性疾病,及因椎体位置的改变或椎间结构的变化而造成的谁管内组织结构损伤,最常见为椎间盘突出症。无论椎管内、外性病变,都还包括各种感染,如疖、痈、淋巴管炎、丹毒、带状抱疹等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17.
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中医文献中称之为内外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属于古代文献中脏毒、肛痈、悬痈、盘肛痈、鹳口疽范畴.本病所患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不易敛,一般溃后多成瘘.浅部脓肿,局部光硬无头,红肿热痛.深部脓肿,初起皮色不变,恶寒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明显.一般不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陷证.收集2008年~2009年采用自拟方痔疮洗荆治疗混合痔合并肛周脓肿病人52例,疗程短,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吹乳痈是指哺乳期发生的乳房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目前有关外吹乳痈的中医古代文献梳理较少。为系统整理外吹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记载,文章对外吹乳痈的病名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医家先后使用了妒乳、吹乳、吹奶、产后吹奶、产后妒乳、妒乳乳痈、吹乳乳痈、产后乳结痈、外吹、乳毒、乳吹、外吹乳等病名描述哺乳期外吹乳痈,可见中医对该病的认识至少从晋代始已非常清晰。通过对古代医籍中相关病名的分析,对外吹乳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整理分析该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乳痈类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因发病时期和病因的不同,有几种命名.哺乳期发生的,名为外吹乳痈,妊娠期发生的,名为内吹乳痈,与哺乳有关的,名为哺乳期乳痈,临床上以哺乳期乳痈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乳痈”,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病。近年来,笔自拟中草药治疗急性乳腺炎7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